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杂交和冷冻象鼻(FET)技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诊治的93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815例(86.9%)患者行常规全弓替换+ FET植入术(FET组);122例(13.1%)患者行头臂血管去分支+同期全弓腔内介入支架修复术(杂交组)。通过匹配分析方法确定了109对患者进行均衡比较。结果(1)全组患者分析结果:全组平均年龄48.6岁,杂交组高于FET组(61.3岁比46.7岁, P<0.001)。全组早期死亡98例(10.5%,98/937),杂交组11例(9%,11/122),FET组87例(10.7%,87/815)(P=0.577);全组复合并发症率19.6%(184/937),杂交组[15.6%(19/122)]和FET组[20.2%(165/8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杂交组术后无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FET组有72例(8.8%)(P=0.010)。(2)匹配组分析结果:杂交组死亡率及复合并发症率均低于FET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109)比17.4%(19/109), P=0.073;15.6%(17/109)比25.7%(28/109), P=0.066]。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以及截瘫发生率,杂交组均低于FET组(P=0.013,P=0.022及P=0.014)。胸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杂交组均高于FET组[支架段:87.8%(79/90)比75.3%(58/77),P=0.044;下胸段:43.3%(39/90)比27.3%(21/77),P=0.038]。杂交组3、5及7年生存率分别为95.7%、91.7%及91.7%,FET组分别为95.6%、93.7%及82%(P=0.320)。结论杂交全弓技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有改善术后早期死亡和复合并发症的趋势;相比FET技术,杂交技术显著降低术后脊髓损伤和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更能促进中远期胸段夹层假腔的完全血栓化。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全弓修复 杂交技术 深低温停循环 象鼻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杂交技术治疗腹壁复杂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复杂切口疝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复杂切口疝患者手术顺利,其中巨大切口疝46例,疝环缺损(14.46±2.22)cm,复发疝9例,造口旁疝6例,手术时间(140.74±43.24)min,术中出血(59.02±35.20)ml,术后疼痛评分(3.97±0.91)分,术后住院时间(7.54±2.88)d。术后随访12~48个月,术后出现血清肿2例,切口感染1例,慢性疼痛2例,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复杂切口疝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复杂切口疝 杂交技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虹膜病变在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影像中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联合FFA检查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糖尿病虹膜病变(DI)患者44例65眼,包括非增生性糖尿病虹膜病变(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应用IFA检查观察2个组虹膜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应用FFA检查观察2个组视网膜影像特征和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避免患者对侧眼IFA检查时间存在统计误差,仅对双眼患者的单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IFA影像显示30例50眼为NPDI,14例15眼为虹膜红变。NPDI组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为(3.37±0.11)min,明显短于虹膜红变组的(6.02±0.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1,P<0.001)。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FFA检查均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性强荧光。NPDI组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20%(6/30),明显低于虹膜红变组的5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糖尿病虹膜红变可以通过IFA动态的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来确诊,PDR合并视盘新生血管需IFA联合FFA检查来评估。

  • 标签: 虹膜疾病/诊断 糖尿病虹膜红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新膀胱术的功能保留观念逐渐受到关注。贮尿排尿功能的重建是原位新膀胱术功能保留的基础,临床探索主要集中在新膀胱重建方式和流程的优化上,尚缺乏对现有术式特征的归纳总结及高质量的功能学对比研究。对于严格选择的患者,在保证肿瘤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术后规范的性功能康复指导,保留性神经的患者术后大多能保留较好的性功能。神经血管束及周围附属结构的保护结合术后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尿控的改善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尿流改道方式并进行相关功能的保留,可以帮助患者术后建立起正常的生活模式,提升自我形象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原位新膀胱术 功能保留 性功能 尿控
  • 简介:摘要乳腺导管原位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本共识全面阐述了导管原位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导管原位癌标本取材、病理评估以及相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促进导管原位癌病理报告内容的规范化,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 标签: 肝移植 胆瘘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吻合口狭窄 非吻合口狭窄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皮肤恶性肿瘤,具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特点,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黑素瘤在早期诊断、彻底切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荧光探针在黑素瘤的诊断、手术切除、前哨淋巴结定位及切除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具有化学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少、特异性高、准确率高、可视化等优点,可为黑素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分子探针 诊断 治疗 荧光探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t,NIRF)下甲状旁腺自体荧光强度(fluorescence intensity,FI)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估NIRF技术在术中辨认甲状旁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18~74岁。测量术中甲状旁腺、甲状腺及背景在NIRF下的FI,并统计NIRF和白光检出甲状旁腺的枚数,用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用χ2检验分析NIRF和白光对甲状旁腺检出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中,标准化甲状旁腺FI大于标准化甲状腺FI(1.72±0.68比1.25±0.40,t=6.555,P<0.001)。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体质量指数、术前血Ca2+、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无关(P值均>0.05)。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疾病类型有关(F=2.636,P<0.05),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0.70±0.28)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1.86±0.70)、PTC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1.69±0.49)和NG(1.64±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3、-1.129、-2.019,P值均<0.05),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FI(1.34±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8,P>0.05)。PHPT、PTC、NG和PTC合并NG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外3例SHPT,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高于白光下的检出率[98.32%(117/119)比84.87%(101/119),χ2=13.974,P<0.001]。在SHPT中,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为25.00%(3/12)。结论近红外荧光下甲状旁腺FI不受其他临床变量的影响,除SHPT外,NIRF技术可提高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能力。

