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同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8
/ 2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同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

丹丹

麻城市人民医院  湖北 麻城  438300

【摘要】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式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到我院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掷骰子方法分为观察组(单数组46例)和对照组(偶数组4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皮下注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比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面积明显比对照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式对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的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少皮下出血面积,值得推荐。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改良;皮下出血

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上常用的针对体内、体外、动静脉血栓进行抑制的药物,所以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动静脉血栓性病症的防治之中,通过腹壁皮下注射的方式对患者用药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1]。由于人的腹部皮下脂肪层较厚,而且组织疏松,存在的毛细血管较少,所以在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用药之时,往往首选腹部皮下注射。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这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干扰到了患者的治疗周期[2]。所以在进行皮下注射时需要对皮下注射方式作出适当的改良,本文基于此研究改良的皮下注射方式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皮下出血的影响,详情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到我院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掷骰子方法分为观察组(单数组46例)和对照组(偶数组42例)。(1)观察组有男女分别24例、22例,其中年长者68岁,年幼者21岁,均(45.26±8.46)岁,体质量指数(BMI)高者37.2kg/m2,低者18.8kg/m2,均(25.89±5.22)kg/m2;(2)对照组有男女分别22例、20例,其中年长者70岁,年幼者20岁,均(46.22±8.23)岁,体质量指数(BMI)高者37.5kg/m2,低者18.9kg/m2,均(26.03±5.18)kg/m2。研究对象/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经常规的方式对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常规对患者进行腹部皮肤的消毒,选择的部位在肚脐周围5~10cm的范围,经过腹部轮换注射部位表,选择左右相对称的部位,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时要避开有痣或有疤痕的部位。首先将药物排气,然后经过无菌棉擦去针尖上的药滴,刺入的时候是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在使右手持针与皮肤呈30~40度角,次入深度约为2/3针头长度,回抽无血,可为患者注入药物,注射结束之后停留约6s,将针头拔出,按压约5min,皮肤轻微下陷1cm即可。在结束注射之后不要揉搓按压部位,禁止进行热敷,避免血管扩张而导致的皮下出血。

1.2.2观察组

经过改良的皮下注射方式对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排气方法和对照组一致,使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已相距约5~6cm的直径将腹部的皮肤捏起,使皮下组织和皮肤形成一个褶皱。右手握住针头在褶皱顶部垂直90度刺入,次入深度为针头长度的2/3,回抽无血之后将药液注入,注射全过程应保证皮肤褶皱状态,注射结束以后停留约6s再将皮肤放松,其余的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平均皮下出血面积。

1.4统计学方法

以IBM 公司的SPSS Statistics 26.0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皮下出血发生率)以[n%)]表示,施以卡方检验,得出“2”值;计量资料(平均皮下出血面积)以(x±s)表示,施以t检验,得出“t”值。诸检验均获得“P”值,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面积明显比对照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平均出血面积对比[n(%)/(x±s)]

项目

n

皮下出血发生率

平均出血面积(cm2

观察组

46

3(6.52)

1.01±0.16

对照组

42

18(42.86)

2.87±0.46

t/2

/

15.9535

-25.7811

P

/

<0.0001

<0.0001

3.讨论

本文主要分析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患者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经结果可以看出改良皮下注射方法之后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小皮下平均出血面积。对此进行分析,传统的注射方法是通过左手绷紧皮肤,用右手持针以30~40度的角度进针,这会使皮肤绷得过紧,导致一些细小的毛细血管被绷紧,很容易在针头次入的同时刺破,而且其进针角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也不利于操作者的操作,很容易形成深部血肿而引发肿胀

[3]。而改良以后的皮下注射方法,通过左手拇指和食指以5~6cm的直径将腹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一个褶皱,振使得毛细血管弯曲,可以保证针尖儿处于皮下组织之内,大大的减少了毛细血管受损伤的几率,即便是会伤到毛细血管,也可以通过棉签的直接按压而减轻出血的面积,效果更好[4]。综上所述,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式对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的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少皮下出血面积,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祝艳.改良预灌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02):66-67.

[2]廖爱红.改良式腹部注射配合精细化护理对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80-183.

[3]霍艳蕊,杨巧华,张敬伟等.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20,6(13):141-142.

[4]虞海燕,刘燕.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分析与护理防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0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