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的膝关节定量结构特征是否可以预测膝关节的症状,并评估这些特征在几种不同的膝关节症状中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首先从骨性关节炎公用数据库(osteoarthritis initiative,OAI)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标志物联盟基金会项目(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FNIH)纳入了551个志愿者数据,并将他们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提取其中5个影像特征数据集中153个结构影像特征以及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分别用于评估膝关节的结构特征和症状。接下来使用相关性分析和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inimum-redundancy maximum-relevance,mRMR)方法进行特征选择。最后,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回归的预测器模型,并评估了他们预测膝关节的症状评分的能力。结果影响膝关节不同症状(物理功能、疼痛、僵硬)的结构影像特征主要集中在股骨和胫骨的内侧位置。基于这些特征建立的预测器模型表现出了良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4个预测器的R方值在训练和测试集中均高于0.9。疼痛和僵硬预测器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s,MAEs)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s,MSEs)在训练和测试集中均被限制在0.5以下,物理功能预测的MAEs和MSEs在训练/测试集分别为0.5296/2.2727、0.4449/7.8488,总分预测的MAEs和MSEs在训练/测试集分别为1.4167/3.3498、3.1651/16.3974。结论所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可以有效地用于预测和评估膝关节症状,筛选出来的结构特征可以在将来用作膝关节症状评估和指导治疗潜在的影像学标志物。

  • 标签: 膝关节炎 症状预测 结构影像特征 随机森林模型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阶段对应的角膜病变表现。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90例(9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3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期组(30例)和PDR中晚期组(30例),对照组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30名。采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角膜中央区各层次角膜图像,比较角膜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分支密度和神经纤维弯曲度,并比较角膜免疫细胞、上皮基底细胞、前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计数。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之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各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IVCM观察可见对照组神经纤维数量和分支较多,走行平缓,而糖尿病各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疏松,走行弯曲。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神经纤维长度分别为(21.55±2.57)、(14.73±1.56)、(11.23±1.40)、(8.02±1.33)mm/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6.17,P=0.00)。各组间神经纤维密度、分支密度、弯曲度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5.72,479.46,167.00;P<0.01)。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分别为(5 761±303)、(5 336±367)、(4 146±379)、(3 658±365)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4.94,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836±30)、(727±57)、(544±59)、(360±47)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5.08,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为62.0%±5.5%、51.1%±3.7%、40.2%±4.0%、27.8%±3.9%,朗格汉斯细胞数量为(1.5±0.6)、(4.2±1.3)、(6.8±2.1)、(10.9±2.1)个/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2.28,179.78;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8,P=0.2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随眼底病程发展,角膜神经纤维数量及分支密度明显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上皮基底细胞和前基质细胞密度均降低,免疫细胞可能参与糖尿病角膜病变发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54-760)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角膜疾病 显微镜检查, 共焦 活体显微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帕金森病(PD)患者视盘参数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检查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轻中度、重度PD各为15例15只眼,并据此分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名2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傅里叶域OCT对所有受检眼视盘进行扫描。测量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盘沿容积、视盘容积、视杯容积、盘沿面积、C/D面积、水平C/D、垂直C/D等参数;视盘平均以及上方、下方、颞侧上方(TU )、上方颞侧(ST )、上方鼻侧(SN )、鼻侧上方(NU)、鼻侧下方(NL)、下方鼻侧(IN)、下方颞侧(IT)、颞侧下方(TL)象限的RNFL厚度。3组受检眼视盘参数和RNFL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结果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视盘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6,P>0.05 );其余各项视盘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21、5.586、6.302、5.926、5.319、5.404、5.861、6.603 ,P <0.05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受检眼视杯面积、视杯容积、C/D面积、水平C/D、垂直C/D大于正常对照组,盘沿面积、盘沿容积、视盘容积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重度PD组受检眼视杯面积、视杯容积、C/D面积、水平C/D、垂直C/D大于轻中度PD组,盘沿面积、盘沿容积、视盘容积小于轻中度P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视盘ST、SN、NU、NL象限RN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86、2.852、2.961、2.404,P>0.05)。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受检眼平均RNFL以及TU、IN、IT、TL象限RNFL厚度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重度PD组受检眼平均以及TU、IN、IT、TL象限RNFL厚度均小于轻中度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随着PD程度的加重,TL、TU象限RNFL变薄最为显著。结论PD患者视盘面积及容积缩小,视杯面积及容积扩大,C/D明显扩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平均RNFL厚度明显变薄,且以颞上、颞下方最为显著。