  • 标签: 甲状旁腺 荧光强度 影响因素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病毒检测在病毒感染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病毒性疫苗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荧光信号实时检测目的基因扩增数量,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的病毒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快速、污染小等优点。此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和病毒型别的鉴定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快速检测 核酸载量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静脉注射的最佳剂量。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行全麻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2月龄~9岁儿童68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分为3组:低剂量组,12例检查荧光素钠剂量为0.025 ml/kg、中剂量组35例检查剂量0.05 ml/kg及高剂量组21例检查剂量0.1 ml/kg。观察检查结果照片清晰度、亮度及有无前房及结膜囊荧光素钠渗漏。结果低剂量组中无前房及结膜囊渗漏,中剂量组中前房及结膜囊渗漏者7例,占20.0%,高剂量组中全部出现前房及结膜囊渗漏,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2,P<0.001);同一时间点眼底照片亮度,低剂量组明显偏暗,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中剂量组(0.05 mg/kg)为儿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最佳剂量。

  • 标签: 眼底 荧光素钠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儿童 药物剂量,最佳
  • 作者: 罗高兴 邓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局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是创面修复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创面修复进程、结局与质量。活性氧是反映机体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被认为是创面炎症调控的理想靶标。近年来,随着纳米医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学科间交叉融合,本课题组和其他课题组成功研制出多种活性氧诊疗制剂,以实时监测和调控创面活性氧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创面修复速度、改善创面修复质量的目的,从而为创面局部炎症反应诊疗提供新策略和新方向。该文分别就活性氧作为创面局部炎症反应的调控靶标、活性氧的原位监测及活性氧的精准调控做一总结。

  • 标签: 炎症 活性氧 诊疗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近年来,精准外科理念下采用荧光造影剂染色引导手术在外科各个领域得到蓬勃发展,它具有帮助指导外科手术,并为外科医师提供实际可见的荧光显像的作用。临床上,荧光造影剂可用于显示肿瘤轮廓并且识别度高,实时引导手术,定位淋巴结转移,发现微小转移病灶,并在术中识别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可能发生的副损伤。人们对于能介导外科手术的荧光造影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对经典荧光造影剂如吲哚菁绿、亚甲蓝等的研究和外科应用拓展,以及对新型靶向荧光造影剂如叶酸受体靶向造影剂、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荧光靶向造影剂和智能造影剂等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本文将从经典荧光造影剂和新型靶向荧光造影剂两个方面来对荧光造影剂的研究与外科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荧光染料 外科手术 荧光造影剂 荧光引导手术 荧光成像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瘤(TAAA)是血管外科的危重急症,目前治疗TAAA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和杂交手术。虽然传统开放手术当前仍是治疗TAAA的主要手段,但其操作难度大,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随着腔内血管外科的发展,开放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杂交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不能耐受传统开放手术或无法行单纯腔内治疗的复杂性TAAA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主要阐述了TAAA杂交手术的术式、手术效果和进展、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并通过汇总杂交手术治疗TAAA的结果,分析了杂交手术治疗TAAA的可行性。

