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即时效应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下/后壁AMI并发AVB(1°AVB5例)患者,在心电监护下静注氨茶碱0.25~0.5g(5mg/kg,5~10分钟注完),30分钟后无效者重复一剂或半剂,连续观察2小时。结果:首剂2小时后Ⅰ°AVB9例中有7例恢复,Ⅱ°AVB7例中有4例恢复,Ⅱ°AVB5例中有2例恢复,2例变为2:1房室传导,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下/后壁AMI并发AVB具有较好的即时效应,且较为安全。

  • 标签: 氨茶碱 急性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AMI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2竽,活动后气短5年余,拟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4级入院.患者1995年10月8日心电图出现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之前为正常心电图(图2).1995年10月9日始表现为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后共行心电图检查12次,均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3),并于1996年10月9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亦表现为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心电图 临床分析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简称LBBB)对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困难很多。许多内科和心脏病学者认为,LBBB将掩盖心电图(简称ECG)和心电向量图形,致使当合并其它异常时就不能作出诊断。那么ECG究竟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现将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

  • 标签: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下壁导联 T波倒置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7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晕厥1个月”于2006年12月19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近1个月内发生晕厥4次。晕厥发作时无胸痛、气促,无头痛、呕吐,无四肢抽搐、二便失禁,几分钟左右自行苏醒,苏醒后恢复如常。查体:脉搏50次/min,血压140/50mmHg(1mmHg=0.133kPa),颈静脉不怒张,甲状腺无肿大。

  • 标签: 尖端扭转型室速 房室传导阻滞 QT延长 引发 病例报告 反复胸闷
  • 简介:患者男性,70岁。因心悸、胸闷10天入院。图中同步连续记录示:仅见窦性P波,P-R间期0.23s。另可见异位房性P’波呈两种形态,尤以Ⅱ导联改变明显:P’1、P’2、P’3、P’6-8、P’12、P’13-15、P’17呈深倒置(梯形图中标·)。QRS波形态、时间正常。R-R间距不等,但与P波或P’波有关。

  • 标签: 房室结双径路文氏型传导 异位房性 多源性 QRS波形态 激动 窦性P波
  • 简介:患者女,56岁.因反复胸闷、心慌入院.体检:T35.5℃,BP110/70mmHg.嘴唇轻度紫绀.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听诊心律不齐,心率110次/min,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临床拟诊冠心病.

  • 标签: 房颤 双支阻滞型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蝉联现象
  • 简介:过去有研究袁明:睡眠不足,长时间的工作和身体自然周期的紊乱会干扰司机和飞行员的表现。医疗上亦是否有类同的影响呢?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临床团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已确定:加班或长期的轮班会影响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表现。他们分析了18597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后,发现手术时间并没有对预后产生影响。

  • 标签: 手术时间 疗效 睡眠不足 自然周期 医务人员 术后患者
  • 简介:现代人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早晨时间紧,所以早餐通常很简单,甚至路上就解决了;下班后,时间充裕,不论是做饭的心情,还是吃饭的心情,都十分放松,菜式自然就多了几道,吃得也往往多一些。晚餐可以丰富,但仍然要控制进食量,尤其不能吃得过晚,否则易造成血糖的波动并引发并发症。

  • 标签: 现代人 进食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明确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BHS)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持续时间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研究发病24h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6例,将发生BHS62例作为BHS组。又将BHS组以BHS持续时间分为〈7d组31例和≥7d组31例。另将未发生BHS的24例作为无BHS组。收集患者脑梗死发病后第1、2、3~5、6~8、9~11、12~14天心电图、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LVEF;入院及住院14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HS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BHS组患者出现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任意1种异常的时间为(22.7±17.4)h,BHS发生高峰在脑梗死后12~24h。BHS持续时间为(8.2±3.6)d,中位时间为7d。BHS组NIHSS评分(12.8±3.9)分,无BHS组为(7.8±3.1)分,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7d组住院时间较≥7d组缩短(P=0.03),〈7d组出院时NIHSS和mRS评分低于≥7d组(χ2=23.3,Plogrank〈0.01;χ2=34.4,Plogrank〈0.01)。结论对可能继发BHS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心脏监护应≥48h,对患者及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有可能缩短BHS的持续时间,可能改善脑梗死的临床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肌酸激酶 肌钙蛋白 利钠肽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 标签: 发病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
  • 简介:研究者们发现打哈欠的时间长度能够指示大脑的容量以及神经元的数量,这进一步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打哈欠的时间会长于其它哺乳动物。这一发现是基于像大猩猩、河马以及大象等动物虽然体型大过人类,但大脑的体积却十分小,而且它们打哈欠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这一事实。这一现象指示了大脑的体积(并非头或身体的大小)与打哈欠的持久度有关。

