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双孔介质储层模型,研究了三种外边界条件及两种内边界条件下的变流率问题的无因次储层压力和井底压力的Laplace空间解,在深入剖析了其解的结构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得到了个统的通式,找出了储层压力和井底压力间的相互关系,并简要引导了相应的应用。

  • 标签: 油气井 双孔介质储层 压力分布 变流率 LAPLACE空间解 通式
  • 简介:利用雷电监测定位网2007—2010年4a时间的雷电资料,对金华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地区雷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受季节性变化以及昼夜变化影响;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到纬度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金华地区 雷电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工商业、企业、居民用户、公共事业选择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而分布式光伏工程建设管理是决定分布式光伏电站质量优劣的关键。浅析了分布式光伏建设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重点,确保工程建设在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方面始终处于受控和在控,以助力分布式光伏优质工程的建设,为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施工企业 光伏项目 工程建设
  • 简介:氚(3H)作为种重要的被动示踪物,经常被用于研究海洋中的物理过程及评估海洋环流模式的模拟性能。使用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来研究氚在海洋中的分布、存储和输送。模拟的全球氚通量表明,1975年之前氚主要由海气交换输入海洋,特别是在1963年,氚的气体交换输入约为降水输入的2.5倍,1975年之后两种方式的氚输入通量都大幅减少。比对GEOSECS(GeochemicalOceanSectionsStudy,1972~1978年)和WOCE(WorldOceanCirculationExperiment,1989~1995年)大洋观测计划期间的观测资料发现,我们的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氚的海表分布、水柱总量、经向分布以及次表层的高值信号,主要缺点在于模拟的氚向深层的穿透不足,特别是在全球的两个副热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氚输入函数的不确定性和模式物理场描述的不足可能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模式给出的海洋中氘储存总量的结果与基于观测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如北太平洋海区:19731974年模拟结果约为20.4妇,相同期间观测估计值为21.1±4.7kg,1989~1995年模拟结果为20.7蝇,相同期间观测估计值为23.4±2.0kg。氚在等密度面上高低纬的侧向通风明显,模式成功模拟出氚从中高纬的海表进入,沿等密度面向低纬的次表层输送,又经大洋环流和扩散分别向南半球和高纬输送的过程。

  • 标签: 海洋环流模式 被动示踪物 全球海洋 等密度面输送
  • 简介: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5月16日)以及地面采集的定点数据,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得到了武汉市湿地面积及其分布状况.通过对武汉市湿地的类型和特点的分析,将武汉市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和稻田5种类型,并测算出各类型湿地的面积,研究了影响湿地分布现状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武汉湿地分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湿地 湿地类型 分布 武汉市
  • 简介:在区域尺度下,探索提取不同林分结构和滩涂裸露状况下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信息的适用方法。选择ALOSPRISM/AVNIR-2为数据源,以广西北部湾两个红树林典型分布区作为实验区,第个实验区是红树林茂密、滩涂裸露的区域,第二个实验区是红树林稀疏、低矮和滩涂不完全裸露的区域,分别采用了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个实验区,用RVI、NDVI、SAVI、DVI、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5.3%、94.3%、92.3%、93.3%、96.0%、97.0%和94.0%,说明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较精确地提取红树林信息,其中非监督分类的结果相对较好;在第二个实验区,植被指数不能精确提取红树林信息,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2.7%、85.7%和89.3%,以监督分类的结果最好。因此,监测区域尺度的红树林,必须根据具体海湾或地段红树林的林分结构特点、成像时刻的潮位高度、红树林在遥感图像上的表征,选用适合的方法,才能确保红树林信息提取精度。在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红树林动态监测中,综合运用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和图像解译方法,可以准确提取红树林信息。此外,对于斑块破碎、林木低矮且相当部分稀疏的广西北部湾乃至南中国海红树林遥感信息提取,适用的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应小于5m,以小于3m更适宜。

  • 标签: 红树林 空间分布 遥感 信息提取
  • 简介:收集、整理和分析了福建省71个气象观测站点30年(1961—1990)年均温的资料,建立了数据库;以福建省1:100000的数字等高线图为基础底图,在ArcGIS支持下,生成福建省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生成福建省经、纬度及海拔宏观地理因素数据库;采用趋势面铲析与克里金(Kriging)插值相结合的混合插值模型,进行气温空间分布模拟,为快速模拟福建省年均温空间分布提供了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福建省气温资源的专题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气温 空间分布 DEM 模拟 福建省
  • 简介:利用鄱阳湖区4种观测站的风资料。计算了鄱阳湖区的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小时数、年平均风功率密度、风能总储量及技术可开发量,评价了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规划出了风能开发最佳期及较佳期。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10万kW。受狭管地形作用,该区域风向稳定.风能资源品质较优。为了给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科学的依据,应进步加大时风能普查及详查工作的投入;为了进行精细化风能资源测量,摸清风电场的场址分布、资源储量及装机容量.应在鄱阳湖区尤其在浅滩设置更多风能资源测量点。

