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 标签: 血小板取聚集试验 标本采集 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高校一起水痘聚集性病例发生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本组调查对象为西安市某高校宿舍5例水痘病例,采取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疫情的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水痘发生的几点措施。结果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水痘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学校和卫生部门应加强沟通,科学防控,及时、高效、规范的处置学校内发生的水痘疫情。

  • 标签: 高校 水痘 聚集性病例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新生儿自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对外界细菌病毒等的抵抗力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部门,必须加强新生儿病房管理,更好地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针对2017年7月新生儿病房出现的3例真菌感染进行了调查,从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分析、暴露时间、区域分布、微生物监测资料分析,最终认定此次感染为新生儿病房真菌感染聚集性发生,同时立即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追踪随访一月新生儿病房未再新增真菌感染的患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新生儿病房 真菌感染 聚集性发生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某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调查,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实时监测每日新发病例,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此次疫情共发病7例,罹患率为3.57%,均为轻型。该疫情主要集中在中1班,患儿年龄在4-5岁之间,提示4~5岁年龄段的儿童可能为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实验室检查2例患儿肛拭培养EV71型、CVA16型及肠道病毒通用核酸检测,结果2例均为阴性。结论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场所,托幼机构内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及幼托机构消毒和检查制度,综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 标签: 手足口病 聚集性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继续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直到出血情况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损伤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继续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加快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转化 阿司匹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中聚集蛋白聚糖酶-1(Aggrecanases-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TIMP-3)以及Ⅱ型胶原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8例先天性腰椎管狭窄需行手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并以同期住院的4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手术患者为实验组,其中29例DallasCT椎间盘造影Ⅱ级患者为实验1组,19例DallasCT椎间盘造影Ⅲ级患者为实验2组。分别对三组患者开展Aggrecanases-1、TIMP-3以及Ⅱ型胶原等临床检验,观察各组间指标表现差异,并分析相关临床检验的开展价值。结果三组患者的Aggrecanases-1、Ⅱ型胶原以及TIMP-3细胞因子在正常髓核及纤维环破裂的髓核组织中均表达,且表达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grecanases-1、TIMP-3以及Ⅱ型胶原等指标的表达与纤维环不同破裂程度的椎间盘有密切关联,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有良好的评估作用。

  • 标签: 椎间盘源性腰痛 聚集蛋白聚糖酶-1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 Ⅱ型胶原 纤维环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