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香港文学”被一些人称为幼稚的学科,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门学科。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它,香港文学研究工作者仍在奋力耕耘。仅在1997年,取就得了不小的成绩,连续出版了二本以上《香港文学史》命名的书。另还有分类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出版。

  • 标签: 香港 文学评论 中国 多元化 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
  • 简介:宋存学(吉林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己经没有多少人光顾理论了。这是因为理论家的人格与价值已被市俗的价值观冲得七零八落,这不能

  • 标签: 人学坐标 坐标张兰 张兰阁
  • 简介:2004年11月13至14日,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当前现实与文艺理论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标签: 文艺理论 广泛 现实 文学 文艺研究 学术研讨会
  • 简介:<正>在现今这个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里,随着影像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文化工业的急剧扩大,与商品化、消费性、住重感官享受的时代趋势格格不入的诗歌,也许只能在“诗离我们远去”和“我们离诗远去”的咏叹中悲而不壮地置身于社会的边缘。就想想近在眼前背影依在的朦胧诗时代吧,与整个社会因为共同的灾难和危机的突

  • 标签: 诗学理论 理论与批评 海子 诗潮 海德格尔 后朦胧诗
  • 简介:第三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于2000年11月16日至23日在广州举行,为了扩大粤剧节的影响,增加粤剧节的学术氛围,研究、探讨粤剧的有关问题,粤剧节组委会与中国剧协、广东省剧协在粤剧节期间共同举办了一个学术性的理论研讨会。该研讨会得到了海内外众

  • 标签: 粤剧 理论研讨 研讨会 改革创新 生存与发展 艺术革新
  • 简介:作为20世纪西方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左翼戏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终结于上世纪70-80年代。在超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历程中,它经历了30和60年代两次高潮,开创了以否定、反叛、颠覆为核心的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与任何门类的艺术一样,左翼戏剧的繁荣和发展有赖于相应的戏剧理论的成熟和引导。纵观20世纪西方体系化且产生了世界影响的左翼戏剧理论,

  • 标签: 世界戏剧 左翼戏剧 戏剧理论
  • 简介:自五四以来,虽然有诸多现代作家在作品中涉及到基督教,但基本不外乎三种心态,即:单一的肯定:单一的否定;既肯定基督精神又否定教会作法的二分心态。却少有人明确地在作品中试图做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交流努力,少有人尝试在宗教者与非宗教者之间架一座桥梁。而巴金的《田惠世》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 标签: 多元信仰 《田惠世》 文化建设 中国 巴金 文学评论
  • 简介:文学理论发展到两晋之际,葛洪开始把静默守一的仙学理论带进文学创作之中,使文学创作的心理准备、构思、选材、作品风格诸方面蒙上了浓厚的神仙道教色彩,体现了宗教与文学、宗教思想与文学思想所具有的分流共源的关系,探究于此,对于拓宽这种同质异形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视野,无疑意义重大。

  • 标签: 葛洪 仙学理论 文学创作观 风格论 宗教信仰
  • 简介:<正>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代表,是以创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为己任的,然而我们的小说理论却有一种忽视“人”的倾向。所谓忽视人,并不是说研究小说的理论文章中缺少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实说,这种分析还真不少。只是往往由于它是一种不尊重活生生的人的分析,因而谈不上是在审美关系中对人的探索。至于作家和读者这两种与小说创作关系至为密切的人,我们的小说理论研究虽有探讨,但从整体讲还是涉足甚少。笔者就是有感于此,在读罢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对其在小说理论中突出对人——写入作品中的人、创造

  • 标签: 英国小说 小说家 小说面面观 理论研究 小说理论 福斯特
  • 简介:<正>茅盾对发展新文学,繁荣社会主义文学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创作现实题材小说方面成就卓著,就是在历史文学领域也有独特的建树。他不仅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历史文学评论方面有许多可贵的见解,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对他的历史文学评论和历史小说创作进行论述,以期探索他现实主义历史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茅盾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获得了崇高的声誉。但他首先赢得文坛瞩目的,不是来自于他的创作,而是得力于他的文学评论。他在文学评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非常巨大,是“五四”以来卓有成就的文艺评论

  • 标签: 现实主义 文学理论 文学评论 茅盾 小说创作 现实题材小说
  • 简介: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问题的探索是与他探索“改革国民性”,争取民族解放道路的重要思想特征紧密联系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面对“新声争起”的世界,鲁迅就提出了“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的著名主张,将个人对民族命运的关注置于广阔的世界范围,希望沉睡的中华民族意识到“要从‘世界人’中挤出”的危机,在比较与取舍中“收纳新潮脱离旧套”。在鲁迅看来,促进东西方的精神交流,使人类“彼

  • 标签: 现代文学 民族命运 当代文学 小说史 文学传统 中国小说
  • 简介: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是与世界性的普遍舆论对于苏联态度的转变分不开的.其直接原因是二十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国际性经济危机,使人们普遍地把它作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以及道德信仰体系全面崩溃的征兆,把它看成了一个"垂死"与"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形象.

  • 标签: 文艺政策 文艺理论 中国 左翼文学 苏联共产党 文学研究
  • 简介:中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由符号、解释者、对象三者构成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满自足的表达体系:脱离了对象的感知属性和物理属性的符号系统并不能完全指示对象本身,“道”、“玄”等一些表示事物本体的对象由于它们具有普遍性、超时性的特征而很难被完全指示。儒家、道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禅家都站在本家的立场来看待符号的困境,并在长期的争论中形成一个特殊的交集模式,使中国符号得以从困境中突围。中国符号交集模式中的形名、物我、言意诸命题,成为中国诗学的重要问题。

  • 标签: 中国符号 困境 突围
  • 简介:巴金称不上是散文理论批评家,但他却是个够格的散文理论批评革命家。1979年,对于中国散文理论批评来说,实在是命运转折的一年。江苏杂文家乐秀良用《日记何罪》问苍茫大地,为日记作者讨回“不会成为思想犯”的权益,此时巴金用他的《随想录》站到文坛上,“把心交给读者”,面对世人一遍遍拷问自己的灵魏,提出把散文“当作我的遗嘱写”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颠覆之作。

  • 标签: 巴金 散文理论批评 中国 人格魅力 艺术形式
  • 简介:<正>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发愤”说是明清小说作家和批评家对小说功能的一种美学认识和概括。“发愤”说揭示了古代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揭示了小说作家普遍的卑微不幸的命运,强调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意义,肯定了小说的巨大价值和功用,囿于篇幅,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其主体表现功能这一范围。

  • 标签: “发愤”说 明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表现功能 《金瓶梅》 张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