  • 标签: 帕金森病 视盘 神经纤维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两次CCTA检查的118例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37例,斑块无进展组81例。将所有患者的CCTA图像进行斑块定量分析定量指标包括狭窄程度、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重塑指数(RI)、斑块负荷。斑块进展定义为斑块负荷变化率>1%。采用cFFR软件对所有患者的CCTA数据进行测量,测量位置选取在斑块远端2~4 cm的位置。斑块进展组与斑块无进展组基线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U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TA各参数与斑块进展的关系,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计算不同CCTA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与斑块无进展组患者相比,斑块进展组患者年龄更大、高血脂发病率更高、服用他汀药物比例更小。斑块进展组在基线CCTA上表现出更重的狭窄程度、更小的最小管腔面积、更大的斑块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的重塑指数和更低的CT-FFR值(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OR=2.714, 95%CI 1.078~6.836)和CT-FFR(OR=2.940, 95%CI 1.215~7.116)是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CT-FFR的预测模型(AUC=0.83,95%CI 0.75~0.90;P<0.001)明显优于基于CCTA狭窄程度的模型(AUC为0.62,95%CI 0.52~0.70,P=0.049)和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的模型(AUC为0.77,95%CI 0.68~0.84,P<0.001)。结论与基于CCTA狭窄程度相比,基于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CT-FFR有助于在基线水平识别出斑块进展。重塑指数和CT-FFR是斑块进展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进展
  • 简介:摘要: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胶东半岛作为山东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为进一步加快其发展速度,经济一体化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本文基于胶东半岛目前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现状和问题,以区域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差异的定量分析并结合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最终为促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 标签: 胶东半岛 经济一体化 经济单元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斑块定量技术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探讨其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并评价各项定量特征在评估心肌缺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行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742例初诊冠心病患者,纳入ICA证实存在单支病变局限性狭窄的患者109例。将患者根据心肌酶升高伴心脏室壁运动不良和心肌酶及心脏室壁运动正常分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组(n=75)和心肌无缺血损伤组(n=34)。测量斑块的特征参数,包括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斑块负荷、最小管腔面积、最大面积狭窄率(MAS%)、重塑指数、偏心指数、"餐巾纸环"征、斑点状钙化。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MAS%为85.00%(80.00%,92.00%),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MAS%为63.00%(60.00%,65.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2,P=0.001)。在斑块成分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斑块总体积(TPV)、斑块负荷(TPB)、纤维成分斑块体积(FPV)、脂质成分斑块体积(LPV)、脂质成分斑块占比(LPR)分别为150.13(104.44,202.20)mm3、75.67%±9.90%、95.73(66.57,134.23)mm3、32.18(18.93,54.55)mm3、25.13%±13.71%,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109.94(79.39,121.67)mm3、65.37%±6.94%、67.35(57.67,90.11)mm3、16.64(13.26,24.73)mm3、18.44%±7.0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10;t=3.11,P=0.003;Z=-2.16,P=0.031;Z=-2.18,P=0.029;t=2.19,P=0.0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S%(OR=1.55,P=0.021)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MAS%、LPV、LPR、TPV、TPB、FP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0.77、0.72、0.7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CTA斑块定量分析中,MAS%、TPV、TPB、FPV、LPV、LPR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因素;MAS%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且MAS%及LPV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更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缺血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1个月内残余肿瘤血流灌注随时间变化情况,探讨其在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一次TACE治疗的HCC患者61例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60例,女性1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3±13)岁。纳入病例在TACE术前及术后接受多次超声造影(CEUS)检查。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提取出各个定量参数,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TACE术前的峰值强度(IMAX)及灌注指数(PI)明显高于术后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52、-3.723,P均< 0.01)。TACE术后3 d的PI低于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09)。TACE前后峰值强度及灌注指数的变化大致表现为术后3 d IMAX及PI值显著下降,术后15 d较术后3 d略有上升,术后30 d较术后3 d则有较明显上升,但仍低于术前。结论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血流灌注水平在术后3~15 d范围内处于最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提供了一种评估TACE术后血流灌注改变的无创性方法。

