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PDCA循环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实施PDCA循环,医院能够完善科研管理流程,提高临床人员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中标率和科研产出,进而提升医院科研水平和转化医学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PDCA循环的概念和基本阶段,然后详细分析了PDCA循环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其应用效果和存在的挑战。

  • 标签: PDCA循环 医院科研管理 科研项目 科研产出
  • 简介:摘要:日益严重的医疗压力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疾病控制的要求下,以PDCA(Plan-Do-Check-Act)循环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研究以我国某医院呼吸内科病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明确的护理工作目标,配合细致合理的任务分配,有序地执行并反馈校正,运用PDCA循环进一步提升病区护理质量。研究结果显示,此模式的应用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和护理工作的效率。根据对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观察,研究者认为该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在呼吸内科病区推广,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专科,帮助医疗机构提供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并形成良好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 标签: PDCA循环 呼吸内科护理 质量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下对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及IL-6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人,体外循环组(T组)与非体外循环组(N组),入室后常规麻醉诱导,行中心静脉和桡动脉穿刺,开始手术加深麻醉,常规肝素抗凝,T组要求建立体外循环,灌注心脏停跳液,让心脏停止跳动,行冠脉动脉搭桥手术;N组不建立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不停止,直接在心脏表面上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两组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后即刻(t1),冠脉搭桥完后3小时(t2)、冠脉搭桥完后6小时(t3)、冠脉搭桥完后12小时(t4),各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测血清cTnI、IL-6的浓度以及WBC的计数抽取中心静脉血待查。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血清T1时刻cTnI浓度、IL-6比较无差异性;在T2-5与T1比较显著增高,但均低于T组,两组之间无差异性;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比较,能降低术中及术后血清cTnI及IL-6的浓度。

  • 标签: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血清肌钙蛋白-I IL-6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Y型导管接口废液收集袋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单根导管接口废液收集袋行密闭式预冲+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Y型导管接口废液收集袋行密闭式预冲+综合护理。对比两组预冲时间、废液总体积、残余气泡情况、医护人员收集废液满意度、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管路凝血率及透析器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预冲时间(407.23±18.42)s,短于对照组的(429.54±19.77)s,废液总体积(37.51±6.47)kg,小于对照组的(50.74±7.35)kg,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残余气泡评分低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收集废液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职业暴露风险低于对照组,管路凝血及透析器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Y型导管接口废液收集袋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减少管路污染率、透析器反应发生率,缩短预充时间,增加工作效率,减少职业暴露,提高医护人员满意度。

  • 标签: [] 血液透析 Y型导管接口废液收集袋 综合护理 管路凝血率 管路污染率 预充时间 透析器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利用PDCA循环工具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临床应用。方法研究数据为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所审核的800例处方,临床药师通过执行医院所制定的相应制度以及所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对处方进行审核、点评、反馈,合理运用PDCA循环工具,检查不可理用药情况,并统计不合理处方的所占比,以及所涉及药物的类别与干预成功率。结果临床合理用药指标明显有所改善,而且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也有所提高,临床效果较为显著。结论利用PDCA循环工具可以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 标签: PDCA 临床合理用药 审核 反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儿科患者护理期间实施 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疗的 56例患儿为主,收治时间为 2018年 5月 -2019年 10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主,将常规护理 +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 92.41±5.79分、 96.43%,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72.45±4.57分、 85.71%)相比较,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 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共 2人出现并发症状,发生概率为 7.14%,与对照组( 17.86%)相比较,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 P<0.05)。结论:在 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中,各项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获得了多数患者的接受与认可,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儿科患者 PDCA循环管理 护理质量评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产科助产风险防范中应用PDCA循环法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42例产妇进行对比实验,采取盲抽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1例,前者沿用常规护理模式,后者实施PDCA循环法,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比较。结果:经相关数据表明,观察组助产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PDCA循环法应用在产科助产中可有效减少各风险问题的发生,为产妇及新生儿生命健康提供一定保障。

  • 标签: PDCA循环法 产科助产 风险防范
  • 简介: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采用热稀释法测量微循环阻力系数(IMR)已成为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就IMR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循环 热稀释法 微循环阻力系数
  • 简介:康复护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历史较短,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一般基础护理外,还包括应用专科护理技术,使患者的身心最大程度得到康复.近年来,PDCA循环应用于护理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将近些年国内康复护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现综述如下.

  • 标签: PDCA循环 康复护理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U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改善护理质量的干预价值。方法2018年9月-12月本院PICU接诊的患儿40例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9年1月-4月本院PICU接诊的患儿40例为研究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进行干预。分析并对比2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患儿或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2.36±4.12)分,优于对照组的(81.69±4.02)分,P<0.05。研究组对PICU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97.5%,比对照组的82.5%高,P<0.05。结论选择PDCA循环模式,并将之运用于PICU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儿或家属对PICU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PICU 护理质量 PDCA循环模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手术部位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行清洁切口手术的2152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对我院2015年全年我院收治的行清洁切口手术的2243例患者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为观察组。分别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DCA循环在手术部位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部位消毒合格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科手术管理上应用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质量,促使手术质量改进、提高,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管理上推广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 手术部位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PDCA 循环在压疮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收治的 82 例压疮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 41 例和研究组 41 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 PDCA 循环管理,比较 2 组的临床护理有效率。 结果: 经过护理, 研究组患者的 护理 有效率为 94.4% ,对比组为 80.6% ,差异符合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压疮护理中,采用 PDCA 循环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且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与护理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PDCA 循环 压疮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管理在康复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例)和观察组(n=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情况、两组护理后不良发生率比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影响评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出现褥疮、泌尿性感染、创口感染的总发生率18.18%均低于对照组59.09%,(P<0.05)。结论: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循环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增加患者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提升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循环管理 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