  • 标签: 鄱阳湖 风能资源 储量 分布 研究
  • 简介: 摘要:在现代化光伏电站的运行过程中,要想保障其设备的运行能够发挥出高效率的电力供应,就应该注重对发电站运行中的基本要素管理,保障在其设备及基本要素的管理中,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率的电站运行能力提升。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将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提升的策略总结如下:首先,在分布式发电站的设计中应该进行标准化设计;其次,要注重设备型号的选定;再次,施工规范化处理;最后,要定期维护。只有保障将以上几点效率提升策略应用好,才能够全面提升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电力供应效率提升。

  • 标签:   光伏电池 逆变器 接入 并网 接地系统
  • 简介:划分湿地类型,是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在实地调查中记录研究区域的基质、土壤类型、污染源、水资源现状和人为干扰状况等信息,参考《湿地公约》分类体系和湿地成因分类法,分3步对北京市郊区湿地类型进行划分。根据成因可以划分为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根据天然湿地的水文特征及人工湿地的功能,可划分为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运河、库塘和湿地公园;最终以基质特征和人为干扰状况为依据将北京郊区湿地划为22个类型,并对其在北京市郊区湿地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资源缺乏,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和运河中出现了退化湿地生境类型,部分浅滩经过人为平整和混凝土加固;库塘湿地中沿岸浅滩类型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出水口区域常出现因缺水导致的退化现象;湿地公园中各类型由于范围较小、管理严格,受人为干扰较轻。

  • 标签: 北京市 湿地 分类 分布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微电网分层分布式能量优化管理的方法。本文提出了种分层分布式能量优化管理策略。该策略通过将微电网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在每个层次中实施分布式能量管理算法,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并满足用户需求。通过仿真实验和性能评估,本文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微电网分层分布式能量优化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微电网的能源经济性和可靠性,为微电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标签: 微电网 分层 分布式能量 优化管理 能源利用效率
  • 简介:摘要:以自发自用为主要特色的分布式光伏既可有效降低业主单位用能成本,又可助推向绿色电力消费的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浅析了分布式光伏建设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重点,确保工程建设在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方面始终处于受控和在控,以助力分布式光伏优质工程的建设,为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分布式光伏工程 建设 管理
  • 简介:海洋锋是重要的海洋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尽管台湾以东与黑潮之间表层无明显的锋区,但在水下却常年存在较强的海洋锋,这现象的研究至今尚少见,本研究采用再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温度锋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变化机制。

  • 标签: 黑潮锋 台湾以东 再分析 时空分布 形成机制
  • 简介:摘要: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广,人类希望能够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海洋甚至是整个地球进行全面了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这些愿景将逐步得到实现。遥感技术发展成熟且应用规模的逐渐扩大,已经从传统的军事领域逐渐发展到生活生产探测的各个领域。遥感技术通过对地面反射和折射的电磁波信号进行处理,进而实现对检测目标的识别和描述。

  • 标签: 遥感图像处理 处理系统 分布式
  • 简介: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是个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的箕式凹陷.其主要储集层为基岩风化壳、下白垩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的两个弧形构造带2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该凹陷内形成了4类构造体系,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的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的环带状展布,由此划分出7类构造岩相带,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储层特征,并确定5种成岩相,即压实成岩相、碳酸岩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成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成岩相等.成岩相的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的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的不同.溶蚀溶解成岩相孔渗性最好,苏仁诺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成岩相为主,并已发现定规模的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步突破的方向.

  • 标签: 构造岩相带 沉积成岩体系 油气分布 乌尔逊凹陷 油气储量 沉积相
  • 简介:文章根据浙南沿岸3个海洋观测站大陈、坎门、南麂站51a(1960~2010年)SST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SST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南沿岸的SST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冬季南北差异最小,夏季南北差异最大;51a年浙南沿岸SST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7°C/a;SST变化存在3.5a、5a~6a、2a~7a及11a左右的振荡周期;SST主要由年循环分量决定,谐波拟合效果良好。

  • 标签: 浙南沿岸 SST 均一性 功率谱 谐波
  • 简介:浙江省内观赏石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目前已查明观赏石产地63处。本文初步探讨了浙江观赏石成因和分布规律。

  • 标签: 观赏石 分布 成因
  • 简介:利用1961—2013年近53a赣州市17个县(市、区)气象台站脐橙生理落花落果期(4月15日—5月31日)逐日气象资料,分析脐橙生理落花落果期高温低湿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赣州脐橙高温低湿灾害过程短期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赣州中北部高温低湿灾害日数明显多于南部,20世纪末21世纪初,赣州脐橙高温低湿灾害出现了由少变多的显著突变,高温低湿天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0年以来的个例分析发现,造成脐橙高温低湿灾害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大陆暖高压和副热带高压2类典型天气形势。

  • 标签: 脐橙 高温低湿灾害 气候变化 天气形势 影响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