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是由宪法核心权利、基本权利和部门法一般权利构织而成的一个有机体系。核心权利(发展权、生存权、平等权和自由权)是这个体系的总纲,其他权利都受其制约。发展权、生存权、平等权和自由权不仅仅需要社会的信念维系,更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

  • 标签: 宪法核心权利 基本权利 经济支撑
  • 简介:法治化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之一,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突破口。权力在客观上存在着易腐性、扩张性以及对权利的侵犯,由于权力的本质决定,有必要制约权力。制约权力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结果,是保障权利的要求,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志。在我国的政治改革中,法律对权力的合理制约,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 标签: 法治 权力制约 权利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 简介:<正>目次:一、风险社会与国家安全保障职能的扩张(一)风险与对待风险的法律观(二)自由主义风险观在现代风险社会面临的挑战(三)国家职能的变迁与集体安全的强调二、风险控制:从个人责任到行政性规制(一)通过个人责任控制风险的缺陷(二)风险社会责任原理的变迁及其隐忧(三)行政性风险规制活动的兴起(四)兴衰的背后:从个人责任转向集体性治理三、风险规制兴起对传统行政法原理的挑战(一)自由主义的行政法原理(二)面向未来的规制与法律保留原则虚置(三)面向未知的规制与比例原则适用的困境四、寻找风险社会的法理学:代结论

  • 标签: 风险社会 国家安全保障职能 风险规制 个人责任 集体性治理
  • 简介:法院的一切审判活动始终是围绕证据这个核心展开的,法院执行同样离不开证据。执行程序的启动、执行活动的展开、执行案件的终结,都是围绕执行证据这个核心进行的,强制执行更是如此,证据的核心地位十分显著。

  • 标签: 证据 强制执行 法院 执行案件 执行程序 核心地位
  • 简介: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在施罗德总理10多年前提出的"2010年议程"的实施过程中,劳务派遣制度在德国持续的自由化发展。很显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工具使用,从而达到以廉价劳动力代替本土雇员的目的。随着大量滥用案例的被揭露,临时用工制度在过去几年中再一次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目前需要关注的是,许多企业尝试通过与自由职业者签订承揽合同和劳务合同来代替劳务派遣。此处所谓的虚假承揽合同区别于真实的与自由职业者签订的合同,它实际上应被认定为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合同。

  • 标签: 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 承揽合同 劳务合同
  • 简介:在法律哲学中,拉兹为法律理论引入了权威概念并推进了对权威一般理论的研究。权威理论在当代英美法哲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这个理论的提出引发了法律哲学的实践转向,近代以来的分析法理学也可以在权威理论的框架下得到重述。实践转向伴随着哲学上实践理论的复兴,而且也对实践理性哲学本身做出了贡献。拉兹提出权威命题是为了论证其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的来源命题,以与科尔曼的安置命题和德沃金的融贯命题相竞争。

  • 标签: 权威 理由 法律实证主义
  • 简介:整个预算过程中,在行政机关内部确立核心的预算机构,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重视非行政机关预算案的编制问题,应将财政体制改革提升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整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职能,确立起核心预算机构,实现预算过程与政策过程的统一,保证预算权力运转的统一性、权威性,推动预算法治的实现。

  • 标签: 预算权 预算编制权 核心预算机构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连续性应当被理解为一个宪法学课题.无论是从制宪权的内容还是从制宪权主体的角度出发,既有的宪法理论都没有能够妥当地说明这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需要从1949年“建国”的正当性原理当中去寻找.以新政治协商会议及其通过的《共同纲领》为集中体现的建国行动,包含了一项以人民的名义向人民作出的政治承诺,即未经人民正式选举产生的新政协代行正式人民代表的职权,目的是为了正式的人民代表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无拘束地自由出场,以便自由地制定出正式的宪法.这个原理可以被称为新中国宪法史中的基本法.

  • 标签: 建国《共同纲领》政治协商会议 基本法
  • 简介:<正>目次一、作为身份的公民权二、作为财产权的公民权三、公民权的契约维度四、公共信托:实现复合型公民权的操作机制五、结论"要理解宪法(或政体),我们必须探寻国家的性质;而要理解国家的性质,我们必须考察公民权的属性,因为国家是公民组成的实体"——亚里士多德

  • 标签: 共和主义 公民权 宪政 公共信托
  • 简介:量刑情节与量刑方法是量刑公正的核心关系范畴,前者是实现量刑公正的载体,后者是实现量刑公正的手段。量刑公正的实现,有赖于二者的相辅相成。因此,量刑公正的研究,必须从关系范畴着眼,孤立地研究量刑情节或量刑方法,都难以取得理论和实践的实质突破。从现状看,量刑情节与量刑方法之间存在诸多冲突,直接阻碍了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深入。要实现量刑公正,必须协调二者的关系,确切而言,是调整量刑情节的设置以适应量刑方法的科学化。

  • 标签: 量刑情节 量刑方法 关系范畴 量刑公正
  • 简介:自201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树立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到2011年中央政法委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再到人民法院随后开展的“核心价值观再学习再教育”系列活动.对其认识和提炼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升华过程。这一简洁表述在内容上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的完整结构,在功能上也将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事业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当然,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人民法官 培育机制 人民法院 2010年 司法公信力
  • 简介:作为六朝古都,几百年文化的积淀,让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看起来韵味十足。威严的宫殿、古老的庙宇、悠长的胡同、星罗密布的名人故居,交错排列在这个城市的核心区内。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独特魅力。

  • 标签: 名片 首都 护航 司法 六朝古都 名人故居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是指"检察官为了发现真实情况,不应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而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活动"。也就是说,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要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既要注意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事实和法律,又要注意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事实和法律,要不偏不倚。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最早确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其后广泛地传播于各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然而即便是在德国,"这种‘客观义务’到底包括哪些内涵也不是十分清楚",这便为日后的学术争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 标签: 不起诉决定 当事人主义诉讼 提起公诉 大陆法系 侦查阶段 量刑问题
  • 简介: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是尊重和修复。通过经验角度的分析,恢复性司法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尊重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尊重被害人的内心需要和促使加害人回归社会。恢复性司法建构了一种新型模式,有助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和社会秩序的修复。恢复性司法程序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修复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价值 尊重 修复
  • 简介:人民法院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结合审判执行工作实际,在理解、认同、实践上下功夫,真正使广大法官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去年,中央政法委在总结中央政法各单位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并要求各级政法机关深入开展政

  • 标签: 努力践行 干警核心 政法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