  • 标签: 打哈欠 哺乳动物 时间长度 持续时间 神经元 大脑
  • 简介:患者男,80岁。阵发性胸痛、胸闷1年余。浮肿、气短半月。于1999年5月10日住院。慢支病史5年。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临床诊断:①慢支、肺气肿;②冠心病、心衰Ⅱ度。经抗炎、扩冠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好转而出院。

  • 标签: 心房扑动 房室交接区双层高度传导阻滞 四联律
  • 简介:目的探讨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ICIAB)的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房颤(PAf)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44例ICIAB的P波.根据是否发生PAf分为房颤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对P波最大时限Pmax和P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Pmax无显著差异(P>0.05),Pd显著差异(P<0.01).结论Pd对预测ICIAB者是否发生Af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P波离散度 阵发性房颤 关系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国产封堵器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结果,重点观察封堵术后对传导系统的影响情况。方法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共有296例PM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对其中108例患者进行随访,包括男45例,女63例,年龄(13.2±9.05)岁,平均缺口大小(8.44±2.73)mm。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均采用国产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公司)。患者术后1、3、6、12个月(其后相隔1年)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胸片。结果至2010年10月,平均随访(3.66±2.87)年,本研究中介入术后25例发生传导阻滞者,16例发生于介入术后1周内,9例于随访期间延迟发生,其类型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9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7例、双束支阻滞3例、Ⅰ°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1例;随访期间PR、QT间期、QTd较术前、出院时均缩短(P<0.05),QRS较术前缩短,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介入术后传导阻滞以束支传导阻滞为主,严重传导阻滞如CAVB经治疗后可恢复至窦性心律,术后房室电传导改善,远期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封堵器 治疗后 介入术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间隔缺损 随访期
  • 简介:患者女性,50岁,主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3h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律110次/min,律齐,无杂音.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超声心动图:心腔结构及功能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酷似交接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min.食管心电图(图1下行,食管电极深度36cm),P波呈正负双相与T波重叠,P-R间期为0.32s,心律失常得到明确诊断.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窦性心动过速 合并症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误诊 交接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延误卒中患者诊治时间的院前、院后因素以及对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2002年6月30日至2003年4月30日在全国35家医院就诊、资料完整的卒中患者2270例,输入数据库.对卒中发生时间、发病后就诊时间、就诊后查检时间、检查方式、医疗方式及到达医院的方式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270例患者中1039例在3h内到达医院,占45.8%;就诊到头部CT或MRI检查时间在30min内的患者为1084例,占47.8%;CT、MRI检查到读出结果所用时间在30min内有1221例,占53.8%;就诊后60min内得到治疗的患者为1250例,为55.1%;家庭运送为1652例,占72.8%,其中有811例,占49.1%,是在发病后6h以内到达医院;救护车运送为618例,占27.2%,使用急救车的患者在6h内到达医院494例,占79.9%;急诊作MRI检查的患者为1178例,占51.9%;无条件作MRI检查者为1092,占48.1%.发病后就诊时间≤6h患者,下列影响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即到达医院的方式(P<0.01)、生活方式(P<0.05)、医疗状况(P<0.001)、知晓是否为高危个体(P<0.001)、发病地点(P<0.01)、居住地点(P<0.001)、发病地点到医院的距离(P<0.001).结论就诊前延误因素主要为途中延误,求助于120/999急救运送,可缩短医院前延误的时间.

  • 标签: 患者 医院 就诊 发病 卒中 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