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自1986年第一届印度支那地质大会以来,人们对印支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石油地质的兴趣与日俱增。随着越南与中国和美国关系的改善,越南经济和技术的孤立状态得以结束。目前,已有至少15个国家的石油公司在越南从事石油勘探,预料90年代中期将会出现一个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高潮。印度支那的石油勘探目标,目前集中于越南近海,沿其东海岸线的勘探活动方兴未艾。其南方近海第三系湄公盆地的白虎油田于1985年投产(约5万桶/日),预计到90年代中期生产能力将上升到16万桶/日。附近的飞龙油田和南昆仑盆地的大熊油田均已投入开发。白虎油田的储量约为2亿桶,大熊油田的储量约为3—6亿桶;而整个南昆化盆地的总储量为150—200亿桶。

  • 标签: 第二届印度支那地质大会 1991年 石油地质 学术会议 印支地区
  • 简介: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 标签: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 简介: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盆地模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为核心的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方法的突破点是以三维岩体模拟和三维构造模型为基础的三维运聚模拟,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模(适用于各种地质单元体的多维综合模拟评价),和系统的适用性(人机联作的图形编辑及三维可视化界面,人机联作的参数设置界面,开放式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的概念,思路,技术关键以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突破点的核心模型(三维岩体模拟,三维构造模拟,三维运聚模拟)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预期的目标。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成藏动力学系统 模拟 评价方法 三维岩体 三维构造
  • 简介:介绍了根据斯奈尔定律和Zoeppritz方程,以动力学射线追踪进行维各向同性介质多波地震正演模拟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而且也适用于地层速度纵向和横向变化的情况,不仅可以追踪地震波的射线旅行时,也考虑了地震波在地层界面处的透射和反射损失等因素,从而可追踪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该方法速度快,精度高,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

  • 标签: 复杂介质多波地震 正演模拟 斯奈尔定律 ZOEPPRITZ方程 动力学射线追踪法
  • 简介:由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联合兴办的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以丰硕的应用科技成果解决了石油工业的许多难题,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受到了科技部门的充分重视.80年代中期,国家在要求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出“应用基础研究必须与产业结合”.中国科学院和原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形成一个新的思路:将中科院兰州分院渗流力学研究室整建制搬迁到位于河北廊坊的石油勘探开发研究分院,两家合作组建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 标签: 科技体制改革 模式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石油工业
  • 简介:新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实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是在热动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在0-300℃条件下,饱和水泥质实验材料(高岭土)产生了0-1500×10^-6应变量,干的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仅仅为0-150×10^-6,饱和水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大约为0-590×10^-6。新的实验结果证明,热动力可以产生热应变,热能可以转换为应变能,高压对于泥底辟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泥底辟构造 动力学 成因机制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
  • 简介:钻井及地震资料证实珠坳陷是生烃坳陷,始新统文昌组和渐新统恩平组是坳陷内主要烃源岩。盆地模拟结果表明,这两套烃源岩在白云凹隐现今分别处于生成干气和生油的高峰阶段。珠坳陷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导致不同凹陷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该区圈闭类型较多,除了有大、中型背斜构造外,还有大型的地层圈闭。因此,珠坳陷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坳陷 石油地质特征 文昌组 恩平组 下生上储
  • 简介:为了尽快开发我国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与国内两所大学合作,在FOCUS处理平台上共同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海上维多波地震处理系统OMS。利用该系统已成功地对莺歌海盆地维多波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其地质效果明显,文中从系统界面,模块组成,模块及系统测试结果,资料处理效果等几方面对OMS处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

  • 标签: 海上二维多波地震处理系统 OMS OMS处理系统 FOCUS处理系统
  • 简介:珠江口盆地珠拗陷南缘存在一条北东向基底隆起带。被北西向断裂错断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为宽阔的基底隆起,新生代沉积小于ikm;中段向东南错位约50km,由三列平行的次一级北东向基底高和两列基底凹陷组成,新生代沉积厚0.3—3km。隆起带普遍缺失下第三系。隆起带由中生代花岗岩及前古生代变质岩和轻度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所组成。隆起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早第三纪沉积时屹立于珠江口盆地南缘,成为盆地的天然屏障。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拗陷南缘 封堵 油气远景
  • 简介:ProBases维盆地模拟评价系统为多功能综合盆地模拟评价系统,其模拟过程藕合了断层生长作用、沉积作用、压实作用、流体流动、烃类生成和运移以及地壳均衡作用、岩石圈减薄和热流作用等。对比评价区实际井的实测资料(如温度、Ro、压力等),可以检验模拟结果。通过在崖13-1气田区实际应用,探讨了盆地构造和地壳结构演化特点以及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特征,认为崖13-1气田天然气是双源的:莺歌海盆地上第三系烃源层生成的天然气为其主要来源,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层生成的天然气为次要来源。

  • 标签: ProBases二维盆地模拟 评价系统 崖13-1气田区 应用 构造演化 地壳结构演化
  • 简介:有机成因δ^13Cco2值小于-10‰,无机成因δ^13Cco2值则大于-8‰;天然气中CO2含量大于60%是无机成因的,小于此值有机的、无的和混合的成因均有。CO2含量90%以上称CO2气藏、90%-60%叫亚CO2气藏、60%-15%为高含CO2气藏、15%以下为含CO2气藏。我国东部已发现万金塔气田、花沟气藏、黄桥气田和平方王气顶气藏等一批无机成因的CO2气藏。其中黄桥和万金塔气田已开发。最后,研究了无机成因CO2气藏的特征。

  • 标签: 中国东部 二氧化碳气藏 无机成因 特征
  • 简介:目前,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大体可分为单一参数线性预测法和多参数综合分析法两大类.近年来,多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储层预测技术应用较多,但是需要选择合适的样本,并准确提取对砂体厚度反映灵敏的地震属性参数[1].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由于储层厚度和岩性在横向上的变化会引起其地震反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因而训练样本非常复杂,网络训练也难以收敛.

  • 标签: 地震道波形 分类方法 储层预测 应用 二连盆地 白音查干凹陷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