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即使以1980年代中期作为新方志编修的正式启端,经历了两轮修志,至今也有超过30年的历程。尽管方志界每年都召开规模不小的理论研讨会,相比于新方志启动之初的热烈气氛,理论研究的风气却似乎越来越淡,大概是有些话题由新鲜渐渐成为旧话;有的争论由激烈渐渐觉得无所谓;有的主张由要辨个水落石出渐渐觉得无妨各说各话;有的观点由认真研究渐渐不作理会志书照样编纂出来。

  • 标签: 方志性质 新语 前言 论文 语系 方志编修
  • 简介:两广地方实力派在策划两广事变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当事人有不同的说法。本文认为,陈济棠是事变的发动者之一,但事变的发起者是李宗仁、白祟禧,是他们的策动才使得陈最后下反蒋的决心。从他们发动事变的过程可以看出,两广事变实为一次国民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冲突和斗争。

  • 标签: 陈济棠 两广事变 性质 地方实力派 桂系 蒋介石
  • 简介:明代(英宗以後)内阁制度是不是宰相制度?①具体说,内阁大学士(以下省称“合臣’’)是宰相呢,还是秘书咨询官员?②如果说不是宰相为什麽明代称阁臣为宰相之记载,更仆难数?而且早在约成於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双槐岁钞》中已经出现,称英宗正统年间,

  • 标签: 明代 内阁制度 非宰相性质 中国 历史研究 政治制度
  • 简介:走马楼三国吴筒的发现带动了汉晋史研究,但有关简牍的性质、归属官府级别、埋藏原因等基础问题,迄今未能得到完满解答。这很大程度受制於吴简整理进度,已刊资料多为簿书;随着竹木牍的清理,我们发现其中包含公文书,多由诸曹制作与运行,是厘定行政级别的关键资料。本文对涉及诸曹的公文筒牍进行分类,逐一讨论“草刺”、“叩头死罪白”、“君教”等文书中“曹”的性质与级别;以人名为线索,对草刺文书中的诸曹掾史进行集成,对照同姓名者在簿书、公文中的身份记载,判定诸曹的级别为县级;在回应吴筒所属官府级别的诸种争议之後,得出其为临湘侯国档案军的判断。本文的工作方法,期待为长沙市中心出土其他批次筒牍性质的研究提供借监。

  • 标签: 走马楼吴简 公文书 诸曹 人名集成
  • 简介:关于民族的定义向来极为复杂,没有定论。在此基础上,近些年来在西方又有新的思潮出现,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该书对民族的界定是:“它(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一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这一理论,在国内外学者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本文试就这些新的观点,结合传统的理论以及史实,进行质疑性的探讨。

  • 标签: 民族共同体 想像 相知 有限
  • 简介:元和三年制举,牛僧孺因反对削藩被选为对策第一,是“放弃河北”的集体意识与反对削藩势力对主战派的抗争;因此引起主战的宪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满。《旧唐书》此案相关记载中,宪宗态度比较暧昧;《通监》则对宪宗形象进行维护,将一切都转嫁到李吉甫身上;《旧唐书》、《通监》遗漏、改写了一些重要细节;《新唐书》则明确书写了宪宗的不满,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较为合理的。《唐会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记载,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经过。

  • 标签: 元和三年制举案 宪宗 反对削藩 事件过程
  • 简介:本文人为,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改变,应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是外部原因,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地中国革命的影响,这是一个即不能夸大也不容忽视的客观史实.过去史学界往往只重视内因而忽视外因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不够全面.本文着重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论述其对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世界大战 苏联 国家地位
  • 简介: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在财政收入领域,英国财政体制完成了从中世纪“王室财政”体制向近代议会财政体制的转变。转变取决于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王室财政”体制的财政收入构成主体是国王的正常收入,而议会财政体制的则是议会税收收入。构成主体的转换以内战爆发为契机,集中发生于复辟时期。

  • 标签: 财政体制 财政收入构成 演变 王室财政体制 议会财政体制
  • 简介:“县(繇)”的本义是把人头悬挂在树上,引申为一切物体的悬挂。春秋时期晋楚齐等诸侯国出现的“县”,其实是一些诸侯大国处理一些新征服土地的方式,不再把它们分封给子弟或功臣作为领地采邑,而是直接掌控在公室之下,并派大夫直接管理,所用的名词就是“县”,意思正是直接“悬挂”在君主之下的行政区划组织,其性质是直辖性的都邑。这与“县”的本义是密切相关的。西周金文免蓝、元年师蔹簋中的“郑遂”、“丰逯”之“逯”应是“县”的通假字,也是指周王室几个屈指可数的未分封出去的并由周王室直接掌控的直辖性质的都邑,由周王朝直接派人管理的直辖城邑。从性质上说,这种“暹(县)”和春秋以及战国以后的“县”基本是相同的。西周春秋时的“县(繇)”及其假借字“运”“寰”相当于明清时的“直隶”和今之“直辖”。

  • 标签: 西周 金文 行政区划组织
  • 简介:本文探讨了"清真"和清真元素在品牌战略中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谈到清真品牌差异化竞争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让当下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对清真产业和清真品牌等基本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

  • 标签: 清真 清真元素 品牌 差异化
  • 简介:在西方,中世纪的军事医学常常表现为理论强于实践。这种理论以观察及希腊与阿拉伯流传下来的医学知识为基础,但在实践上却因止痛无方及无法预防创口感染而大打折扣。F.H.加里森(F.H.Garrison)中校在其《军事医学史评注》一书中写道:十三世纪时,有一种值得注意的上升的趋势,许多治疗最终都是以军事外科的形式完成的。然而预防医学、解剖、生理学与病理学却几乎不存在……①但13世纪的西方却有几位处于其时代前列的内科医生。亨利·德·蒙德维里(HenrideMondeville)、法王美男子腓力的御医,在1316年所写的一篇有关外科手术的专题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大肠创伤的颇为现代的治疗方法:他建议如果大肠受

  • 标签: 成吉思汗 军事医学史 蒙古人 中世纪 战争创伤 斑疹伤寒
  • 简介:作为18世纪欧洲人中国知识重要来源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在介绍中国西南几个少数民族之际,事实上是将其所在地区定位为清朝的殖民地,并突出其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强调汉人的轻蔑之心.耶稣会士的这种认识更通过地图的绘制而直接影响了18世纪一些欧洲制图家,甚至可能影响到当代西方学者对清朝国家性质的定位.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与中国人对西南地区政治属性认识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西方学者的殖民地研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清朝殖民地 耶稣会士
  • 简介:《尹至》《尹诰》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筒》(壹)公布的与商代重要历史人物伊尹相关的两篇出土文献材料。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的先秦文献材料中记载的伊尹事迹流变情况的全面考察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尹至》《尹诰》记录的伊尹事迹与甲骨文透露的信息明显有异,其故事构成的基本元素和文中体现的主要思想是春秋战国文献中才出现的,简文形成的时间大概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这个时段,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参考了当时所见到的《书》类文献,整合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伊尹事迹的传说并融入当时的某些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将伊尹助汤灭夏的事件条理化、系统化和细节化。

  • 标签: 出土文献 清华简 伊尹 《尹至》 《尹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