  • 标签: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血流灌注
  • 简介:摘要前瞻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经临床及MRI确诊,并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的19例腰椎间盘单侧侧后方突出患者,于术前1 d,术后3、30、90 d行腰5(L5)、骶1(S1)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DTI)。由2名放射科医师于L5、S1患侧神经近、中、远节段及同节段健侧相应部位以"播点"法勾画感兴趣区(ROI ),测量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算每侧神经3个ROI的平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侧与健侧神经DTI参数的差异,手术前后DTI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1)术前1 d L5神经患侧和健侧FA值分别为0.35±0.03、0.45±0.01, S1患侧和健侧分别为0.36±0.02、0.46±0.02,L5、S1患侧神经根FA值低于健侧(t=-10.188、-37.683,P均<0.001);L5患侧ADC值为(1.65±0.13)×10-3 mm2/s、健侧(1.39±0.12)×10-3 mm2/s,S1患侧(1.63±0.05)×10-3 mm2/s、健侧(1.44± 0.08)×10-3 mm2/s,患侧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7、11.832,P均<0.001)。(2)从术前1 d至术后90 d,患侧L5、S1神经FA值逐渐升高,ADC值逐渐减低。术后90 d L5、S1患侧和健侧神经根DTI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DTI可用于定量评估腰骶神经PTED术后修复状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脊神经 腰椎间盘突出 经皮椎间孔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体化PET/MR结合统计参数图(SPM)辅助11C-匹兹堡化合物B(PIB)用于β-淀粉样蛋白(Aβ)PET显像半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探索其用于认知障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PET中心进行11C-PIB PET/MR扫描,临床最终确诊的13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男4例,女9例;年龄(59.2±5.8)岁]和10例血管性认知障碍(VCD)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59.5±11.5)岁]。结合三维T1加权成像(3D T1WI)对11C-PIB PET图像分别进行脑区手动勾画和SPM辅助半自动分割,获得8个关键脑区(大脑白质、纹状体、丘脑、后扣带回、额叶皮质、后顶叶皮质、颞叶外侧皮质和枕叶皮质)与小脑皮质的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对2种方法所获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AD组与VCD组患者的年龄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9.7±4.7)和(21.7±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0.095和1.098,均P>0.05)。除丘脑外(r=0.179,P=0.413),分割法和勾画法在其余7个关键脑区获得的SUVR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0.678~0.893,均P<0.05)。AD组8个关键脑区的SUVR均明显高于VCD组(1.519~2.055与1.105~1.618;t值:2.799~11.582,均P<0.01)。分割法所得AD组纹状体(1.942±0.205)、后扣带回(1.915±0.249)、额叶(1.983±0.264)、顶叶(2.008±0.296)及颞叶皮质(1.931±0.254)SUVR均明显高于大脑白质(1.746±0.192;t值:3.793~6.992,均P<0.01),而VCD组中无一关键脑区明显高于大脑白质。结论一体化PET/MR同步采集结合SPM辅助可实现脑区准确分割并获得关键脑区的半定量数据,可用于分析AD和VCD的11C-PIB Aβ显像特点和差异,有望为认知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精准的影像学分析方法。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淀粉样蛋白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突发性聋伴眩晕及耳鸣患者迷路磁共振成像(MRI)T1加权像(T1WI)高信号比值的病因推测价值及其与听力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单侧突发性聋伴眩晕及耳鸣患者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47.7±15.1)岁,分析其内耳MRI资料(17例平扫,35例平扫+增强)。由两名医师独立测量T1WI、增强T1WI患侧与正常侧迷路的信号强度并计算(患侧-正常侧)/正常侧的信号比值。增强组根据T1WI迷路信号有无强化(不强化提示出血,强化提示炎症)及增强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序列显示迷路累及部位(外淋巴间隙受累提示炎症,内、外淋巴间隙受累提示出血)两种方法对病因进行推测;平扫组参考3D-FLAIR迷路高信号累及部位进行病因推断。结果增强组推测8例(22.9%,8/35)出血,27例(77.1%,27/35)炎症,两种方法对病因推测结果一致;平扫组推测7例(7/17)出血,10例(10/17)炎症。两名医师组内及组间测量结果呈高度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均>0.800]。增强组T1WI高信号比值对病因推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P<0.01),诊断界值为0.467时,灵敏度96.3%,特异度87.5%,高于此界值提示出血,反之提示炎症。出血组较炎症组的T1WI高信号比值更高,且听力预后情况更差(均P<0.05);听力未恢复组较听力恢复组的T1WI高信号比值更高(P=0.034)。结论信号定量数值结合累及部位能够推测迷路MRI高信号形成病因;迷路出现高信号提示听力预后不良,信号强度越高,提示出血可能性越大,听力预后越差。

