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8月5日,"东南梵天·吴哥见闻录"在杭州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作为信雅达文化艺术五年一度的"三清上旅程之约"的第二回,旅程邀请到了尉晓榕、常青、赵跃鹏、李金国、罗颖和余宏达6位艺术家,一同深入南国,汲取创作灵感,呈现柬埔寨的异国风情以及旅途中的艺术创作之美。展览展出作品50余件,由董捷担任学术主持。

  • 标签: 艺术中心 信雅达 杭州 见闻 吴哥 东南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关良的人生形式及其艺术实践的还原和解析,试图探究其独特的美术价值观的成因和促成其艺术表现形态的变化的社会历史依据,以期接近“知人论世”的历史研究基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学、展览、交游、革命,是关良留日归国后十年游荡生活的主要活动内容,“留东”背景则是关良这一时期的人生形式和艺术选择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而他与“创造社”同人之间的互动,便为其中特别耐人寻味的证例.

  • 标签: 关良 美术活动 创造社 留东同人 革命
  • 简介:何道生是清代中期著名文士,與黄易、法式善、張問陶、楊芳燦、袁枚等皆有交游。文酒讌集之作,尤多傳誦。其詩疏爽雄健,出入昌黎、劍南之間,爲王昶所稱。著有《雙藤書屋詩集》十二卷。嘉慶五年,何道生爲山東巡漕御史,巡行濟寧,與黄易、錢泳、李鐵橋等詩酒唱和,歡聚于南池行館者凡四五日,飲酒賦詩,賞鑒金石,爲一時佳話。本文檢索新刊印的何道生家族史料和新披露的何氏所藏黄易書畫,結合何道生《雙藤書屋詩集》及近年書畫拍賣中出現的何道生與黄易之間交游唱和的相關材料,討論“南池勝會”的情况及兩人之間的往來,以期對黄易的生平事迹有更爲豐富的細節展示。

  • 标签: 黄易 何道生 南池佳會 交游
  • 简介:在设计或其他艺术创作活动中,常有这样一句话,叫“意在笔先”。我的理解,“意”就是构思、意念,属于思维的活动;“笔”虽说是一种工具,实际却隐含着实践、行动、印证、落实的含义。很明显,没有前面的意,即构思、意念,就没有后面的实践、落实的行动。“意在笔先”通俗地讲就是想好了再动笔,这个词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创意先于设计的程序关系。什么是创意呢?简单说创意就是创新性的构思和意念。

  • 标签: 广告创意 广告设计 灵魂 生命 意在笔先 创作活动
  • 简介:《伟大的友谊》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幅新年画,作为全国年画评选的获奖作品,它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的创作环境,具有个案研究的价值。本文从图像分析入手,以此画为中心做开放式讨论,试图探讨新中国初期新年画创作在题材选取、政治标准、创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新年画 题材 政治理解 创作模式
  • 简介:本文以新会梁启超(1873-1929)、番禺麦华三(1907-1986)、东莞张荫麟(1905-1942)三位代表性人物为例,论述广东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对20世纪中国早期书法批评实践及学科建设的学术贡献.书法批评在20世纪从无到有,从“理论先行”的学科建设到批评实践的积累,乃至整个书法批评学科生成的运动过程,正是本文欲以钩稽和研究的中心议题.相比较书法批评成果对于书法实践的价值,笔者更看重它们在学术史上出现的历史意义,而这种意义从一开始就隐约折射出“书法批评”在整个书法研究阵营中微不足道,但又始终不可或缺的学术定位.而岭南诸家在这个批评现代化的运动进程中,再一次扮演了主要推动者的历史角色.

  • 标签: 梁启超 麦华三 张荫麟 岭南 书法批评
  • 简介:本文以《朝鲜王朝实录》为中心考察王朝初期对赵孟頫的记录,从赏赐品、书法教材、评判标准三方面分析朝鲜王朝初期对赵孟頫的吸收利用。

  • 标签: 朝鲜王朝 中国书画 赵孟頫 朝鲜王朝实录
  • 简介:"中国书法史"是一门20世纪以来,在西方"专门史"研究的影响下形成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新式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逐渐形成今天"书法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无论是"书法史"的研究方式和写作体例,都与中国古代的"书评"相去甚远,而更加接近于现代学术的趣味与旨归。本文基于对于百年书法史研究与写作中"二王"叙述这一片段的截取与梳理,呈现书法研究从古典到现代的这一关键的学术转型。

