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ICC导管堵塞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从2018年07月-2019年07月期间在我使用PICC导管患者中随机选取32人,统计其导管阻塞情况,进而分析导管阻塞原因,相应的提出预防对策。结果:研究对象中发生2例导管轻度堵塞,2例重度堵塞,分别占比6.25%和6.25%,分析其原因发现,PICC导管堵塞发生与护理工作人员错误操作、输液药物种类及性状、患者血液粘度等因素有关,正确的封管技术、封管液的使用、加强护理巡视、定期更换透明敷贴等对策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堵塞发生。结论:在充分使用发挥PICC导管作用的同时,应当充分了解临床上PICC导管堵塞发生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加强护理管理,以及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才能减少PICC导管的阻塞状况的发生,从而延长导管置管后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导管堵塞,原因,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通过一系列实验,对众多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预防及处理导管堵塞的护理措施进行概括总结,发现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容易发生堵管,并且这种现象有其特殊性。对此,本文对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护理建议,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PICC 护理 预防 导管堵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方法对83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术,观察导管终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与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的留置时间分别为(25.32±17.98)d和(5.60±3.10)d,差异有显著性(P〈0.01);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时,1.37%的患儿发生导管终端周围皮肤肿胀发红,而终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时,发生率为70.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导管终端位于上述2位置时,患儿在静脉炎、堵塞、败血症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的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置管时应尽量使导管终端置入上腔静脉。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终端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静脉输液港导管断裂这一并发症的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治疗的6例静脉输液港导管断裂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经过,总结发病原因及诊治经验。结果6例均经胸片及血管造影确诊静脉输液港导管断裂并明确断裂导管位置,均采用经股静脉穿刺介入治疗,利用鹅颈抓捕器成功取出断裂导管。结论规范的输液港植入、取出术及维护有助于减少导管断裂的发生,经股静脉穿刺采用鹅颈抓捕器取断管是治疗静脉输液港导管断裂的安全有效办法。

  • 标签: 静脉输液港 并发症 介入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全程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置入PICC导管期间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患者46例,均置入PICC导管,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统计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差异明显(P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37例经静脉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应用外周插入中心导管PICC)与普通Y型留置套管针浅表静脉穿刺导管的护理对比示PICC导管具有静脉炎发生率低、工作效率高、病人痛苦少的优点,37例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均获得良好的护理疗效,取得了满意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 患者 导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技术。主要用于化疗、胃肠外营养、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导管堵塞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护理上稍有不慎即可发生不良后果。所以,在PICC置管后要精心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尽量减少堵管的发生。

  • 标签: PICC 导管堵塞 护理
  • 简介: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固定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移位等。导管移位的主要危险是有可能造成导管相关的感染,导致计划外拔管,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了保证导管按计划正常使用,我科对2004年7月-2006年5月出现导管移位的3例患者分析了可能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导管移位 护理对策 PICC 原因分 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癌症患者化疗中的作用。方法观察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26例癌症患者行PICC穿刺置管化疗。结果26例置管成功,顺利完成化疗。结论PICC导管为癌症患者建立了良好的静脉通道,确保了化疗的顺利进行,避免了浅静脉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PICC 癌症 护理
  • 简介:探讨神经内科患者PICC导管围留置期间护理方法。回顾实践及文献,对神经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进行包括穿刺及拔管在内全程护理进行总结。PICC导管留置期间,为保证导管有效留置,应在留置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留置时尽量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期间及时处理并发症,导管固定妥善,做好维护工作以防堵管。拔管时注意速度,妥善处理伤口。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实施PICC导管留置病人1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留置PICC导管病人中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者17例(9.4%),操作人员经验少、穿刺次数多、不正规换药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因素。[结论]PICC导管容易发生相关感染,且与多个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发生静脉炎及渗透性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60例肿瘤患者,使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其进行置管给药,观察分析治疗护理效果。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静脉炎发生率为3.879%,没有患者出现渗透性损伤、创口感染、局部炎症及静脉血栓等症状,出院后恢复情况较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结论PICC导管能够有效缓解肿瘤患者因长时间输液带来的痛苦,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普及。

  • 标签: 肿瘤患者 化疗 PICC导管 护理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和医疗器械取得了较大发展。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具有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恶性肿瘤的治疗时间长,主要以化疗治疗为主要方法, PICC 作为一种新型医疗器械,具有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泛等诸多优点。 PICC 的使用能够给病人减轻穿刺带来的痛苦,由于 PICC 留置时穿刺的血管较深,在进行化疗药输注时,可以减少血管的刺激和损伤,维护患者皮肤美观的同时,也减少血管的损伤。目前,在肿瘤相关科室临床护理工作中, PICC 的使用日益普及, PICC 的维护和管理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本文详细阐述 PICC 的维护措施及心得体会,希望能为 PICC 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PICC 肿瘤科 维护措施 护理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PICC作为一种重要输液途径,导管异位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对其进行研究,是为了能够对患者的异位现象进行及时处理,将PICC技术成熟化,避免造成医疗事故。方法对患者所出现的PICC导管异位类型进行分析,剖析异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方案。结果经过对患者的临床研究,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多种,穿刺静脉的选择不当、导管的测量留置长度太短或太长、体位摆放以及患者自身的静脉畸形,都是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重要因素。结论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应该正确选择静脉穿刺的位置,导管测量留置的长度要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不可过长或过短,将导管摆放至有利于药液输送的体位。如果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现象,则应该根据其异位原因,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及时处理。

  • 标签: PICC导管 异位处理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