  • 标签: 听觉丧失,突发性 眩晕 耳鸣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定量分析在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8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5例、女15例,年龄30~74(59±11)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分化组(26例,男22例、女4例)及中高分化组(54例,男43例、女11例)。审阅Gd-EOB-DTPA增强MRI图像并记录肝细胞癌定性特征,测量并计算定量指标包括肿瘤大小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肝胆特异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及动脉期对比增强比(CER-AP)。对低分化组、中高分化组间临床资料及定性参数进行χ2检验,定量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定性参数、定量参数、定量联合定性参数、甲胎蛋白(AFP)联合定性定量参数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4种多参数预测模型对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间AFP、动脉期瘤周高信号、动脉期环形强化、肝胆特异期瘤周低信号、肿瘤信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肿瘤大小、动脉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AP)、门脉期病灶-肝脏信号比(SIR-PP)分别为(7.0±3.7)cm比(3.9±2.4)cm、1.11±0.29比1.31±0.32、0.89±0.21比1.03±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定性参数、定量参数、定性联合定量参数、AFP联合定性定量参数预测模型诊断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804、0.855、0.892。定性参数与定性联合定量参数诊断的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8%比92.3%,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定量分析可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肿瘤 钆DTP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容积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穿刺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17例患者,在进行NAC前均行常规3.0 T乳腺MRI检查,化疗后手术病理采用Miller-Payne分级系统评价化疗反应,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PCR)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nPC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21例(PCR者5例),三阴性型26例(PCR者6例)。采用Firevoxel软件生成ADC直方图,记录多个ADC直方图参数,包括ADC最小值(ADCmin)、ADC平均值(ADCmean)、ADC最大值(ADCmax)、偏度系数、峰度系数,利用SPSS 24.0计算出ADC第10百分位数(ADC10%)、ADC第50百分位数(ADC50%)、ADC第90百分位数(ADC90%)。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PCR组和nPCR组各ADC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有统计学意义的ADC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HER2过表达型在PCR组与nPCR组患者间,峰度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截断点为1.861,其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68.7%。PCR组和nPCR组三阴性型患者间,ADCmean及ADC5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8和0.013),ADCmean及ADC50%在三阴性型中预测PC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0.842。当ADCmean取1.030×10-3 mm2/s、ADC50%取0.976×10-3 mm2/s作为截断点,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5.0%、80.0%,特异度均为83.3%。结论峰度系数对预测HER2过表达型患者NAC后PCR具有一定的价值,ADC50%对预测三阴性乳腺癌NAC后PCR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分子亚型 新辅助化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与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hypertensiv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HLVH)的磁共振图像定量分析与鉴别。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国际医学图像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干预协会(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 Society,MICCAI)一项心脏疾病自动诊断挑战项目中包含的100例心脏疾病患者以及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45例HCM与48例HLVH患者。MICCAI数据集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随机挑选5例HCM病例和5例HLVH病例作为测试集,得到一个基于U-Net的心脏自动分割神经网络。对所有入组的HCM与HLVH患者的心脏磁共振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并提取多项量化参数,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各项量化参数在HCM组与HLVH组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建模,使用4折交叉验证方法结合ROC法对模型的分类性能进行验证。结果55项量化参数中有13项在HCM组与HLVH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有3项指标对两者的鉴别分类具有显著性影响。4折交叉验证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0.984、0.972和0.963,其中最佳模型对应的测试集准确率为86.96% (20/23)。结论U-Net神经网络分割心脏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更多量化信息,有助于鉴别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

  • 标签: 卷积神经网络 肥厚型心肌病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 定量分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进行质量分析,判断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取2019年生产的102批水痘减毒活疫苗,进行鉴别试验、外观、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水分、病毒滴定、热稳定性、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抗生素残留量、无菌、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检查。结果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水痘减毒活疫苗制造与检定规程》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相关要求,病毒滴定和热稳定性试验结果均在3.4 lg噬斑形成单位/0.5 ml以上。结论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水痘疫苗 质量控制 病毒滴定
  •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路行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减少正朝着道路养护的方向发展。大规模的公路养护规划,促进路基路面检测技术的发展。而路基路面检测技术是道路检测的重要方式,有效地保证公路的建设质量,促进检测技术的完善发展。本文结合现阶段的道路检测的方式,探究路基路面检测技术与道路质量分析,促进我国的道路检测技术设施建设与完善。

