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我国的法学事业有了相当快的发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出版物也增加了许多,不消说,但是建国以来法学最繁荣的时期。但是,在这繁荣之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法学的发展便势必会出现后劲不足的局面。与我们比较法有关外国法律著作翻译的严重不足便是这类问题之一。

  • 标签: 研究领域 法律著作 法学 比较法 论翻译 研究队伍
  • 简介:治法学者,对于法律之研究,有解释论及立法论之区别。解释论者,以明法律之司法运用、分析疑义、指明要件为当务之急;而立法论者则以立法之得失、法律之目的及其运用之当否为评论中心。故立法论不能离(开)解释论为独立,盖不明法律司法上之运用及疑义之分析并指明其要件之当否,无由探讨法律目的及运用上之当否,即无以说明立法之得失。

  • 标签: 法律目的 司法运用 立法论 解释论 要件 得失
  • 简介:法律义务释义郭立新权利和义务作为法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二者在法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学术界却偏爱于对权利的研究,法律义务研究的盲点,无疑是法学研究的遗憾。加强义务范畴的研究,对于法理学体系的完善和法制实践中法律实效问题的研究,都具...

  • 标签: 法律义务 规范论 批评性 统治阶级 权利主体 指称概念
  • 简介:本文从跨国破产中涉外破产债权的特点出发,讨论了跨国破产中破产债权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指出不应笼统地以法院地法解决一切问题,应以分割制为指导原则,灵活运用法院地法和债权本身的准据法,以求得跨国破产案件的公正圆满的解决。

  • 标签: 跨国破产 涉外债权 法律冲突 法律适用
  • 简介:<正>玄学是魏晋士大夫以老庄学说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个唯心主义学派。魏晋玄学的兴起,包括其余波,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间长达三百多年,影响及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一时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玄学探讨的中心是关于宇宙的本体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玄学家对具体法律问题虽无专门论述,但所谈的“天道自然无为”,目的是要纠正正统儒学以神学目的论为基础的政治法律观,用以补救东汉以来封建统治的思想危机。玄学家在论证自已观点中,对正统的礼法制度进行了充分甚至无情的揭露,总结了封建政治和礼法制度得失,对推进封建法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中国古代法律

  • 标签: 魏晋玄学 礼法制度 正统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士大夫 学术思想
  • 简介:随着法律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基本形成了法律职业阶层,但并未出现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即便如此,鉴于法治信仰并未真正被培育,现有法律职业阶层仍然存在被异化为“物化”法律职业利益集团的风险。因此,法治信仰的培育既是法律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元素。

  • 标签: 法律职业化 法律职业阶层 法律职业共同体 法治信仰
  • 简介:<正>法律社会学由于其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研究方法而日益为我国法学界所注目。为了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社会学理论,了解和借鉴海外法律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和现状,当然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在这方面,英国法律社会学家罗杰·科特瑞尔(RogerCotterrell)的《法律社会学导论》(TheSociologyofLaw,AnIntroduction,Butter-

  • 标签: 法律社会学 法律研究 社会学家 研究方法 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学理论
  • 简介:健全的社会必须兼具健全的法律秩序和健全的法律信仰。现代社会中法律与宗教的涵义应当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加以探讨。法律与宗教构成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渗透。法律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要素,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确立法律信仰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法律 信仰 司法 审判
  • 简介:一涉外侵权行为之债法律冲突的形式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并造成损害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如果这种债务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或其住所位于外国,或者被侵害的客体位于外国,或者侵害行为或侵害结果发生在外国,就构成涉外侵权行为之债。由于涉外侵权行为之债与数个国家发生联系,而各国关于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又存在差异,因此,涉外侵权行为之债必然会发生法律冲突。这类法律冲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冲突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侵权行为的构成一般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受害人受害事实的发生;2.加害人行为的违法性;3.加害人的不

  • 标签: 侵权行为地法 涉外侵权行为 法律冲突 法律选择规则 法院地法 国际私法
  • 简介:<正>法律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侧面,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也就无法全面了解这个国家历史的全部。其他国家如此,美国就更是如此。美国法律在其国家历史上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美国法学界著名学者伯纳德·施瓦茨这样评价说,美国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不在它的技术、经济和文化方面作出的成就,而在于发展了这样的思想:法律是对权力进行制约的手段。这是对美国法律中的权力制衡思想的评价,也是整个美国法律的评价。人们甚至可以说,在其他国家,权力之争由武装部队来解决,在美国,则是主要由法学者组成的大军来解决的。

