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增高的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的观察。护理的关键是以去除致增高的各种因素为目的。

  • 标签: 颅内高压观察护理
  • 简介:摘要监测已成为颅脑损伤患者的中心监护措施之一,监测的护理也成为护理人员的重点护理项目。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 简介:正常人的颅脑是由脑组织、脑脊液、血液这三种基本上不可压缩的成分组成,其中任何占位和任何一种成分的增加都可导致高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虻临床病理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和脑炎等共同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持续在2.0kPa(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增高可使脑实质受压,遂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有的可在2~3分钟内出现危象状态而迅速死亡。因此对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

  • 标签: 颅内压增高 脑血管疾病患者 护理 成分组成 颅脑损伤 临床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经多普勒超声(TCD)对评估脑出血患者变化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段2018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60例脑出血患者,均行经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测定记录患者颈内动脉终末段、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频谱参数,评估其反映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统计表明,患者的经多普勒超声搏动指数与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中,观察经多普勒超声搏动指数的变化,可以粗略评估脑出血后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出血 颅内压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对于小儿感染降的影响,进而探究分析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19-2022年收治的60例小儿感染高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分别对其采用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从而观察两种干预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等指标状况,结果发现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早期诊治与科学细致的护理是治疗小儿感染降压的重要前提与方法。为此,医护人员需要在开展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特殊护理工作,进而由此能够消除家长焦虑情绪,引导患儿更加密切的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小儿颅内感染 颅压降低 护理要点 成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危重症患者脑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了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脑部疾病治疗的27例病患,对本次参加实验的所有病患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对其压进行有创监测,即将微型的传感器植入病患进行监测,分别使病患进行平卧,后将床头抬高,分别为10°、20°、30°、40°等进行监测。结果在床头处于0到40°之间时病患的与床头的角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病患的平均动脉压与床头的角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当床头高度在0到30°时,病患的脑灌注有上升趋势,但床头高度超过40°时,成下降趋势。结论体位是影响危重症病患、脑灌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将病患的床头抬高30°左右对于病患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体位,不仅可以有效的使降低,同时还可以使得血压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正常数值,避免脑供血不足等情况的发生,有效的降低病患在手术后由此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危重症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NICP)监护存迟发性创伤性血肿(DTIH)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86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评价NICP监护在发现DTIH中的作用。结果86例TBI患者经CT证实有17例为DTIH,其中15例需手术治疗,发现时间为伤后6~74h,平均19.6h。监测结果显示迟发血肿侧ICP较对侧明显增高[(380±62)mmHg:(254±56)mmHg,P〈0.01],而且明显高于69例伤后24h无DTIH患者的平均ICP[(380±62mmHg:(242±65)mmHg,P〈0.01]。16例监测到ICP增高与CT检查结果吻合(94.1%)。结论NICP监护是一种简单、无创、有效的TBI监护技术.对早期诊断DTIH可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颅脑损伤 迟发颅内血肿 无创颅内压监测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瘤夹闭术后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作者: 陈鹏 张清涛 周玮 邓永兵 张连阳 胡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战创伤医学中心,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 400014,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 400014,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战创伤医学中心,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腹内高压(IAH)大鼠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健康SD大鼠。