  • 标签: 路基路面 检测技术 质量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传热原理提出一种利用热流密度测流量的新方法,通过热流密度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出流量的变化,并依据原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此测量方法是可行的,误差主要是由导热热阻太大和温度测量准确度较低引起的。

  • 标签: 传热 流量测量 热流密度
  • 简介:摘要:大件设备对企业的运行和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对运输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点把控,提高执行的力度。本文对大件设备运输安全与质量进行深刻分析,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的承运商,对运输方案进行系统化审查,探究运输质量、明确检查要点,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大件设备运输的组织和监管工作。

  • 标签: 大件设备 运输安全 质量
  • 简介: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数据作为医院决策的客观指标,其有效应用愈发受到重视。数据质量将影响医院决策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作者以医疗数据质量和评价为基础,分析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数据质量的对策,包括完善管理制度以提高数据完整性和标准化程度,建立统计平台系统以提升数据一致性,建立数据中心整体提升数据整合治理能力等。

  • 标签: 医院 数据质量 数据治理 大数据应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
  • 简介:  摘要: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支柱之一,对公司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进行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核查,对企业经济状况和财务结构的分析,编制出审计表报并及时传递给相关负责人,使其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解决,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概念以及内部审计出现的背景环境,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特征以及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以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 ;内部控制质量 ;影响    一、什么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就是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以及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核算和监管,并将审计结果编制成审计报告交给企业相关负责人,以期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改进。内部审计相对外部审计来说操作简单,耗时更短,是发现企业问题所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手段。    (二)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    运用内部审计等手段,对企业所施用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及时掌握行业存在的市场风险并做好防范。通过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提前发现不足,提前洞察风险,从而可以及时改进,较早防范,使企业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问题和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所处的制度背景    (一)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审计只是企业审计的一部分,在内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比对,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再将发现的问题以审计报告的形式递交给相应的负责人手里,从而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水平。内部审计的另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价。通过内部审计结果,可以反映出企业所采用的内部控制方法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内部审计的评价结果是企业的管理者管理企业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不夸大,不贬低,实事求是。    (二)国家和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私营企业数量急速增加,私营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了国家对于私营企业的监管审核上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专门组织过针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相关会议,以便规范企业制度和便于监管,会议对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做了专门讨论 ;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对其内部成本有所控制,而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发现内部问题,控制生产成本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    (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    内部审计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管与核查,及时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并提交给企业相关负责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依据,其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工作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三、内部审计特征    (一)内部审计服务是具有内向性的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相关审计人员抱着对单位负责的态度,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对单位内部进行的经济活动以及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并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内部审计都是在本企业、本部门、本单位下进行的,旨在督促内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完善提高。内部审计的结果服务对象仅局限于企业、部门、单位内部的相关负责领导人员。    (二)相较于其他审计过程,内部审计环节相对简单,工作效率更高    由于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本企業和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相关人员,因此其审计过程相对于其他审计过程来说要简单一些。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分为前期规划、具体实施、编制报表与后续四个部分。在内部审计的前期规划阶段,审计人员往往可以根据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自己的日常工作来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因为审计工作带给企业其他工作人员的影响 ;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审计人员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都比较清楚,所以内部审计的具体实施阶段效率比较高 ;部门相关领导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制好以后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其反映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及时调整 ;在审计报告编制好以后后期如需调整,审计人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修改和改进。    四、内部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核算和审查,可以迅速找出内部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汇报给相关负责人,进而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应对,可以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    (一)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企业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实际规模来科学合理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规模与人员配置。如果内部审计人员过少,则会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工作量过多,进而肯定会影响其工作进度,使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编制出审计报表,相关负责人也就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审计报表中的问题反馈,这样即使企业内部存在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也要合理,因为内部审计需要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也就需要不同的专业型人才,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各司其职,协调互助,及时有效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内部审计人员尤其是内部审计负责人员的业务能力关系到其是否能编织出反映出企业实际情况的审计表报,能否及时有效的反映出企业生产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作出准确评判,审计人员也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企业能够放心地把工作交给自己。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不足,是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依据。反过来说,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规范企业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为相关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高效。企业要通过内部审计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加快企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企业在现代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秦娜,韩冉冉 .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 22): 153-154.     [2]邓晓侠 .内部控制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D].青岛理工大学, 2018.     [3]黄书田 .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D].东北财经大学, 2013.     [4]包玲 .内部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 [D].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7.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