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认知转喻的视角出发,选取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所发布的《四川名菜及名小吃英、日、韩译法》((D)B510100/T 022-2009)中812个川菜菜名,对其展开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发现川菜的命名方式以“范畴成员+主料”的转喻为主,且偏好使用菜肴中的辅助性食材,味道和烹饪方式转指菜肴,且这样的偏好可以从认知及文化层面寻找理据。

  • 标签: 认知转喻 川菜菜名 原型范畴 突显 文化特征
  • 简介:汉英日三种语言中都存在以“口齿唇舌”指代“言语”的语言现象,认知转喻理论可以弥补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不足,时这一语言现象作出较好的解释。论文从转喻的本质、认知模型、制约原则以及转喻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四个方面对汉英日语中的“口齿唇舌-言语”转喻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语言对比,论及“口齿唇舌-言语”转喻系统的民族差异。

  • 标签: 转喻 语言对比 言语
  • 简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理论和转喻语法理论出发,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转喻阐释。文章探讨了中动构式意义实质是"表达状态意义"又隐含"动作意义",并用转喻迁移对其中的语义冲突做出解释。

  • 标签: 中动句 构式语法 转喻理论
  • 简介:无论是指称转喻还是转喻回指,常规关系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指称转喻中的常规关系存在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而转喻回指中的常规关系则存在于回指语与指称转喻的源域和/或目标域之间。常规关系的存在与否,强度的大与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回指语类型的选择,而通过使用模糊常规所指或加强语境的手段也能保证非常规关系情况下回指关系的建立。

  • 标签: 指称转喻 回指 常规关系
  • 简介: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语义演变通常被认为是隐喻机制在起作用,这与语义演变的渐进性相矛盾,转喻也是三域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语义演变既依赖语用推理中隐含义对字面义的替代,也保持语义关系上的相似性。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演变过程背后的语用推导是一种邻接关系的替代,整个过程就是在相似性基础上通过邻接替代来实现语义演变,是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行域 知域 言域 隐喻 转喻
  • 简介: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作为目前流行的一利,特殊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类别特征,然后运用沈家煊提出的“转喻的认知模型”来探讨这一结构的转喻本质,最后讨论该结构的语法化问题。

  • 标签: 汉语“程度副词+名词” 转喻 认知模型 语法化
  • 简介:近年来,作为一种思维特征,转喻在语言中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的所认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论文在此背景下检索统计了外语类核心期刊上近10年关于转喻的论文,对国内转喻研究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作一综述,并指出了当前转喻研究存在的不足,目的是推动转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转喻 认知语言学 综述
  • 简介:本文首先揭示莱考夫(Lakoff)将转喻扩大到句子层面而引发的弥散性问题,进而分析拉顿(Radden)和科维克瑟斯(Kvecses)的进一步泛化及其所造成的系统冲突和弥散,最后追溯这一问题的哲学渊源并剖析其症结。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没有对隐喻进行逻辑的分类和归结,使其理论体系显得混乱与矛盾,二是把隐喻问题无限泛化。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隐喻 混乱 矛盾 泛化
  • 简介:汉语中存在一种使用比较普遍的转喻模式:用领有者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他”来转指“他的X”;或者用被领有者来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手”来转指“X的手”。这种转喻模式称之为“领属转喻”。这种领属转喻的出现受语篇制约,不出现的成分与话语中的话题同指。领属转喻在汉语的语篇中出现频率很高,说明汉语的句法高度依赖于语篇。

  • 标签: 转喻 领属关系 话题 语篇 句法
  • 简介:文章在“言语行为场景”和“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框架内阐述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性质。指出动作及其涉及的对象均具有喻指能力;对间接言语行为转喻的解释既要考虑认知因素,同时也应将必要的语用参数纳入其中,从而在动态、静态兼顾,语用、认知相互关照中深化言语行为转喻研究。

  • 标签: 间接言语行为 转喻 言语行为场景 事件域认知模型
  • 简介:摘要:新被字构式,即新被X结构是可在“被”字后面接形容词和名词等的新奇语言结构,它打破了传统被字句对X具有致使性的要求。相关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无法兼顾对其结构合理性与语义合理性的解释,所以本文以概念转喻为认知基础,解释新被字结构中构式义对于X词汇义的压制过程,并探讨了该新奇语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 标签: 新被字句 语义分类 语义压制 转喻
  • 简介:摘要:一词多义是在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语言学家们对一词多义也有过很多研究。在过去,人们经常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他们更注重一词多义产生的内部原因,而忽略了语言的外部因素,没有把握多义词的本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词多义可以从外部因素来更合理地解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得出结论:隐喻和转喻对词义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工具。

  • 标签: 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隐喻,转喻
  • 简介: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 简介:作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一种形式,概念转喻指的是在同一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操作过程。ICM在转喻的生成与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大清律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英译本中概念转喻的表征形式。研究发现,《大清律例》英译本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概念转喻,如整体与部分转喻、事件转喻、范畴与成员转喻等。

  • 标签: 《大清律例》英译本 概念转喻 理想化认知模型 翻译
  • 简介: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同义反复的定义及其外延还未达成一致.但是,语言学家普遍认为"N是N"是同义反复的类典型构式.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此构式是转喻思维方式的产物,其生成和识解可置于转喻理论框架下进行阐释.

  • 标签: 同义反复 类典型构式 "N是N" 转喻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转喻和隐喻的不同点、相同点及其互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转喻与隐喻具有及其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一个统一连续体。

  • 标签: 转喻 隐喻 互动关系
  • 简介: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论文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映射和整合,比较隐喻和转喻在突显性上的不同,从而阐释隐喻和转喻的不同认知方式,帮助提高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运用。

  • 标签: 隐喻 转喻 合成空间 突显性
  • 简介:摘要:转喻通过将相关但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传达出新的意义或形象。在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中,转喻被广泛使用,创造了奇妙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转喻的应用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化视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本文通过翻译批评的视角剖析转喻的翻译,译文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触觉。

  • 标签: 转喻 翻译批评 修辞 意象 《飞鸟集》。
  • 简介:作为引导公众的有效媒介之一,新闻语篇建构的语义场背后常隐匿着话语机构意欲传达的意识形态。依托认知语言学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以不同国家主流报刊对英国脱欧后续报道为语料,对政治新闻语篇语义建构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政治新闻语篇理解过程中潜意识调用的转喻思维以事件空间或话语空间为工作场境,由此激活的概念实体通过概念整合参与新闻语篇语义建构,为识解其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供源泉。

  • 标签: 转喻 概念整合 意识形态 英国脱欧 政治新闻语篇
  • 简介:一词多义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来实现。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通过对"heart"一词多义个案分析,探讨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英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将隐喻及转喻机制引入教学,对于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一词多义 转喻 隐喻 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