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 标签: “对的” “好的” 效用主义 道义论 统合效用主义 伦理学
  • 简介:张仲景是一位医理深邃、医德高尚之大家。在传统医学伦理发展史上,张仲景所倡导的“贵生轻利”、“知人爱人”、“精诚合一”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名”与“身”的反思展现了对人生真义的参透和领悟,由“爱身”、“爱亲”推及“爱人”体现了仁爱济世之心,“精”与“诚”则凸显了崇高的医德风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 标签: 张仲景 贵生轻利 精诚合一 知人爱人
  • 简介:“中国好人”的评议和推广活动时至今日,需要研究和说明“中国好人”之“”的实质内涵。“好人”之“”的标准应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其间,“真”是“”的前提条件,“善”是“”的价值所在,“美”是“”的社会期待。跟进“中国好人”的评议活动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中国好人” 真实与真诚 道德智慧 真善美相统一
  • 简介:湛若水以“天理”为道德根据,为其由参差不齐之现实人性回复到本然之性的德性修养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湛若水这里,作为规范理性的天理并不与主观对立,它植根于吾人心中自然发出的道德感,因而能为道德努力提供动力支持。他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的德性修养理论,将认知、实践与境界融为一体,兼具境遇性、亲身性与习熟性等品格,体现出他对道德实践的审慎思考与复杂体察,并向细密化和深层化迈进。

  • 标签: 人性论 德性修养 知行并进 境遇性 亲身性
  • 简介:从其精神分析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拉康对边沁功用主义伦理学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拉康认为在伦理学的现代转向中,边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并非"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而是这一原则的语言学基础:"虚构理论"。按此理论的理解,幸福与善是人类基于语言所进行的一种必要的虚构,它已完全丧失其在传统伦理学中的实在论基础。由此,边沁的功用主义既实现了同传统伦理学的形上学基础的决裂,同时又开创了从语言学维度对伦理学进行反思和建构的方向。

  • 标签: 断裂 虚构 幸福 快乐 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