  • 标签: 美国法律史 美国最高法院 首席法官 伯纳德 创制法律 马歇尔
  • 简介:格雷区分法律法律渊源,这种区分本身代表他的法概念:法律是法院创造的一般规则。相较于奥斯丁法律命令论,格雷认为不是主权者,而是法官创造了法律。然而,在讨论法律渊源的法律约束力,格雷的立场徘徊于强弱两种不同的法律渊源理论,造成了其理论的不自洽。借助凯尔森和哈特对此的相关批评可以看出,如果扩大格雷法概念的外延,上述冲突将得到化解。因此,格雷所谓的法律渊源其实是法律的一部分。

  • 标签: 法律 法律渊源 格雷
  • 简介: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 标签: 法治 法律至上 国家权力
  • 简介:一个文明秩序的意识指对该文明秩序的认同,包括对其中的权威系统、概念范畴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认同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性的;前者往往不能持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认同。不过,一种认同可能一开始是强制性的,但会逐渐变为非强制性的。譬如一种新的权威的出现一开始可能不是十分受欢迎,但经过反复的使用、调整,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 标签: 文明秩序 意识 法律 非强制性 概念范畴 权威
  • 简介:风险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离我们很近,是因为已经发生的事件让我们直觉地知道,我们身处其中的水、空气、土地、食品、药品、电力、金融、互联网等,都隐藏着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秩序构成危害的潜在因素;离我们很远,是因为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不能让我们确信无疑地知道,未来的危害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在多大范围内发生。为了获得眼前的、可知的、有时是巨大的利益,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一种风险离我们很远的态度来对

  • 标签: 风险 法律 社会秩序 人体健康 不自觉 互联网
  • 简介:法律解释的特性,十九世纪的神学者Schleiermacher[1](1768-1843),以文艺作品的解释之特性,来两相譬谕的。他在《解释之观念》(LieberdenBegriffderHermeneutik)的一篇小品论文中,曾这样说道:"法律之解释,和文学书的解释不同。法律的解释,在于确定法律的范围,就是对于法律某某规定的不明确时,而决定其规定,究竟有如何的关系。"

  • 标签: 法律解释 十九世纪 文艺作品 ERM IFF 文学书
  • 简介:<正>作品是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客体,为了使作品能得到著作权法的适当保护,弥补著作权法难以对受其保护作品的取舍作出详细规定可能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在理论上抽象概括出作品的法律属性,以明确作品受著作权保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部作品能否受著作权保护,关键在于认定其是否具有下列属性(条件)。一、作品的独创性。作品的独创性又称创造性或原创性,是指作品源发于作者自身,是作者独立进行创作活

  • 标签: 著作权法 著作权立法 著作权保护 独创性 法律属性 法律保护
  • 简介:<正>一九九五年二月七日原无锡市郊区物价局物价检查所所长张某同冯某为报复而雇佣他人杀害证人曹月明。①一九九五年年一月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村干部谋杀农民案”,即农民陈重申因村

  • 标签: 证人 法律保护 信访工作 被告人 被害人 证人保护
  • 简介:没有什么事物会象财产那样调动着、撞击着人们的想象力,对人们行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财产权制度从来都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核心。而法律制度是在变革与重构中创新、发展的。网络时代,财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也是法律制度发展的主旋律。“虚拟财产”就是传统财产法律制度面对因网络产生的利益关系所必须作出的回应。

  • 标签: 虚拟财产 法律意义 财产法律制度 财产权制度 变革与创新 网络时代
  • 简介:<正>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早在青年时期,他便痛感明朝极端腐朽的专制主义统治所造成的社会危机,而倾注心力于探索历代社会经济与典章制度的发展沿革,以期改革时政。一六四八年清兵南下,进占衡阳,王夫之于衡山举兵抗清。失败以后,参加南明桂王政府,又为阉宦所陷,乃愤然离去,长期隐居在荒岩绝壑、苗瑶山洞之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

  • 标签: 法律思想 唯物主义 专制主义统治 典章制度 发展沿革 思想家
  • 简介: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法律专业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义务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津助是法制观念发展的结果,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一种国家义务行为,是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发展、建立和健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思路四个方面粗浅地论述了法律制度,以期早日实现我国法律援助的社会化和制度化。一、国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庙史发展法律援助制度起源于英国,在西方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非洲~些发

  • 标签: 法律援助制度 当事人 援助中心 诉讼费用 人民法 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