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甲地孕酮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4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4例采用M-NP方案[MA(甲地孕酮)NVB(长春瑞滨)加PDD(顺铂)联合的化疗方案],和对照组22例采用单纯NP方案[NVB(长春瑞滨)加PDD(顺铂)联合的化疗方案]治疗,两组患者均以每4周为1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客观疗效(CR+PR)分别为50%及45.5%,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见甲地孕酮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甲地孕酮配合NP方案和单纯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无明显差异性,但前者毒副反应小,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 标签: 甲地孕酮 长春瑞滨 顺铂 非小细胞肺癌 生活质量
  • 简介:“一V就是NP”句式对V和NP都有选择性限制。其中,可以出现在NP位置的有五种不同的体词性成分;适用于本句式的V与不适用于本句式的V分别有不同的类别,进入本句式V的种类的不同导致了V与NP不同的内部语义关系。在语用方面,本句式也有自己的特点。

  • 标签: 一V就是NP"句式 内部结构关系 语义 语用
  • 简介: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敢+VP”构式,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先秦时期有一种“一二+NP”结构,其NP往往是亲属名词,常用于周王与诸侯、诸侯与诸侯的对话中,指称同姓或异姓的诸侯,从而表达出一种对称谓对象的亲近、尊敬之意。这是一种带有时代特色的语言结构,它随着周朝的礼乐崩坏以及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的不断加剧而消失。

  • 标签: 先秦 一二 亲属称谓 诸侯国 概数
  • 简介:“跑+NP”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语用现象,涉及语言内外部各种因素。以语言顺应论的理论为框架,从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四方面,对“跑+NP”结构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跑+NP”结构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跑+NP”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是历时顺应的产物,而该结构的流行却是共时顺应的结果。顺应论为解读“跑+NP”结构提供了全局视野,不仅考察了“跑+NP”语言结构内各层级的因素,也考察了语言结构外的因素,同时揭示了“跑+NP”结构出现的语用动因。

  • 标签: “跑+NP” 顺应论 历时顺应 共时顺应
  • 简介:NP-NVR2000系列是全球首款涵盖DVR所有功能且具备NVR特性的嵌入式产品,混合型NVR可直接接入模拟视频源压缩为数字码流,实现本地存储;也可通过网络接收网络摄像机码流、编码器码流或DVR码流,并存储至本地磁盘或扩展存储阵列柜。支持多人同时对实时图像和历史图像进行浏览、检索和点播回放;

  • 标签: 混合型 网络摄像机 存储阵列 实时图像 嵌入式产品 本地磁盘
  • 简介:文章对现代汉语"不+NP"结构中的NP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的NP具有陈述义,但NP仍是名词。"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影响NP的意义,"不+NP"的整体功能使NP仍保持其名词性质。

  • 标签: “不+NP ”NP 意义 词性
  • 简介:本文对比“把NP+V下”与“把NP+v下来”两句式,以讨论其中“来”的有无与动词的不同对“把”字句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影响。本文以北大CCL语料库为封闭语料库,选择典型动词“脱、买、丢、留、答应”等,对它们进入两句式的例句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差异,并运用“有界一无界”理论中的界限特征和信息量原则等进行分析解释。本文发现凸显终止点的“来”或凸显着眼点的“来”的有无、动词持续和非持续的差别.制约、影响着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

  • 标签: “来” 界限特征 信息量 使用频率 合格度
  • 简介:Twosetsarecloseiftheirsymmetricdifferenceisasparseset.ItisshownthatNP-hardsetsarenotC=P-closeunlessNPC=P.Thisimprovesthepreviousresultandhasimplicationinquantumcomputation.

  • 标签: 集合论 NP硬集 量子计算
  • 简介:摘要定义了实数集分裂问题,通过构造与二分图的最大权问题相应的图形模型,证明了实数集分裂问题是NP难的。

  • 标签: 实数集合 分裂问题 NP难
  • 简介:本文从近代汉语的典型文献《水浒传》入手,对其中的"VP得NP"结构作了系统的考察,简单地勾勒"VP得NP"结构的发展轨迹,并试图找到与现代汉语"VP的NP"结构相关的信息。

  • 标签: 《水浒传》 “VP得NP” 近代汉语
  • 简介:关于强调义“连”字句中“连”所引导成分(典型成员为NP)的定性,这些年来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未有定论。“连”后NP究竟是话题、焦点、话题兼焦点还是话题焦点呢?在研读了持有上述观点的几篇“连”字句经典文献后,我们认为,“连”字句的“连”后NP是话题,但不是典型的话题;是焦点,但是归入现有焦点分类体系中的任一小类都有困难;而称作对比性话题兼对比焦点或者新增一类焦点(话题焦点)也都各有阻碍。

  • 标签: “连”字句 话题 焦点 话题焦点
  • 简介: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出发,验证了把"V+P+NP"这一结构看作述补短语或动宾短语目前都是合理的,是因为它们反应了该结构的不同计算阶段。随着介词的虚化和后置用法的减少,"V+P+NP"会逐渐倾向为动宾短语。

  • 标签: V+P+NP 重新分析 动宾短语 述补短语
  • 简介: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 标签: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 简介: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詹卫东一、引言关于“NP十的+VP”偏正结构①,汉语语法学界曾有过不少研讨和争论。不过主要是争论这一格式中VP的词类性质②。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讨论这一格式。具体地说,是考察动词进入这一格式的能力差异,以及分析这一格式对N...

  • 标签: 语义关系 认知语法 偏正结构 论旨角色 事件性 动作性
  • 简介:本文从结构类型、使用时代及消失的原因、产生的地域、在现代方言的保留及"去"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近代汉语"去+NP+去"句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近代汉语 名词 名词性短语 方言
  • 简介:动词后面"到"的词性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汉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词、形容词为基础,从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入手,分析了这种句型的三种构成形式以及"到"前面动词的情况,参照判断动词的语法标准,弄清了"到"的性质,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后面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

  • 标签: 语法特征 词性
  • 简介:"两个"在黄孝方言中置于名词性成分后用作复指,与其元代出现的用法相同,也与清后期"俩"刚产生时的用法一致,代表了"两个→俩"语法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其中"联合短语+两个"可能有歧义,主要原因是因为"两个"的复指对象可以仅仅是前面的人称代词,也可以是整个联合短语。"两个"还虚化为表示"交互"意义的助词,与其在北方官话中合音为"俩"、发展成人称代词和部分名词的双数标记不同。

  • 标签: 团风方言 “两个” 复指范围 歧义 重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