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滴虫阴道炎患者采用奥硝唑、替硝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2月本卫生院滴虫阴道炎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实验组,常规组采用替硝唑治疗,实验组采用奥硝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副反应及治愈时间。结果实验组总疗效与常规组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和治愈时间比较有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硝唑与替硝唑治疗滴虫阴道炎效果相当,但奥硝唑起效更为快速,安全更高,值得深入推荐。

  • 标签: 滴虫性阴道炎 副反应 替硝唑 治疗效果 奥硝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瓣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皮瓣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移植 儿童 软组织损伤 手损伤
  • 简介: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不仅要努力争取活动本身的先进,更要实现活动效果的先进,使党的先进体现在效果上,落实在作风里,真正使党的形象受益、党的组织受益、广大党员受益、人民群众受益。云阳县从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开始,就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巩固全县“学教”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立足育好人、用好人、激励人、谋好事、干好事,在提高党员素质、密切党群关系、完善干部考核等方面,既做到边学边改,又避免“边改边犯”,由“改得满意”变为“干得满意”,着力完善“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的学习培训制度,“服务群众、

  • 标签: 长效机制 先进性教育活动 受教育 实践 认识 学习培训制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86例反流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西沙比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泮托拉唑治疗组)各43例,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79.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6.435,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食管炎效果理想,且安全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西沙比利 泮托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针对护理方案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94例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分组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甲组(47例,常规护理干预),乙组(47例,针对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期取环妇女实施米索前列醇联合取环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方法:对我院 2019年 4月至 2020年 1月共 76例绝经期取环妇女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8例。对照组采用取环钳取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米索前列醇,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结果:观察组一次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取环钳应用于绝经期取环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造成的损伤,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绝经期 取环 米索前列醇 取环钳 安全性
  • 作者: 张喻平 张琼 邓芳 陈兵 张均辉 胡炯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 缓和医疗科,重庆 40003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糖微环境下P62蛋白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迁移和运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探讨糖尿病足创面难愈合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aCaT进行实验。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正常对照组(培养液含终物质的量浓度5.5 mmol/L的葡萄糖)及高糖(培养液含终物质的量浓度30.0 mmol/L的葡萄糖)24 h组、高糖48 h组、高糖72 h组。正常对照组细胞行常规培养72 h,高糖72 h组细胞行高糖培养72 h,高糖48 h组细胞先常规培养24 h再高糖培养48 h,高糖24 h组细胞先常规培养48 h再高糖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62蛋白表达。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分别同前培养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62蛋白表达(以绿色荧光表示)。取细胞,分为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iRNA)组、P62-siRNA-1组、P62-siRNA-2组、P62-siRNA-3组,并转染相应试剂,于转染后72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62蛋白表达。取细胞,分为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正常糖+P62-siRNA组、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高糖+P62-siRNA组,并行相应处理,于转染后72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62蛋白表达;行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9);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3 h内细胞运动范围并计算运动速度(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正常糖+P62-siRNA组、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高糖+P62-siRNA组观察细胞数分别为76、75、80、79个)。取细胞,分为正常糖+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高糖+PBS组、高糖+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行相应处理后,于培养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P62蛋白表达。除划痕试验外,其余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24 h组、高糖48 h组及高糖72 h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培养48 h,高糖组细胞中P62的绿色荧光强于正常对照组。转染后72 h,与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P62-siRNA-1组、P62-siRNA-2组和P62-siRNA-3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转染后72 h,与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高糖+P62-siRNA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划痕后24 h,与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55±7)%]比较,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72±14)%,P<0.01],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下降[(37±7)%,P<0.01];与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高糖+P62-siRNA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54±10)%,P<0.01]。观察3 h内,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缩小,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增大,高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增大。与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速度明显增加(P<0.01),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运动速度明显下降(P<0.01);与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高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速度明显增加(P<0.01)。培养48 h,与正常糖+PBS组比较,高糖+PBS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高糖+PBS组比较,高糖+NAC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培养48 h,高糖+PBS组细胞中P62的绿色荧光强于正常糖+PBS组,而高糖+NAC组细胞中P62的绿色荧光弱于高糖+PBS组。结论在HaCaT中,高糖微环境可促进P62蛋白表达;敲减P62蛋白可促进其迁移并增加运动;高糖微环境下活性氧增加可能是P62表达增加的潜在机制。