制作继发性IAH模型:采用失血性休克后复苏结合氮气注入大鼠腹腔方法,使腹腔压力维持在12 mmHg以上。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IAH组、IAH+bFGF组(bFGF组)及IAH+bFGF+PD173074组(阻滞剂组),每组15只。记录伤后4 h大鼠、脑大体形态、脑MRI影像学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及乳酸含量(皮质、胼胝体)、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渗出量。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PCR检测伤后4 h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表达磷酸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2 (p-FGFR1,2)、缝隙连接蛋白-1(ZO-1)、连环蛋白β(β-catenin)、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指标。结果(1)伤后4 h,IAH组为(5.52±0.45)mmHg,高于对照组[(3.36±0.30)mmHg];而bFGF组[(4.46±0.41)mmHg]较IAH组降低;阻滞剂组[(5.36±0.44)mmHg]较bFGF组升高(P均<0.05)。大体形态观察可见IAH组较对照组脑肿胀,脑水肿明显,伴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bFGF组较IAH组脑水肿及脑肿胀得到缓解,而阻滞剂组脑大体形态仍表现脑水肿,脑肿胀明显。(2)伤后4 h,IAH组ADC相对值(皮质:0.82±0.11,胼胝体:1.26±0.17)较对照组(皮质:1.00±0.13,胼胝体:1.43±0.15)降低,bFGF组ADC相对值(皮质:0.94±0.16,胼胝体:1.36±0.16)较IAH组增高,而阻滞剂组ADC相对值(皮质:0.87±0.13,胼胝体:1.30±0.14)较bFGF组降低(P均<0.05)。而IAH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5.50±2.14,胼胝体:10.82±1.90)较对照组(皮质:1.00±0.23,胼胝体:0.70±0.20)增高,bFGF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0.85±1.42,胼胝体:6.96±1.30)较IAH组降低,而阻滞剂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3.71±1.61,胼胝体:9.12±1.52)较bFGF组增高(P均<0.05)。(3)伤后4 h,IAH组脑含水量[(87.9±0.8)%]较对照组[(76.3±0.9)%]增高,而bFGF组脑含水量[(83.2±1.0)%]较IAH组减少,阻滞剂组脑含水量[(85.4±0.8)%]较bFGF组升高(P均<0.05)。IAH组伊文斯蓝渗出量[(3.22±0.29)μg/ml]多于对照组[(0.42±0.22)μg/ml],bFGF组伊文斯蓝渗出量[(2.04±0.25)μg/ml]较IAH组减少,阻滞剂组伊文斯蓝渗出量[(2.92±0.20)μg/ml]较bFGF组增加(P均<0.05)。(4)相比对照组,IAH组在伤后4 h BMECs表达p-FGFR1减弱,p-FGFR2无变化,表达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减弱,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增强(P均<0.05)。bFGF组较IAH组表达ρ-FGFR1、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增强,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减弱(P均<0.05)。而阻滞剂组表达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较bFGF组减弱,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较bFGF组增强(P均<0.05)。结论IAH后导致大鼠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增加、升高。bFGF能减轻IAH后血脑屏障损害,减轻脑水肿,降低。BMECs中FGFR1是bFGF发挥作用的关键受体,其受体抑制剂PD173074可减弱bFGF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颅内压 血脑屏障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颅脑术后患者持续监测结果,总结持续监测在颅脑术后的意义和护理。方法对39例颅脑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变化因素,调整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痊愈116例,生活不能自理9例,植物状态9例,死亡5例。结论对颅脑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血肿,或水肿。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颅脑手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高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36例,偏瘫3例,偏瘫伴失语1例。结论降低,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可能存在的原发病。临床治疗中以消除病因、降低和防止视力障碍为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脑手术患者受床头抬高高度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科室80例行颅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压进行监测,采取0°、15°、30°、45°四个不同床头高度,对测得不同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四个不同床头高度所测得的平均压分别为(17.23±0.825)mmHg、(15.88±0.812)mmHg、(14.52±0.814)mmHg、(13.41±0.829)mmHg,不同床头高度两两对比,差异均比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高度的不同对患者会产生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引起注意。

  • 标签: 颅内压 床头高度 监测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9岁,主因"头痛9个月,间断性鼻腔溢液8个月"于2012年11月9日收住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全头胀痛,能耐受,不影响睡眠,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未就诊,病情无特殊变化,未就诊及治疗。8个月前,患者低头或侧卧位时发现鼻腔流出无色清凉液体,前往外院神经外科就诊,考虑“脑脊液鼻漏”,

  • 标签: 颅内压增高症 脑脊液鼻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