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得以传播知识和思想、进行社会教育的载体,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当今随着新博物馆的兴起发展,博物馆由对“物”的重视逐渐转向对“人”的重视,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强调知识性学术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亲和力,拉近公众的距离,主动融入公众之中。人类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主张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无论从其理论、方法抑或其学科发展历程看,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本文拟从人类的视角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予以解读,借以展现陈列展览的不同维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传播知识社会教育的目的。

  • 标签: 人类学 陈列展览 文化
  • 简介: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环境问题、人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建设。

  • 标签: 生态适应 文化变迁 生态移民
  • 简介:本文运用人类的观点和方法,从人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广东山区经济发展,重新审视了山区的区位环境,认为区位环境不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指出文化因素是广东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促进广东山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 标签: 广东山区 人类学 区位 文化变迁
  • 简介: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界的一大特点,历史人类的出现就是历史学家应对人类挑战的结果.历史人类主要用人类的方法对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行重构,从而反思和确认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于现存文献对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很难有较详细的记述,因此历史人类家只能借助间接材料进行研究,这种做法比常规历史研究要困难得多,它需要研究者具备更多的睿智机敏,能从常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大量日常重复出现的生活现象中捕捉其隐含的象征意义.历史人类的研究为探寻人类过去的生活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进而拓宽了当代人类和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 标签: 生活方式 历史学 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方法论
  • 简介:本文以人类符号象征理论。分别对凤冠的两大要素——凤和冠进行文化探源。分析了凤冠成为古代汉族女性至高身份象征的符号意义。

  • 标签: 古代 汉族 女性 凤冠 符号
  • 简介:田野工作对于人类来说已经超出了研究方法甚至方法论的意义。许多人类家认为田野工作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唯一特征。本文将人类田野工作放在西方整个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来考察,提出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强调文化差异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选择标准和取向。

  • 标签: 田野工作 文化人类学
  • 简介:发展人类是将人类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发展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类家参与到实践中,扮演计划制定者、决策者等角色,通过获得地方性知识,力求“自下而上”的新发展模式①。另一类是用学术的眼光,描述和分析某一特定地区的发展进程,或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发展行动比较,审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评建议㈤。本文的研究即属于此类。本文回溯了凤凰半山客地区6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发展人类的角度来解读田野调查资料,着力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凤凰的人地矛盾有何特殊性;第二,人地矛盾是如何被解决的;第三,为什么凤凰没有陷入农村发展停滞的怪圈,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快,凤凰的经验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 标签: 人类学家 凤凰 解读 人地矛盾 地方性知识 分支学科
  • 简介: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关于土著文化的解释进行了反思。土著文化是土著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从时间上看文化不是单线进化的,土著文化不是西方文化的过去;从空间上讲,文化不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加拿大土著文化没有因为西方文化的传播而消失,而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断地调适和重构。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只有类型上差异,而没有水平上的高低之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不仅尊重和重视土著文化的价值作用,还提高土著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自治能力。

  • 标签: 文化 土著民 人类学 反思
  • 简介:一、序长期以来风水一直吸引着西方的传教士和学者。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有些传教士以及人类家将风水视为伪科学或者奇特的习俗进行研究①。二战结束后,随着功能主义的出现,人类家从祖先崇拜等角度开始探讨风水在民间社会扮演的社会功能。1990年以来掀起全球规模的“风水热”之后,

  • 标签: 人类学家 风水 客家地区 动态性 景观 20世纪前期
  • 简介:人类的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农民、农业、农村社会变迁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移植或嵌入,共同构筑了城中村农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人类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技术,可避免其他学科可能出现的“文化解释”谬误。文章分析了社会情境影响下的中国人类发展状况和人类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学科优势,从都市人类、工商人类、经济人类、教育人类、医学人类、宗教人类、历史人类、旅游人类等8个分支学科讨论了人类的研究维度,也讨论了人类参与研究中存在超域性、局部性和相对性限度,揭示了人类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城中村 农民社会 社会变迁 人类学研究
  • 简介:2009年7月26-31日,由梅州市政府指导、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人类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2009)世界大会——“解读客家历史文化:文化人类的视野”专题会议,在昆明云南大学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大陆客家学术史上层次最高、参会学者最多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大会,也是我校自成立以来主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方努力下,本次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 标签: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 文化人类学 专题会议 世界大会 客家 历史
  • 简介:人类自传入中国以来所产生的学术成果多与"民族"有关。这里的"民族",既含有"民族一国家"之义,也指具体的族群,同时还关乎中国学界的民族情结。这使得人类落地中国后的调查成果,较少有普适性的科学民族志提升,而更多地凸显出以国族为核心的本土救亡。本文由"Ethnography"的汉语化追溯,通过汉语表述的"民族志"历程,反思民国以来民族情结对中国人类发展的影响。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学 民族 民族志
  • 简介:1973年,一位学者撰文批评功能人类,得出结论说:社会形式及其类型转变的历史学研究,及对帝国主义的有体系的研究,本应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而顺理成章,人类本应是这门社会科学,但它一向未研究这些方面。

  • 标签: 人类学史 近代 社会科学 历史学研究 批评功能 社会形式
  • 简介:客家文化是一个涵盖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以其民风民俗的古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因而客家研究也得到了历史学、人类、民俗学、社会、文学、语言、美学、建筑、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青睐。本书著者房嘉先生,一直从事客家历史文化研究,或考察乡土生态环境,或拜访耆老记录民间掌故,旨在探讨客家传统社会结构原动力。考察视野以粤东客家地区为主,研究方法则是坚持历史人类的田野调查。此前出版的房先生的每一部著作都是他田野经验的缩影,本著也不例外。他的研究旨趣由客家源流一类大问题,转到经济、生态、宗族、宗教、民间信仰、妇女生活、建筑文化等具体问题,本著是其长期研究轨迹的展示,也是其长期研究成果的结晶。历史人类的方法在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下就本书各个部分展开讨论。

  • 标签: 历史人类学 粤东客家 生态环境 民俗研究 历史文化研究 民间信仰
  • 简介:2014年11月1日,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办主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民族人类、社会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在兰州召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丁宏、王建民等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高丙中、陈岗龙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萧放、万建中教授,中山大学周大鸣、陈志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敖其教授以及西北各地区高校等50多位有关学科的各路老中青名流学者齐聚金城,在紧凑有序、共识有备而畅所欲言的会风中,以践行为依据、中国特色道路理论为目标,广开言路,简约而热烈地回顾了往昔,总结了经验,实事求是地为发展学科、建立中国学派各自讲述自己故事,达成共圆中国梦的认知共识。

  • 标签: 学科建设 民族学 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学 《西北民族研究》
  • 简介:肇始于迪尔凯姆学派的法国人类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思想发展进程可概述如下:首先,马塞尔·莫斯和赫兹提出了"二元分类"思想;其后,列维-斯特劳斯在广泛吸收、综合社会人类和语言等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以"二元对立"的认知结构为核心,建构了结构主义人类。所有这些成果,对皮埃尔·布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莫斯 二元分类 列维-斯特劳斯 二元对立 认知结构 布迪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