  • 标签: “二王” 中国书法史 二十世纪 范式
  • 简介:日本浮世绘诞生于江户时代,被誉为是大众文化之花。江户时代在文化上承袭了中世文化中的"雅",亦开启了近世文化中的"俗",被誉为"雅俗融合"的时代。作为美术领域中的浮世绘版画,在漫长的江户时代的历史过程中,如何体现从上方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过渡?本文以锦绘时期的铃木春信、黄金期的喜多川歌磨、末期的歌川国贞三者的美人画为素材,探讨美人画人物形象的变迁与"雅俗"关系的转变。

  • 标签: 美人画 人物形象 诗意 艳俗 “雅俗”关系
  • 简介:本文以郑午昌的画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心,考察上海国画复兴运动中的新传统主义与民族主义话语之间的关系。通过话语分析发现,郑氏关于国画复兴的话语与国民党官方所宣传的民族主义话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他的理论表述也使国画复兴的话语成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既表明了郑午昌对于国民党宣扬“固有文化”的主观认同,也是民族命运危机时刻的时势使然。在实践的层面,通过把文人画重新“镶嵌”到了一个新的艺术机制和社会环境中,实现了国画“整个的向上”。

  • 标签: 郑午昌 新传统主义 画学 复兴 民族国家
  • 简介:一、入幕之因缘及其始末据蔡守夫人谈月色回忆:“1917年,李根源到广东为督办,邀请蔡守为秘书长。赵藩为广东交通部长,又请蔡守为秘书长。杨永泰为财政部长,又请蔡守为顾问。”。这则信息透露了蔡守在国画研究会成立前夕的具体活动情况。不过,谈月色文中提到蔡守所担任的职务,在军政府任职名单中没有找到,反倒在李根源《雪生年录》所公布的幕僚名单中。

  • 标签: 李根源 蔡守 因缘 国画 赵藩 笔墨
  • 简介:鲍少游(1892-1985)是20世纪广东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兼美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京都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1927年归国后与夫人曾丽卿在香港共同创办了丽精美术学院,之后专心致力于美术教育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鲍氏的努力下,丽精美术学院成为当时香港“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美术学校,其学生遍布粤港及东南亚地区,郑春霆称其为“香港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先驱”。本文试图借助鲍少游后人捐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大量的原始文献,秉持实证的精神,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丽精美术学院的历史,同时论述鲍少游的美术教育生涯及其对香港及东南亚美术发展的影响。

  • 标签: 鲍少游 丽精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 写生 展览会
  • 简介:本文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对象,讨论日记主人如何运用绘画实践及其作品,建构并经营其社交生活,着重分析书画在其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沟通功能,也使嘉道年间广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首先,仪式性和非仪式性场合的赠礼画在谢兰生与友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起到了沟通的功能。其次,谢兰生与人会晤雅集时,往往通过书画创作增加社交生活的文化内涵。再次,在携友出游这种流动雅集中,谢兰生与僧道、寺庙的交往,为繁嚣的商业城市注入一份从容幽雅的闲情逸致,也为广州文化的丰富面相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脚注。

  • 标签: 谢兰生 日记 广州画坛 文人生活
  • 简介:千百年来,“以淡为宗”的审美趣味始终引领水墨画的创作旨趣,“以墨代色”“色不夺墨”延展传统水墨的文脉意蕴.娓娓述说画者温文尔雅的笔情墨趣。它可以是横涂竖抹问倏若造化、图出云霞的大者之美.抑或是方寸之间演绎气韵流宕、奇诡浪漫的绝美意象。在孩童的画笔之下,似乎更具有创作“尽精微,致广大”的水墨小品的禀赋,在这样一个被趣味化的微观世界,儿童的妙造心得消解了成人水墨中的岁月沧桑,予人一种特有的轻松灵动。

  • 标签: 水墨画 东莞市大朗镇 作品赏析 中心小学 学生 童心
  • 简介:当初创造韩文时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产生了与中文完全不同的几何学形体的韩文。从这一点能感到其独创性与主体性。本来几何学形态并不合适笔记,在汉字的影响下经过弓形书体转换成今天的明朝体系。1990年代来,自从出现了麦金塔在绘制韩文时比较方便的工具,韩文的形发生了急速的

  • 标签: 数字化 字形 几何学 中国文化 主体性 独创性
  • 简介:寿石工是民国时期享誉京城的篆刻家和书法家,他教授金石篆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执教达三十年之久,在北方艺术界影响很大,被誉为“执北方印坛之牛耳”,是当之无愧的印林前辈。笔者曾撰有《寿石工的印学交游及其篆刻在旧京印坛的地位》一文。随着新资料的发现,笔者将进一步通过民国时期北方刊物及相关书籍中的散佚寿石工资料,对其生平事迹及篆刻艺术进行梳理,作为前文的增补和延伸。

  • 标签: 寿石工 篆刻 生平与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