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碎屑岩因质软,导水、储水条件不良,通常作为地热有利保温盖层,而碎屑岩电阻率普遍低,厚度大的情况下形成低阻屏蔽层,勘探下伏有利储层难度极大,寻找碎屑岩中构造裂隙水是最佳的选择。但碎屑岩中的储水构造与围岩电阻率差异小,构造迹象微弱,因此在碎屑岩地区找地热技术含量较高。茅山镇位于句容盆地东缘茅山西侧,沉积了厚度超过1800m的白垩系碎屑岩,水文地质条件较差,本文应用CSAMT大范围普查、小范围精细查证布置方式,采用磁场插值校正的技术手段、收发距选取优先保证信噪比的思路,控制白垩系碎屑岩中储水断裂构造,克服低阻的碎屑岩地区构造异常微弱的难点。钻探验证结果表明,CSAMT可以经济有效地应用于碎屑岩地区地热勘查。

  • 标签: 地热 CSAMT 碎屑岩 静态效应 白垩系
  • 简介:依据辽宁西部的锦州、阜新、盘锦、朝阳、葫芦岛地区2006-2010年间地下水水质检测结果,采用地下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与污染起始值相比较,认为超过污染起始值即为受到了污染。辽西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未污染范围逐年增加,大部分水质点处于极轻微污染—中度污染状态,重度—严重污染的水质点逐年变化不大且略有减少。地下水水质综合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各年均以地下水水质稳定占主导趋势,地下水水质变差趋势明显减弱,地下水水质总体趋于稳定,并且地下水水质逐年向好的方向转化。

  • 标签: 地下水 水质 污染 评价 趋势 分析
  • 简介:利用地震、测井、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相序、岩性剖面结构、砂体厚度、含砂率变化确定了准噶尔盆地与腹部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堆积了近4000m厚的浅水辫状三角洲相粗粒砂砾岩与深水湖泊相泥岩沉积,以广泛发育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西北缘、西缘和东侧发育3大物源区,相应地形成3支砂体.早侏罗世具“三分”或“二分”沉积体系分布格局,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时期是重要转折点,此后水深总体变浅,中晚侏罗世继承了“二分”格局,但出现大面积剥蚀区.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沉积体系 深水泥岩 三分格局
  • 简介:铜官山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成矿带中段的铜陵成矿区内,主要矿床类型为热液叠加改造型和风化淋滤型,成矿经历了沉积、成岩、褶皱、热认叠加改造及风化淋滤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区内矿床(点)空间分布的对称性规律,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和若干找矿靶区.

  • 标签: 铜官山地区 矿床成因类型 成矿机理 对称性 找矿方向
  • 简介: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结合变形变质作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可识别出3个变形变质阶段。早期阶段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峰期阶段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晚期阶段则属退化变质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 标签: 阿尔泰 阿祖拜 变质作用类型 递增变质带 构造演化
  • 简介:近年来我院利用综合物化探方法在覆盖区进行的“区域研究选区、重磁扫面定靶、综合勘查定位、钻探测井定性”勘查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提交了中型金矿两处(杨桥孜铜金矿、河口铅金矿)。而皖东地区多处为浅覆盖区,找矿难度大,金矿“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在总结前人工作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区成矿规律进行总结,根据地质背景、重磁场特征、已知矿床、及矿化线索,圈定找矿靶区及找矿方向,为今后该区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金矿 控矿条件 成矿模式 找矿方向 皖东地区
  • 简介:四川老盐边地区内晋宁期岩浆岩十分发育,从基性—中性—酸性的各类侵入岩体达30余处,出露面积大于200km^2,年龄910~775.6Ma。侵入岩发育了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系列,岩石具较典型的高硅富钠贫钾特征。根据冯艳芳、邓晋福等TTG岩套分类命名方案,区内中酸性岩类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少量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比已有研究结果,该火成岩组合属活动大陆边缘弧(科迪勒拉型)的火成岩组合,应形成于前震旦纪原特提斯大洋俯冲作用的构造环境。

