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 2016年我院肾病科 60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进行研究,针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自拟健脾祛湿和络方进行治疗,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给予不耐受患者钙拮抗剂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起效时间 , 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 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药物平均起效时间为 (1.819±0.975) 个月。患者治疗后 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 , 患者治疗后的 24h尿蛋白定量水平( 1.58±1.77) g明显低于治疗前( 4.10±3.26) g, (P< 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组 6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0.0%)。结论: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采用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健脾祛湿和络方 肾小球 蛋白尿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我院肾病科60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进行研究,针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自拟健脾祛湿和络方进行治疗,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给予不耐受患者钙拮抗剂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起效时间,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药物平均起效时间为(1.819±0.975)个月。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1.58±1.77)g明显低于治疗前(4.10±3.26)g,(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组6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结论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采用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健脾祛湿和络方 肾小球 蛋白尿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采用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4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自拟健脾祛湿和络方进行治疗,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加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若患者不耐受则给予钙拮抗剂治疗。观察本组4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13例,基本缓解6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患者治疗后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1.59±1.77)g明显低于治疗前(4.20±3.25)g,(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采用.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就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蛋白尿 健脾祛湿和络方 临床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肾脏病理类型分布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年龄段特征。方法:本文对 2015年 4月 -2020年 4月间本实验室收到的经肾活检确诊为肾脏疾病的 5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肾脏疾病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规律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年龄段特征。结果:经回顾总结发现,全部 500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387例,占比 77.40%,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83例,占比 16.67%,遗传性肾病患者 26例,占比 5.20%,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患者 4例,占比 0.80%;。在 38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 IgA肾病患者 203例,占比 42.45%,肾小球微小病变患者 85例,占比 21.96%,非 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45例,占比 11.63%,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 41例,占比 10.59%,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12例,占比 3.10%, C3肾小球肾炎患者 1例,占比 0.26%;通过分析 38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年龄段特征发现, 9-15岁年龄段的患者 31例( 8.01%)、 16-45岁年龄段患者 239例( 61.76%)、 46-65岁年龄段患者 93例( 24.03%), 66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 24例( 6.20%)。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肾脏病理类型中分布最广, IgA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各病理类型中占比最高, 16-45岁的青壮年出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概率最高。

  • 标签: 肾脏病理类型分布特征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特征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年龄段特征
  • 简介:新型生物制剂主要是指以炎症过程或免疫反应中的特定分子或受体为靶目标的单克隆抗体或天然抑制分子的重组产物.迄今为止,国际上应用生物制剂探索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研究中,以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为主,其他如B细胞激活因子(Bcellactivatingfactor,BAFF)特异性抑制剂-贝利木单克隆抗体(Belimuma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Infliximab)、补体C5的单克隆阻断剂-依库丽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本文主要以目前应用较广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主的这四类新型生物制剂在肾病中的应用现状、相关安全性问题及展望进行讨论.

  • 标签: 肾小球疾病 生物制剂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抗CD20单抗 B细胞激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肾小球疾病患者展开诊断工作时将微量白蛋白检验法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接收的5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为例,将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均给予患者微量白蛋白检验,对比分析不同人群的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含量为58.34±7.34,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微量白蛋白检验 肾小球疾病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回顾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梳理众多医家关于慢性肾小球疾病证候标本的论述,结合临床的经验,认为外感邪毒留滞体内、潜伏扰肾是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本证,临床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应重视标本缓急,急性发作宜去除外感诱因,缓解期以祛邪透邪为主,从标本缓急论治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可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标本缓急 慢性肾小球疾病 蛋白尿
  • 简介:摘要足细胞是肾小球上高度分化的细胞,对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足细胞与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足细胞 肾小球疾病
  • 简介:摘要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包括补体活性异常、抗补体抗体和补体相关基因的遗传突变等,是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之一。目前,补体成分和活性的检测是肾小球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肾小球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本文总结了肾小球疾病发病过程中补体异常活化、补体检测方法及在肾小球疾病诊疗中的意义,为肾小球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肾小球肾炎 补体激活 精准医学
  • 简介:他汀类药物又称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有效的降脂药。而高脂血症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它既是许多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其本身又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新近研究表明他汀类具有多方面的肾保护作用,它对许多本身无明显高脂血症或治疗前后未表现出降脂作用的肾病动物模型,同样能起到减少尿蛋白、改善肾脏病理的作用,提示其肾保护机制并非完全由其降脂作用引起。本文将综述他汀类药物非降脂相关的肾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疾病治疗 肾小球 继发性肾脏病 肾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50例小儿肾小球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疾病实施检查并治疗,观察病理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结果原发性疾病16例,占32.0%,剩余为继发性疾病,占68.0%;完全康复出院46例,占92.0%,剩余4例2周治疗后病情好转,占8.0%。结论对患儿进行合理诊断与病理检查,有利于掌握病变情况,及时有效治疗,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 标签: 小儿肾小球疾病 临床分类 诊断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量白蛋白检验在诊断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糖尿病肾病诊治的患者 40 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 40 名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微量白蛋白检验,对比其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及阳性率。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研究对象的微量白蛋白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微量白蛋白诊断方法应用在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中,可有效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预后,该方法值得被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微量白蛋白检验 肾小球疾病 应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肾内科住院患者中38例合并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为实验组(A组),行肾组织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免疫组化染色;选取年龄、性别、肾脏病理类型与A组相同,但无甲状腺疾病者76例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生化指标。结果(1)A组38例患者病理类型包括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组织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均阴性。(2)与B组比较,除A组血清IgG显著升高(P<0.05)外,两组间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并血清抗甲状腺抗体阳性的多种肾小球疾病患者肾脏组织均未能发现抗甲状腺抗体蛋白沉积,因此不能提供抗甲状腺抗体导致肾小球疾病证据。

  • 标签: 肾小球疾病 甲状腺 自身免疫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外,生物制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为这类疾病的靶向治疗带来了曙光。然而,生物制剂在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制定既符合国际指南标准又贴近中国临床实践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生物制剂治疗共识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肾脏病领域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结合中国肾脏疾病患者的特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内容包括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的分类及其发病机制,常用生物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生物制剂的应用原则与方法、疗效与安全性、患者的选择与监测、常见问题与对策以及特殊人群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 标签: 免疫疗法 肾小球肾炎 肾疾病 生物因子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葵胶囊在慢性肾小球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6例慢性肾小球疾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传统疗法加黄葵胶囊口服,用药4~8周后可根据病情酌减每日用药剂量,总疗程4个月,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葵胶囊可降低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蛋白尿,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 标签: 黄葵胶囊 慢性肾小球疾病
  • 简介: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可以催化谷胱甘肽或其它谷氨酰基团转移到合适的受体上去。血中γ-GT主要来源于肝胜,其变化主要反映肝胆系统疾病。但是γ-GT广泛地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理论讲,肾脏病变亦可引起γ-GT水平的改变,为此,我们就慢性肾小球疾病与γ-GT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就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肾小球疾病 血浆 Γ-谷氨酰转移酶 谷胱甘肽 谷氨酰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