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新型家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整体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新型的家庭人口文化以生命、家庭、健康为核心理念,把人口宣传教育的视角更多地转向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是全面做好新时期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人口文化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内容的社会拓展、机制的建立、传播的方式以及手段的创新上做深入的探索。

  • 标签: 新型家庭 人口文化
  • 简介: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对人口数的还原是再现一个地区在某段时期社会状况的关键。在本文中,笔孝通过对有限的资料认真详细的考证、周密细致的分析,论证了民国时期青海省人口发展具有较高的增长率——30‰左右;并以此为基础,对民国时期青海省各个年份的人口数作出估算,希冀能对青海地区社会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 标签: 民国时期 青海省 人口
  • 简介:文章通过对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一手的实地调查,对撒拉族地区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对人口的职业结构作了初步的分析,并对此中的原因作了探讨.

  • 标签: 撒拉族人口 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 职业结构
  • 简介: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也是人口再生产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由之路,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影响。据“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11月1日零时(下简称2000年)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2130人,占登记总人口的比重已达7.16%,比全省平均6.45%高出0.62个百分点,比1990年“四普”时的5.20%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对照国际标准,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属初期的老年型。

  • 标签: 中国 福建 西部地区 人口老龄化 人口规模 增长速度
  • 简介: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 标签: 明清时期 陕西 人口迁移 中国 经济开发 生态环境
  • 简介: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历史时期的婚姻家庭,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研究婚姻状况是人口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甘肃藏族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作一概述。

  • 标签: 甘肃 藏族人口 婚姻状况 家庭状况 婚姻习俗 离婚率
  • 简介:人口数量的巨大压力是当前区域人地关系失调从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建立了年龄链式人口仿真模型,对山东省人口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变化进行了仿真模拟。本文指出当前山东省人口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增长趋势将持续到下世纪20年代。本文提出了山东省跨世纪人口增长模式,即到2020年人口由快速增长模式向零增长模式过渡,总人口规模峰值出现在2020年左右,峰值人口可控制在一亿人以内,2020年后可选择适度负增长模式。

  • 标签: 仿真模型 人口增长模式 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
  • 简介:本文以个体生活资源基本需求为计算单位,探讨青海生态总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预测青海人口发展与生态资源的关系。根据本文给出的计算方式,青海耕地资源与人口数量关系将在5年后基本饱和,牧草地资源与牧业人口关系8年后达到饱和,森林资源与人口关系缺口较大,水资源与人口关系富足有余,但工业污水排放问题突出。面对这一现实,青海要进一步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大保持草场生态平衡的意识和力度;保护好现有森林,充分利用林业用地资源;保护好水资源。

  • 标签: 青海 人口增长 生态资源 生态环境
  • 简介:清代台湾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垦马波张瑞清一荷据时代(1624—1661)的人口与垦辟荷据时代台湾的人口由荷兰人、高山族人和汉族移民构成。荷兰人数最少,1660年前后,军民共计2600多人。荷兰文献《被忽视的福摩萨》①一书,收有1654年3月10日台湾长...

  • 标签: 人口增长 清代台湾 台湾人 台湾府 土地开垦 人口密度
  • 简介:邓小平同志指出:“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端的重要性。”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深刻总结国内国际经验教训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根据地情特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西部各省各县极其重要的课题。必须在充分掌握地情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志书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地情资料库,它对科学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仅就《纳雍县志》对人口、资源、环境的记述作粗浅的评价,不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标签: 《纳雍县志》 中国 地方志 编纂工作 人口问题 自然资源
  • 简介:太平军占领南京前,南京城原有人口约54万-90万人,到达南京的军人及其家属约13万-15万人。但至太平天国奠都前,战争、政策失误等导致人口减少约14.5万余人,因而奠都前南京城总人口大约在52.5万-90.5万之间。

  • 标签: 太平天国 南京 人口
  • 简介: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评述了文明起源最为流行的限制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复原了夏朝建立前后的气候变化,发现夏朝的建立恰好对应于4.2-4.0kaBP全球降温事件。本文依据文明起源的战争理论,但认为人口增长本身不是触发人口-资源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一个独立变量,引入气候突变作为独立变量,认为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何诞生于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何诞生于4.0kaBP前后而不是其他时间。

  • 标签: 夏朝 气候突变 人口增长 限制理论 人口-资源失衡
  • 简介:回鹘文奴隶买卖与人口典押文书五种李经纬在我研究国鹘文社会经济文书过程中,关于奴隶买卖和人口典押方面的材料截止1986年底只见到13件,其中11件经译释先后发表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①,1989年又一并收入拙著《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集注》一书。后来...

  • 标签: 回鹘文 奴隶买卖 马洛夫 社会经济文书 附加成分 证人
  • 简介: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中以前,从人类生态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对人口迁居的影响。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从数量分析、行为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迁居的空间特征、数量模式、迁居行为、住房链。70年代中至现在,从社会结构深层角度来研究迁居,并对绅士化现象作了全面研究

  • 标签: 西方国家 人口迁居研究
  • 简介:本文对区域城镇人口系统地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分析内容、影响因素及作用形式和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区域城镇人口系统地域空间结构包括地域结构和空间场结构两大方面;影响其状态特征及其演变的根本因素是系统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其发展,是依各城镇核心圈、基础圈自然资源及所吸引集聚于城镇内部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丰厚程度,而推动各结构圈层不断向外扩张,择优位的竞争过程。

  • 标签: 地域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城市域 竞争发展
  • 简介: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论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缺失,分析了社区支持在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与心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支持的策略。

  • 标签: 城市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