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江都地处江苏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是长江中下游一座新兴的滨江园林生态城市,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全市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 标签: 生态城市 园林 江都市 长江中下游 南水北调
  • 简介:基于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针对我国旅游业生态计量方法上的欠缺,引入欧盟适合生态计量的Cloverleaf方法。在介绍Cloverleaf方法各个理论组成部分,分析该方法在旅游业的具体应用,并运用Cloverleaf方法对意大利的Ponza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状况加以评估。结合案例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常规方法,为旅游业的生态计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 标签: 生态计量 Cloverleaf方法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在西方文化全方位大量涌入的21世纪,在西方国家实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的今天,中国古老的传统绘画艺术当如何把握住自己“原生态”的“根”和“本”,不被西方文化所侵蚀。不被自己民族所遗忘,保持民族文化之树常青,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文章就中国原生态绘画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 标签: 中国画 原生态绘画 西方文化 历史文化
  • 简介:壮族生态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群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学科进路的角度来看,壮族生态研究大多是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即或偶尔有民族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学者参与其中,其研究成果也仅占较少的部分。作为一个边缘的、交叉的研究领域,壮族生态研究需要在壮学中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壮学仍在持续构建之中,需要壮族生态研究的参与,因为壮族生态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壮学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而且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增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壮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其统摄性。

  • 标签: 壮族 壮学 生态研究 民族生态学
  • 简介:本文从分析汉代人的生态观念及生态破坏状况入手,探讨汉代灾荒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灾荒在当时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危害,指出由于时人对生态环境的漠视,造成了日常行为中大量的资源破坏,结果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灾荒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历史的教训,来揭示自古以来人类在自身生存发展上和大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

  • 标签: 汉代 灾荒 生态破坏 协调发展
  • 简介:壮族是个歌唱民族。鉴于壮族先人社会的发展,当原始父权制社会确立之后,母权制势力还十分强大,男子不得不对女子作出妥协让步。男女聚会作歌,既形成了壮族先人的山歌文化,又成为壮族先人祭祀水神诉求丰收的礼仪。本文追溯了壮族先人山歌文化的起源,以及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出现的时段,发前人之所未发,观点新颖。

  • 标签: 壮族山歌 文化生态 变迁
  • 简介:斯巴鲁一直积极关注和支持中国的自然生态保护事业,为此在2012年底与国家林业局下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发起了"斯巴鲁森林生态保护项目",并通过这个项目在中国31个自然保护区内冠名认养了生态保护林,向这些自然保护区捐赠资金和31辆Forester森林人用于森林保护。此外还依托这一项目所涉及的31座森林打造支持远行的平台,举办了"31座森林星之旅"活动,帮助斯巴鲁车友在以31座森林为目的地的远行中实现与大自然的接触,感受森林带来的乐趣并在远行中唤醒对绿色森林的生态保护意识。"31座森林星之旅"计划于11月底前在北京、杭州、

  • 标签: 生态保护 斯巴鲁 森林保护 国家林业局 森林人 环保任务
  • 简介: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朱熹诞生地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的万亩生态梯田,美得出奇,似一幅动态与静态融为一体的美妙画卷,堪称国内一绝。2010年,联合万亩生态梯田

  • 标签: 梯田 生态旅游 福建省 诞生地 尤溪县 雕塑
  • 简介:生态移民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过程。理论上,这种区域空间重构过程客观存在空间冲突及生态风险。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系统开展该类型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空间冲突生态风险突发危机状态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科学方案。本文以宁夏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为例,采用该区域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五期遥感影像,通过构建空间冲突模型,测算空间冲突水平,探测了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及其主导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1995-2015午生态移民大规模集中安置过程中,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指数均值呈前高后低的特点,分别为0.617、0.625、0.454、0.476和0.459,属可控范围,生态风险程度较低,其中稳定可控区的面积比例增加2.1倍。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的水域、林地、耕地、草地的空间冲突程度较低,而未利用地、沙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程度相对较高。地理探测显示,该地区的景观脆弱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是影响区域空间冲突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生态移民 空间冲突 生态风险 地理探测器 红寺堡区
  • 简介:本文考察了民族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充分肯定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当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国外学术论著译介力度弱、跨学科交流少以及学术规范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但值得高兴的是,民族植物学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完全有可能带动整个民族生态学研究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 标签: 民族生态学 民族植物学 中国
  • 简介:我们有幸或不幸生长在一个文化巨变的时代,农耕文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生态文化在日益成为绝响的同时,亦随之成为当下人们呼唤与关注的热点。何琼教授《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的出版,既是对这一时代热点的回应,也同时是对她十多年民族原生态文化研究的积淀与总结。可以说,该书是十年磨一剑,从其田野的记录痕迹中.

  • 标签: 民族文化研究 原生态文化 文化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贵州 农耕文明
  • 简介:汉唐两代考虑以长安城作为国都,是有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理由。汉唐长安城能够成为雄壮瑰丽的都城,不仅有名于当代,就在后世也受人称道,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供人利用。当时的人也确实善于利用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长安城能像锦上添花一样,得到充分的发展。应该说这是天时、地利再加上人和,取得的成就,是值得珍视的。

  • 标签: 长安城 漕渠 龙首原 秦岭
  • 简介: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历史学家从两个方面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一方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去研究、了解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人文成果,加深对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的认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就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在加强环境伦理的研究中,我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现实相结合,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 历史思考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与进步,是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产业、完善生态监管体系。

  • 标签: 生态 生态文明 和谐发展
  • 简介:本文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的现实背景,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近二十年来及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重建的政策支持、实际效果和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的问题,介绍了近二十年来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在生态重建与反贫困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 标签: 宁夏 南部山区 生态重建
  • 简介:姜春云,山东莱西人,16岁参加革命,长期在山东工作。1987年任山东省代省长、省长,1988年后任山东省委书记,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1994年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标签: 姜春云 生态文明 中央政治局委员 访谈录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国
  • 简介:为有效恢复和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2003年底,青海省史无前例的生态移民工程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拉开帷幕。果洛州属码多县扎陵湖乡和码沁县昌麻河乡是首批启动移民工程的试点地区。目前,移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成为群众和政府都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关乎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 标签: 生态移民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恶化,会诱发人类许多疾病的产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诱因是自然与人产生了冲突,造成生态危机。人类只有从深层次上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健康得到保证。

  • 标签: 生态环境 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