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是政治家,又是读书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自然使他把书作为动员和宣传工具,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在历史发展关头,在重大问题面前,他总是推荐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书目让干部们去读。透过这些书目,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在不同时期自己阅读和希望人们阅读的重点,这当中,也反映出他当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所在。可以说,提倡读书,亲自编书、荐书和讲书,是毛泽东一生习惯运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的这种政治领导风格和方法,促成了党内浓郁的读书学习气氛,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这就是把读书学习当作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工作本领的必需途径。

  • 标签: 毛泽东 阅读 荐书 书目
  • 简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尔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正>在今天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政治生活的平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无可争议地升腾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性话题之一。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也已渗透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领域之中,并形成一种主流话语。这些讨论与研究,如果概括一下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历史进程、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理论结晶、历史意义、内在机制、未来发展,以及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马克思主义 比较研究 历史进程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主要的研究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论 哲学基础
  • 简介:针对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先后提到过两种有代表性的论断:人的本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个人何以成为"人"而不致沦为"非人"的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类本质的对象化和实现;后者回答的是个人何以在历史中成为其自身的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随着个人历史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关系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其一,它促成个人概念在哲学上的提出;其二,它在主体-客体的模式之外提供了主体-主体的全新模式。

  • 标签: 马克思 人的本质 思想转变
  • 简介:对比德文第4版,《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生产方式”是修改较多的一个概念。法文版的修改证明,商品生产是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制度是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技术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以工厂制度为手段的商品生产。《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生产方式”概念比较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启示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

  • 标签: 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第1卷
  • 简介:纵观《大众哲学》的末期版本与前期版本,可以明显发现它们在章节结构、论述体系、表达方式、用例选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笔者从这一现实出发,试图通过对该书末期版本和前期版本做出的比较研究,探寻艾思奇作出改动的原因,得出在该历史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时代新任务,并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提供借鉴。

  • 标签: 大众哲学 版本比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
  • 简介:伊格尔顿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审美意识形态问题域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并且形成一种对照与呼应的关系。他们都吸收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从现代美学理论资源中得到援助,发现了阿尔都塞的主体质询观与康德对审美经验的描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伊格尔顿主要是从'美'的概念出发,而齐泽克则借助'崇高'范畴来阐释意识形态,一方面揭示现代意识形态是如何更多地通过操控人们身体、欲望、感性经验以及行为方式来运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扩展和丰富了审美、美、崇高等范畴,将它们纳入心理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话语中探讨。审美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一个美学与政治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对消除长久以来认识、美学、伦理三个领域分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伊格尔顿 齐泽克 审美意识形态 崇高 意识形态
  • 简介:<正>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

  • 标签: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马克思美学思想 艺术家 艺术品 自然界
  • 简介:本文是对盛行于德国学界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回顾和评论,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首先,作者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诞生追溯至巴克豪斯、赖希尔特、施密特等人对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遗产的继承。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一运动的理论主题,即整体性地诠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度挖掘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论之间的总体性关联,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与资本逻辑批判,再现商品与劳动的二重性对社会自主化的形塑。最后,作者概述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新马克思阅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价值形式 资本辩证法
  • 简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科学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尽管两者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但它们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都具有各自的理论价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结合,既要发现和揭示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能够提出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具体政策;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经济理论的展开以逻辑关系为主线,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建立一个既符合理论逻辑又对照历史进程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大厦;要在批判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借鉴其实证分析、数理分析和证伪分析等研究方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方法论
  • 简介: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中西文化之异辙异途,皆源于根系之大别,与流向之不同。欲厘定中西文化形态之异,必须沉落到其深层源头发生之处,看其如何在求生活动中,怎样处理种种求生关系。人在世界中只有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在一个民族或社会中,三种关系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据一而兼二(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显示了首出者之必然与神圣。据于物者,其兼性必本乎物(西方:化事为物);据于人者,其兼性必本乎人(中土:化物为事)。前者,属物之实体性文化,主于"买—卖"关系,遵奉因果律,严依数学·逻辑之精密计算与推演,达乎逻辑体系,成就了西方之科学、哲学与艺术,故有宇宙论、本体论等等之揽物弃性之诸多名目术语出场;后者,属心性道德功能性文化,主于中和关系,遵奉仁义道德律,严依"天人合一"中心性聚汇的生命空间之功能去组织、言说心性世界的活动与程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乎纲目之网状形态,成就了中土文化的道德与艺术,故只有乾坤(阴阳)说、仁义说、纲目说、体用说等等之统摄心性而弃物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讲一个大道理的术语之产生。以上二者即是中西文化之本色本义。中西于文化的巅峰领域里,各有其突创性的成就与杰出的开拓者。故在研究《太极图说》中,有人说,中国的周敦颐,就是西方之康德,康德以先验理性超乎经验理性之上,成为西方哲学的巅峰;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之无极功能性(阴阳恒转)超乎一切粘上感性—物性的拖累、沉滞概念,成为儒道合璧的高峰。本文侧重于追溯、论述中国文化在发生源头上之特征,其"入头处",即是"天人合一"中之生命聚汇空间及其虚灵之体用论,而贯串其间的运转主轴即是中国文化

  • 标签: 物性 心性 实体 功能 无极
  • 简介: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客观上相似的传入渠道和相同的衍生背景,并且共同促成了"中国"意识的高扬。但在"中国"国情的解读视角上,却存在着儒学本位与现实本位的实质差异,并进而在"知"与"行"、政党与民族、化大众与大众化、旧秩序与新中国等一系列运作层面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路径分歧。三民主义儒学化暴露出明显的伦理色彩、狭隘视野、精英观念、偏安倾向,最终难脱失败的结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立足革命实践,着眼民族大业,深植民众根基,在不断推进中国变革中找到了现实的发展路径。新时期,只有超越儒学化的纠葛,坚守现实实践的客观本位,才能不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 标签: 三民主义儒学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路径
  • 简介: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无论是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对“现实”概念的理解上,都是一致的。但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没有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世界观基本问题的高度,也没有把实践活动概念化,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异。

  • 标签: 现实 实践 比较
  • 简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所形成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现都是基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客观实际所提出的,因而在发展的本质、内涵、动力、战略、模式和途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三代领导人的发展现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中国和平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发展战略。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领导集体 科学发展观 历史地位 比较研究 发展模式
  • 简介:毛泽东哲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活动一般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系列观点的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组成部分和世界观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辩证唯物主义是他哲学思想的总貌;另一方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内向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一次返回、接近,实践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哲学的重维度。毛泽东哲学是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之间的哲学理论,将毛泽东哲学看作单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单一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不符合实际的。

  • 标签: 毛泽东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