  • 标签: 糖尿病足 活性氧 细胞迁移分析 P62 高糖 创面修复
  • 作者: 冀然 张泽 王文平 张琼 吕艳玲 江旭品 滕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烧伤外科 400016,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江旭品现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和小鼠表皮细胞运动及CD9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及分离自16只1~3 d龄雌雄不拘BALB/c小鼠的原代表皮细胞进行实验。将HaCaT细胞分为200 mV/mm电场强度处理3 h的加电组和模拟处理的假电组,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细胞迁移(运动方向、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加电组样本数为46、假电组样本数为34)及排列,免疫荧光法检测CD9蛋白的分布及表达。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假电组(模拟处理)和进行相应电场强度处理3 h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未行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和用200 mV/mm电场强度分别处理相应时间点的1 h组、3 h组、6 h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LSD检验。结果处理3 h内,加电组HaCaT细胞明显趋向负极移动,假电组HaCaT细胞围绕原点随机运动;与假电组比较,加电组HaCaT细胞方向性显著增强,位移速度、轨迹速度显著加快(Z=-3.975、-6.052、-6.299,P<0.01)。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长轴与电场方向垂直,假电组HaCaT细胞呈任意取向排列。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CD9蛋白(均位于细胞膜上)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假电组(t=4.527,P<0.01)。处理3 h后,假电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32±0.021、0.283±0.032、0.254±0.020、0.231±0.041、0.212±0.031与0.565±0.021、0.453±0.022、0.389±0.020、0.338±0.021、0.233±0.01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假电组比较,电场处理4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50 mV/mm组比较,另外3个电场强度处理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100 mV/mm组比较,200 mV/mm组、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200 mV/mm组比较,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1 h组、3 h组、6 h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62±0.031、0.784±0.020、0.531±0.021、0.409±0.011与0.963±0.031、0.872±0.031、0.778±0.040、0.591±0.04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 h组、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1 h组比较,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3 h组比,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使HaCaT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排列,可下调HaCaT细胞和小鼠表皮细胞中CD9的表达,且呈电场强度与处理时间依赖

  • 标签: 细胞运动 生物强度电场 表皮细胞 CD9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小组对类风湿关节炎功能锻炼与心理护理后的疼痛效果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间接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88例)作为参考对象,分为参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参照组实施常规疼痛护理,观察组实施疼痛护理基础上采取功能锻炼与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疼痛效果及两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结果 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SAS与SDS评分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SAS与SDS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疼痛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 心理护理 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和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前瞻队列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中心因输卵管因素接受IVF/ICSI-ET治疗的201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的cut-off值采用最小化P值的方法确定。分析血清与卵泡液25(OH)D水平相关;分组比较血清或卵泡液的25(OH)D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IVF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孕酮、雌二醇、获卵数、MII卵数、正常受精率、第3日(D3)优质胚胎率及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间有无关联。将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血清25(OH)D水平为16.4(13.1,20.2)μg/L,卵泡液25(OH)D水平为15.3(11.6,20.3)μg/L,两者比较呈显著直线相关(r=0.78,P<0.001)。②血清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3.87%)、胚胎着床率(25.44%)低于高水平组(52.52%,P=0.014;40.24%,P=0.006);卵泡液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9.39%)、胚胎着床率(30.22%)低于高水平组(53.92%,P=0.039;40.98%,P=0.032),卵泡液低水平组的早期流产率(17.95%)明显高于高水平组(7.2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临床妊娠结局相关(P=0.016;P=0.020)。结论血清25(OH)D水平高于卵泡液25(OH)D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相关。

  • 标签: 受精 体外 胚胎移植 25-羟维生素D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肺气肿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中全面护理的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肺气肿患者中,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时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治疗时采用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肺气肿患者运用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塔林雾化吸入治疗时,采用全面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布地奈德 硫酸特布他林 雾化吸入 全面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替格瑞洛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1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试验组 92例与对照组 9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试验组给予替格瑞洛,对比两组安全与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2.17 %,对照组为 15.22 %,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试验组用药后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替格瑞洛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提高血小板抑制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安全高。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替格瑞洛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1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试验组 92例与对照组 9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试验组给予替格瑞洛,对比两组安全与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2.17 %,对照组为 15.22 %,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试验组用药后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替格瑞洛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提高血小板抑制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安全高。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 作者: 张均辉 张琼 贾杰只 李红梅 张灿 胡炯宇 张东霞 黄跃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重庆 400038,深圳市人民医院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创面修复科,创面修复研究所 518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迁移和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1)取HDME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成行常规培养的常氧组及采用体积分数2%氧气低氧处理相应时间点的低氧6、12、24 h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NIP3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蛋白表达。(2)取HDMEC,分成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分别转染空载病毒或BNIP3敲减病毒并进行常氧或低氧处理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NIP3的蛋白表达;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 h的划痕面积,并计算划痕愈合率;在活细胞工作站测算3 h内细胞运动的曲线距离,计算运动速度。(3)取HDMEC,同实验(2)分组及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LC3Ⅱ的蛋白表达。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1)与常氧组比较,低氧6、12、24 h组细胞BNIP3及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2)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BNIP3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BNIP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较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红色荧光较低氧+空载组明显减弱。划痕后24 h,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基本愈合,其他3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较大。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61±4)%、(58±4)%、(88±4)%、(57±4)%。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高于常氧+空载组(P<0.01)和低氧+BNIP3敲减组(P<0.05)。观察3 h内,低氧+空载组细胞运动范围较常氧+空载组显著增大,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运动范围较低氧+空载组明显缩小;低氧+空载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明显增加(P<0.01)。(3)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培养6 h,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LC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明显增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红色荧光被显著抑制。结论低氧条件下BNIP3可促进HDMEC的迁移和运动,且自噬可能参与BNIP3对HDMEC迁移和运动的调节。

  • 标签: 细胞低氧 细胞迁移分析 细胞运动 自噬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