  • 标签: 岩石组合 TTG岩套 构造环境 盐边地区
  • 简介:皖北地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第四系广为覆盖,地质研究程度因此受到相应的制约。本文结合地质和物性等资料,在对1:20万重磁资料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皖北地区主要断裂格驾进行了解译,认为皖北地区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西、近东西等走向的断裂,另在徐州至宿州发育弧形断裂;其中北西西走向断裂发育时间相对较早,近东西次之,而北北东走向断裂发育时间相对最晚,晚期发育的断裂错断了早期发育的断裂。

  • 标签: 皖北地区 重磁场 断裂格架
  • 简介:通过收集、分析前人大量的实测剖面资料,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生物地层为依据,对西藏色林错-它日错地区地层单元进行对比清理研究,认为1/25万区调报告中所建立的下奥陶统拉塞组应归为柯尔多组,三叠系多布日组应归为确哈拉群,并将区内白垩系重新厘定、划分为下统去申拉组、则弄组、多尼组、郎山组,上统竟柱山组,废弃了一批地层单元,统一了该区地层划分对比。

  • 标签: 地层 清理研究 色林错—它日错
  • 简介:对北京西山某岩溶洞穴1至4层进行了氡浓度测量,研究洞穴中氡浓度的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其对人身体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溶洞在不同深度位置,氡浓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氡浓度呈现线性的增长特征;溶洞内氡浓度在7、8、9月相对较高,平均浓度6123Bq/m3,10、11、12月氡浓度较低,平均浓度2784Bq/m3,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特征,即夏季高而冬季低;溶洞内由氡及其子体所产生的年平均内照射剂量约为566mSv·a(-1),超出国家规定公众年有效剂量的安全范围。建议对已经对公众开放的天然溶洞,进行氡浓度检测,采取有效的防氡降氡措施,减少氡及其子体的辐射,对人身体所产生的危害。

  • 标签: 氡子体 岩溶洞穴 北京西山 内照射
  • 简介:为探讨冲洪积平原地带地下水水质劣变机理及过程,开展了不同的水土样品组合的16组淋滤试验,以期揭示不同源水在土柱入渗过程阴阳离子、硬度和TDS的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类型的演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淋出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变幅由大到小依次为HCO3-、NO3-、SO42-、Cl-和F-,阳离子的变幅则依次为Na++K+、Ca2+和Mg2+。淋出液的硬度、TDS和水化学类型均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先期主要受控于源水,尔后则主要受土柱介质的影响。除了以垃圾作为淋滤介质的试验外,其他组合的试验都出现了初期TDS和硬度升高的过程,之后与源水趋于一致,揭示了淋滤中浸泡—水岩相互作用—吸附解析—淋洗等复杂过程。

  • 标签: 污染 淋滤试验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
  • 简介:察汗乌苏河地区位于青海省都兰县横跨祁漫塔格-都兰早古生代结合带和东昆北岩浆弧带。本文基于对青海省都兰-察汗乌苏河地区变质岩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建造、沉积岩建造特征的分析,总结了铜、铅、锌矿床的控制因素和成矿特点,讨论了区域建造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下一步深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岩石建造 成矿作用 都兰-察汗乌苏河
  • 简介:于奇地区中生界碎屑岩隐蔽圈闭主要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但这些圈闭受多因素影响,如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针对不同圈闭类型的落实难点,总结相应技术对策,提出通过高分辨三维反演技术,剔除砂体顶面泥岩厚度,落实三叠系上油组砂体圈闭幅度。探索运用非线性参数岩性反演技术,对本区薄层砂体进行三维反演,结合顶、底、侧封等岩性圈闭的参数分析,落实了白垩系舒善河组和三叠系哈二段砂体岩性圈闭。