  • 标签: 胸腹主动脉瘤 杂交技术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HA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1例行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8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6岁。观察指标:(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2)HAT诊断。(3)HAT治疗。(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胆道狭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411例病人中,11例发生术后HAT,HAT发生率为2.68%(11/411);男10例,女1例;年龄为44岁(22~63岁);HAT发生时间为术后4 d(1~15 d)。11例病人病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6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各1例。11例病人ABO血型相容,供肝冷缺血时间为(316±89)min,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3±4)min,动脉吻合方式均为Ⅰ型。11例病人中,无症状型HAT 10例,脓毒症型HAT 1例。(2)HAT诊断:11例病人均经血管腔内造影检查确诊HAT,其中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探及动脉血流,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阻力指数高,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1例HAT、1例吻合口狭窄;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血流速度慢,阻力指数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及微弱细小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3)HAT治疗:11例病人均行微创血管腔内治疗,6例溶栓治疗后完全通畅,5例溶栓治疗后仍有血栓,术后继续留置微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1例病人治疗(6.7±2.6)d后血管再通,血栓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1/11。(4)随访情况:11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1 722 d,中位随访时间为46 d。随访期间,4例病人发生胆道狭窄,行胆道支架置入;9例病人生存,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75%;2例病人死亡。结论原位肝移植后HAT发生率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HAT诊断率;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肝动脉血流。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原位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超声造影 血管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原位腺癌(AIS)基于切缘状态的分层管理方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子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术后病理诊断为AIS的患者24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探讨LEEP术后切缘状态与病灶残留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子宫颈AIS患者LEEP术后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结果(1)249例子宫颈AIS患者的诊断年龄为(40±8)岁(范围:23~71岁)。249例子宫颈AIS患者中,19例有病灶残留,病灶残留率为7.6%(19/249)。其中,LEEP术后病理诊断为单纯AIS者69例,其病灶残留率为13.0%(9/69),LEEP术后病理诊断为AIS+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者180例,其病灶残留率为5.6%(10/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46);多灶性病变者33例,其病灶残留率为21.2%(7/33),单灶性病变者216例,其病灶残留率为5.6%(12/2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8,P=0.005)。181例术前行子宫颈管搔刮术(ECC)患者中,ECC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率为14.0%(14/100),显著高于ECC阴性者[4.9%(4/81);χ2=4.103,P=0.043]。(2)249例子宫颈AIS患者中,LEEP术后切缘阳性者88例,切缘阳性率为35.3%(88/249);切缘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率(14.8%,13/88)显著高于切缘阴性者[3.8%(6/156);χ2=9.355,P=0.002]。249例子宫颈AIS患者中,LEEP术后152例行子宫全切除术、97例未行子宫切除术;LEEP术后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年龄为(43±7)岁,显著高于97例未行子宫切除术者[(37±8)岁;t=6.518,P<0.01];LEEP术后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中有生育要求者3例,占2.0%(3/152),显著低于未行子宫全切除术者[38例,占39.2%(38/97);χ2=59.579,P<0.01]。152例LEEP术后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中,18例有病灶残留,病灶残留率为11.8%(18/152),其中切缘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率显著高于切缘阴性者[分别为18.8%(12/64)、7.0%(6/86);χ2=4.861,P=0.028]。97例LEEP术后未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范围:4~70个月),随访期内子宫颈AIS复发3例(3.1%,3/97),进一步行子宫全切除术,未发现浸润性腺癌。(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切缘阳性(OR=4.098,95%CI为1.235~13.595,P=0.021)、多灶性病变(OR=5.464,95%CI为1.494~19.981,P=0.010)为影响子宫颈AIS患者LEEP术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颈AIS患者LEEP术后的管理,建议以切缘状态作为一级分层管理指标,以年龄、生育需求作为二级分层管理指标,结合病灶残留的高危因素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宫颈肿瘤 原位腺癌 锥形切除术 电外科手术 切缘 肿瘤治疗方案
  • 作者: 吴霞 徐瑞 于晓倩 黄文 郑飞 赵学强 李欣然 段艳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超声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核医学科,济南 250014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原位复发伴骶椎转移。患者为36岁男性,16年前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术后血压正常。2年前出现血压升高。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提示左肾上腺后上方及骶椎处存在病变,诊断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经多学科会诊后行手术治疗。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相关报道少,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该病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复发 脊柱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12例新生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明确FFA在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发现视网膜病变的12例新生儿,其中男8例、女4例,出生胎龄27~40周。采用Retcam Ⅲ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进行FFA检查,观察并分析造影结果。结果4例患儿FFA示视网膜血管充盈良好,考虑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例患儿FFA结果提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患儿FFA结果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予双眼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4例患儿FFA结果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结论FFA检查可早期明确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更清晰显示病变分期,对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 新生儿视网膜病变 诊断
  • 简介:摘要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可运用特殊分子的荧光特性增强显示人体重要解剖结构和组织血流灌注。笔者总结荧光显像技术原理、常用荧光分子特性和荧光显像设备特点,探讨荧光显像技术在胃食管外科、肝胆外科、结直肠外科及腹膜恶性肿瘤等外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认为:通过特异性抗体偶联荧光分子探针检出肿瘤转移灶是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消化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外科手术 荧光 荧光显像 吲哚菁绿 消化外科
  • 简介:摘要术中神经定位困难常可增大神经损伤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如何在涉及神经的手术(如复发性腮腺肿瘤、前列腺等手术)中准确定位神经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术中实时定位神经的方法众多,其中荧光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易使用、低成本、无辐射的独特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该文就荧光成像技术在神经定位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神经 光学成像 荧光 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