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对减少皮下出血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CCU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共计600针次。CCU共16张床位,1-8床为观察组,采用优化的皮下注射流程;9-16床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能够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减轻皮下淤血瘀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皮下淤血瘀斑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对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减轻皮下淤血瘀斑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皮下淤血瘀斑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皮下注射 减轻 皮下淤血瘀斑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的改良对减少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01月需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操作进行皮下注射,实验组对注射手法、排气方法、按压时间进行调整,并应用自制的皮下注射定位器轮换注射部位,比较两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和出血的严重程度。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33,P=0.00),在出血严重程度上,实验组轻度出血发生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94,P=0.00),中、重度出血发生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能法能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轻轻度出血发生。

  • 标签: []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式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到我院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掷骰子方法分为观察组(单数组46例)和对照组(偶数组4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皮下注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比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面积明显比对照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式对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的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少皮下出血面积,值得推荐。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皮下注射 改良 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冠心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医院8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循证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除无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减少冠心病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影响。

  • 标签: 循证护理 冠心病 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 皮下出血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压迫时间找出能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最佳压迫时间。方法随机选择30例行PCI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皮下注射后按压时间分别为6min、8min、10min、12min、14min,观察皮下出血情况。结果皮下注射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有很大关系,局部压迫大于或等于10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论PCI术后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局部压迫时间大于或等于10min,为减少皮下出血及淤血的最佳时间。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皮下出血 局部压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对本科室注射低分子肝素的150例患者进行总结及分析,对采取改良操作手法前后进行分组,改良前的常规手法为对照组,改良操作手法后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14.6%)低于对照组的(33.3%)。结论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实施改良后的护理干预,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皮下出血 护理干预
  • 简介:田从豁等观察了皮下埋针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取穴:实证取定喘、肺俞或背部压痛点。虚证取隔俞、肾俞或背部压痛点。针具与腧穴处常规消毒后,将针刺入皮下,并活动周围皮肤,无刺痛后,用胶布固定,留针3—5日。每周埋针1—2次,休息2日后再埋针,共治疗4周。本组共治疗了70例,总有效率达75.72%,临床症状消失率35.72%,显著好转率40.00%,无效24.28%。实证48例,临床控制22例,显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85.42%;虚证22例,临床控制3例,显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54.54%。实证组疗效明显优于虚证组(P<0.01);本组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有显著改善(P<0.001);本组血中噬伊红细胞计数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1)。据此认为用以上皮下埋针法治疗哮喘疗效显著。

  • 标签: 皮下埋针治疗 哮喘 临床疗效 中医
  • 简介: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但有关皮下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subcutaneousanalgesia,PCSA)的报道尚较少。我科在近年将PCSA用于术后镇痛,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皮下自控镇痛 PCSA 病人自控镇痛 PCA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部皮下注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眼科复方樟柳碱颞部皮下注射的患者,采用垂直进针法注射并进行观察。结果患者顺利接受颞部皮下注射治疗,注射进针时患者疼痛减轻。结论垂直进针颞部皮下注射患者恐惧心理减轻,疼痛减轻,患者对该项操作依从性较好。

  • 标签: 垂直进针 颞部皮下注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皮下坏疽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分析15例新生儿皮下坏疽的发病特点,确诊后均行切开引流术,应用有效抗生素,给输血、对症支持、补充热量及维生素等治疗,3例行植皮术。结果15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患儿均治愈,无死亡,皮肤切口处留有瘢痕,但不影响功能。结论新生儿皮肤发育不完善,皮肤柔嫩易损伤,应避免背部、臀部等处皮肤经常受压,保持皮肤清洁,衣被柔软,及时消毒。发生新生儿皮下坏疽时,早期诊断、早期多处切开引流是治愈的关键,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给予输血、支持治疗,有大片皮肤坏死留有较大创面时行植皮术,以缩短愈合时间。

  • 标签: 皮下坏疽新生儿切开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宜昌地区皮下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菌学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2012年五年间我科门诊180例皮下组织真菌病患者。结果①申克孢子丝菌仍是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裴氏着色霉、白念珠菌。但近五年孢子丝菌病病例数明显减少,马尔尼菲青霉基本保持稳定②年龄构成患病数最多的为30岁以上患者,近2年,15岁以下患者明显增多③易感因子中外伤最常见,蚊虫叮咬伤、感染逐年增多。结论申克孢子丝菌仍是最常见致病菌,但近年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儿童的皮下组织真菌病近年日益增多。

  • 标签: 皮下组织 真菌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措施。方法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胸外加压包扎,发现皮下积液后,及时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结果本组128例中,皮下积液26例,占20.3%,积液相对较少,治疗时间缩短。结论皮下积液是可以预防和及早治疗的,应积极主动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乳腺癌根治术皮下积液防治
  • 简介:静脉穿刺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静脉注射后穿刺部位皮下瘀血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一种现缘,因此,保护血管很重要,尤其对长划输液的病人,危重病人更为重要。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一些简单、方便的可防止皮下瘀血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静脉穿刺 皮下瘀血 预防措施 护理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皮下注射抗凝剂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于2023年3月-2024年3月期间在本院行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并设置为观察样本,样本例数总计6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行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做分组处理,由其中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组成常规组,由另外30例接受品管圈活动干预的患者组成研究组,并设置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结果: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对比结果为,研究组患者的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生活质量的分析结果可见,研究组水平较高(P<0.05)。结论:对于行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来说,应给予其品管圈活动干预,这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对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皮下注射抗凝剂 皮下出血发生率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