  • 标签: 于奇地区 隐蔽圈闭 低幅度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非线性参数
  • 简介:本文总结了北京市南部地区地面沉降的发育特征,主要对区内地面沉降的历史,现状和垂向发育特征,进行了总体描述,分析了地面沉降成因,对区内今后的工程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标签: 北京南部 地面沉降 特征 成因
  • 简介:庐枞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边部,上侏罗统龙门院组火山岩层之下,有一套以湖相沉积为主,间夹火山建造的地层,现已证实它是区内重要赋矿层位之一。通过对地层剖面、岩相特征、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并与邻区地层进行对比,认为有单独建组的必要,命名为龙桥组,时代暂归晚侏罗世。

  • 标签: 庐枞地区 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 龙桥组 晚侏罗世
  • 简介:航磁推断解释首先要研究岩矿石磁化率。西天山地区近年来野外实测500余处物性点,累计获得有效磁化率数据15000余个,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系大哈拉军山组、伊什基里克组和二叠系乌郎组是区内最主要的磁性地层,部分海西期岩体磁性较强,而磁铁矿具有极高的磁化率值。根据这些磁化率特征,在西天山地区圈定磁性火山地层上百处,新圈定隐伏(半隐伏)岩体221处,推断铁矿磁异常109处,新发现铁矿(矿点)10余处。

  • 标签: 西天山 高精度 航磁 磁化率 铁矿
  • 简介:2009年在安徽西梢地区铁矿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地热异常,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地热异常信息判别断层含水性,2012年采用CSAMT法对异常区几条主断层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CSAMT法在覆盖区寻找地热资源中有很好的反映.

  • 标签: CSAMT法 地热勘探 断裂构造 低阻带 张性断层
  • 简介:本文介绍了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地质条件评估工作的相关背景,详细阐述了地质条件评估的本质是把客观真实的地质、热工技术认识与项目可研工作的要求结合起来,深刻分析了地质条件对地源热泵系统项目应用的适合性,风险性和可行性的影响,提出地源热泵系统技术具有典型的双刃剑特征,仍有许多技术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 标签: 地源热泵 地质条件 评估 北京地区
  • 简介: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乌夏断裂带附近及上盘构造高部位.通过对稠油物理及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发现该区稠油具高密度、高粘度、高酸值、低蜡、低硫特点,正构烷烃损失严重,胡萝卜烷缺失,藿烷、甾烷和重排甾烷等都有不同程度损失,三环萜烷、妊甾烷和高妊甾烷含量高,非烃+沥青质含量低.结合正常原油、稠油和油砂在平面和剖面上分布特征,认为乌夏地区稠油是次生成因.次生蚀变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作用、氧化作用、水洗作用和扩散作用等,其中以生物降解作用和氧化作用为主.建立了稠油成藏模式,为预测该区稠油油藏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稠油 物理性质 地球化学性质 次生成因
  • 简介:合肥GK061孔剖面的"下蜀土"共有24层,主要是一套青黄色重粘土与浅棕黄色粉质轻粘土重复出现的粘性土。GK061孔经古地磁测定布容/松山界限在13.87米,热释光测年为18.2万年。1.00-13.87米为中更新世地层,地层名称沿用戚家矶组和下蜀组,13.87-31.88米为早更新世地层,建议命名为合肥组(Q1h)。从"下蜀土"的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组分推测其形成时的古气候是早更新世时偏温湿,逐渐向干而温和方向发展,及至晚更新世以来为半干旱环境,其中又有过几次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故而有若干层古土壤形成.从合肥地区"下蜀土"的粒度、化学成分所反映的特征来看,其母质与西北黄土有某种物源上的联系.合肥及江淮丘陵地区普遍分布着厚从几米到十几米的灰黄、黄褐色亚粘土,长期来被称作"下蜀粘土",并往往与南京等邻区作对比,时代定为晚更新世。近年来对合肥下蜀土的工作获得一些成果。对其地层时代、形成环境有一些新的认识,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 标签: 古土壤层 半干旱环境 地层时代 下蜀粘土 下蜀组 粘土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