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离心处理对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来自无偿献血者的已知ABO血型标本120份,根据离心处理方式分为A组、B组、C组。对比三组的ABO血型及Rh血型检测结果。结果A组、B组的ABO血型及Rh血型检测后的正确判读率均为百分之百,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ABO血型、Rh血型的正确判读率分别为81.67%、85.00%,分别与A组、B组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标本的离心处理方式会对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降低血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 离心处理 检测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文章对煤矿企业中应用离心泵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离心泵安装高度确定和计算方法,而且通过两个工程实例来对离心泵安装高度确定方法进行介绍,分析离心泵运行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气蚀问题的表现、原因以及危害,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对离心泵设计、制造和应用中的气蚀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离心泵 安装高度 气蚀控制
  • 简介:卒中是世界各国致死的第一或二位病因,是致残的第六大病因。高血压作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卒中人群中约占40%。Framinghan队列人群研究中,血压超过103/95mmHg(1mmHg:0.133kp2)的个体相对卒中风险度明显增加(男性为3.1、女性为2.9),降低10/6~12/6mmHg则可以减少卒中风险38%。

  • 标签: 心脑血管事件 风险度 降压药物 人群研究 危险因素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心理护理临床体会。方法抽取我院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给予严格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50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其中视力提高42例,占84.0%,视力不变5例,占10.0%,视力下降3例,占6.0%,术后高眼压17例,占34.0%,经过合适对症治疗,恢复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满意情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7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心理护理可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并且对患者具有较高满意度。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凝血标本,第一次检测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TT检测不出或者结果明显异常,将凝血标本再次离心并重新检测凝血功能4项指标,比较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结果。结果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的PT、APTT、FIB差异不大(P>0.05),而T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测定有显著影响,检测时需引起重视。

  • 标签: 凝血标本 离心不全 凝血酶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血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成分血 离心 血袋破损 原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离心法制备对冷沉淀凝血因子(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站2016年及2017年的120袋冷沉淀制品,按照制备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袋。对照组按照传统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实验组按照改良离心法制备冷沉淀,测定两种制备方法中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传统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的合格率达到96.67%,改良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合格率为98.33%,二者合格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凝血因子Ⅷ含量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改良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其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可提高冷沉淀制备质量。

  • 标签: 改良离心法 冷沉淀 凝血因子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红细胞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方法不同分离条件的分离效果观察,主要通过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参数给分离效果带来的不同影响,主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结果影响红细胞分离的因素有离心时间、离心力、红细胞浓度、标本红细胞平均体积、个体年龄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细胞平均体积。结论分离条件相同标本不同,或者标本相同分离条件不同,得到的分离效果也不同,控制影响因素,能够得到相对稳定的分离效果。

  • 标签: 分离红细胞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并进行质量检测,比较两种制备方法对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mL新鲜冰冻血浆100袋,采用离心法和虹吸法各50袋制备冷沉淀,对制备的冷沉淀进行凝血因子Ⅷ因子和Fbg(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比较两组的实验数据和检测结果。结果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分别为(93.25±6.8)IU和(81.35±5.3)IU,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5%,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FVⅢ含量(IU/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175.35±5.5)mg和(161.75±6.3)mg,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5%,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含量(mg/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指标优于虹吸法。

  • 标签: 冷沉淀凝血因子 离心法 虹吸法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Fbg)
  • 简介:目的:研究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初步建立Percoll分离液在红细胞分离中的最佳操作条件。方法:检测Percoll与1.5mol/LNaCl比例为9∶1、10∶1、11∶1、12∶1、13∶1渗透压情况,选取等渗比例作为最佳母液(SIP);以不同密度细胞被充分离心沉降分离,较少存在红细胞滞留、拖带现象作为分离效果评判标准,比较不同红细胞悬液浓度、不同离心力、不同离心加减速度、不同温度和不同离心时间的分离效果。结果:50%以下浓度红细胞悬液分离效果优于50%以上浓度红细胞悬液,4000×g优于3000和2000×g的离心效果,2-8的离心加减速度可以获得满意的离心效果,4℃分层效果比室温稳定,20min优于15和10min的分离效果。结论:Percoll与1.5mol/LNaCl为12∶1和11∶1的母液可作为等渗母液,优先4℃离心条件离心,加减速度2-8,其离心效果会随着红细胞悬液浓度的降低、离心时间的延长、离心力的增加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 标签: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梯度分离 红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离心方法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无偿献血收集的悬浮红细胞36袋(ALT〉40U·L-1),随机分为中速、变速、高速3组,每组12袋。采用人工三联袋生理盐水洗涤法,分别以不同离心速度制备洗涤红细胞,制备完毕后检测其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清除率、血浆蛋白清除率及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率。结果3组洗涤红细胞的红细胞回收率、血浆蛋白清除率、上清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速组洗涤红细胞的白细胞清除率、血红蛋白含量及溶血率指标明显优于变速组与高速组(P〈0.05)。结论在满足洗涤红细胞制备标准的情况下,采用中速离心方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质量较高。

  • 标签: 离心方法 洗涤红细胞 白细胞清除率 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