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题。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文章提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来客观分析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承认其学习过程的差异,并且呼吁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过程差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留学生的书写习惯或方式,而不是按传统习惯将此界定为“错误”并加以细致的纠正。

  • 标签: 多元文化教育 认知 汉字书写过程 笔顺
  • 简介:好课应该追求结果还是过程这个问题,在上完《项链》那堂公开课后,让我困惑好久。记得那节公开课正式开始后,我略微小结了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就出示了本课的目标,提出许多问题,并用投影把这些问题打出。

  • 标签: 应该 追求 《项链》 困惑 投影 过程
  • 简介:通过对三类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和"着"相冲突有清醒的认知。其各类"着"结构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本句向意义非基本句、结构简单句到结构复杂句的发展趋向。"着"前动词和形容词种类、"V着"所在句的复杂度,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的进展不明显。准确率在三个阶段呈U状变化,自动生成语料因回避策略"着"的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准确率较低。"着"的习得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的复杂度、形式的明晰度等语言的标记性及目的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 标签: “着” 使用条件 习得过程 影响因素
  • 简介:在制定过程中,有些问题被反复提到,甚至贯穿始终,如:语言文字有没有必要立法、关于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定义问题、关于语言文字的使用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关于外语、外文的使用问题等,文章试图说明语言文字立法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以及立法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普通话 汉语 规范化
  • 简介:针对高职应用文写作当前普遍存在与专业课之间融合度不高的情况,提出了应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展教学改革的建议,并为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课堂模式、教学方法、学业测评等方面提供了改革策略。

  • 标签: 应用文写作 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
  • 简介: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学生不能准确区分'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的问题。历史简答题要求学生简答某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或'历史作用,'意在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历史意义'和'历史作用'的具体内涵,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笔或'满贯式'的作答。本文意在分析二者间的异同,以完善教学中的知识漏洞,从而弥补学生知识性误差以提升学生作答完整性。

  • 标签: 历史作用 历史意义
  • 简介:文章通过个案的口头历时语料对两类情态的纵向阶段性习得过程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学习者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普遍认知因素对情态偏误进行了偏误分析,体现了5种偏误类型(误代、误加、遗漏、错序、杂糅)在纵向上的数量变化,展示了学习者在情态结构和情态表义方面的历时动态发展。

  • 标签: 情态 习得过程 历时个案 偏误分析
  • 简介: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马来西亚的华侨社会已经完全过渡到华人社会,华人的政治认同问题已经解决,土生土长的华裔新一代已经完全当地化了。与前辈相比,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已经淡化了,有64.9%的人认为父辈祖辈对祖籍的感情要比他们强。在那些尚未就业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人希望将来的职业是商人或专业技术人员。而在回答希望到什么地方发展事业时,三分之二的人只选了马来西亚,其余的一般选择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在马来西亚扎根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 标签: 华人社会 当地化 民族性 马来西亚 专业技术人员 华侨社会
  • 简介:通过考察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中“N+V+得+A”句,发现韩国、印尼、越南、日本四国学习者习得这一句式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级二阶段是萌芽期,这一时期该句式的功能较单一;中级一阶段是繁盛期,表达功能开始多样化,但该阶段也是学习者偏误率较高的时期;中级二到高级二阶段是高原期。四国学习者在习得“N+V+得+A”句时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了解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习得 萌芽期 繁盛期 高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