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LC-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胆酸和鹅胆酸的含量,并研究灌胃给药熊胆粉提取物后胆酸和鹅胆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方法血浆样品采用甲醇、乙酸乙酯和甲酸(50∶50∶1)混合溶剂处理,以双氯芬酸作为内标,色谱柱为WatersAtlantisT3C18色谱柱(150mm×2.0mm,5μm),流动相为水(含1mmol·L-1醋酸铵和0.01%甲酸)-甲醇(76∶24),等度洗脱,流速为0.2mL·min-1,岛津LC-MS2020质谱单四极杆检测器,负离子模式。大鼠灌胃100mg·kg-1的熊胆粉提取物,LC-MS法测定胆酸和鹅胆酸的血药浓度,并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方法学实验结果表明内源性杂质不干扰胆酸、鹅胆酸和内标的测定,线性范围0.078~10.0μg·mL-1,定量限为0.078μg·mL-1。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和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适合大鼠血浆中2种胆酸浓度的测定,可以应用该方法进行胆酸和鹅胆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专属性强,方法学考证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并成功用于胆酸和鹅胆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 熊胆粉 大鼠血浆 LC-MS 药物代谢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使用胆酸联合中药共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胆酸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胆酸联合中药进行临床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积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将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均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胆酸联合中药治疗方法,能够使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等各项身体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联合中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作者: 史晨辰 刘玉兰 张媛媛 崔立红 程艳丽 王瑞玲 朱元民 丁惠国 徐有青 张川 吴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4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048,北京华信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16,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088,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酸(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华信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9家北京市内医疗中心消化内科门诊,应用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患者的病史资料。入组标准为结石最大径≤10 mm且结石在X线下不显影。治疗方案为连续6个月口服UDCA,剂量为10 mg·kg-1·d-1。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以及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DCA溶石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15例患者,胆囊结石完全溶解率为19.5%(42/215),部分溶解率为50.7%(109/215),治疗总有效率为70.2%(151/215)。泥沙样结石的完全溶解率高于成块结石[37.0%(17/46)比14.8%(25/169);OR=3.377, 95%置信区间(95%CI) 1.621~7.035, P=0.001];成块结石中,直径≤5 mm的结石完全溶解率高于直径>5 mm的结石[37.5%(9/24)比11.0%(16/145);OR=4.837, 95%CI 1.823~12.839, P=0.002]。高体重指数(OR= 0.872, 95%CI 0.764~0.995,P=0.043)和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2, 95%CI 0.912~0.973,P<0.001)的患者完全溶解率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UDCA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0, 95%CI 0.908~0.974,P=0.001)、胆囊壁粗糙(OR=0.438, 95%CI 0.200~0.962,P=0.040)和成块结石(对比泥沙样结石,OR=0.236, 95%CI 0.101~0.550,P=0.001);对于成块结石的患者,影响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26, 95%CI 0.877~0.978,P=0.006)和结石直径>5 mm(OR=0.142, 95%CI 0.043~0.470,P=0.001)。经UDCA治疗6个月后,患者胆源性腹痛评分由0分(0分,6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自1分(0分,2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9.13,均P<0.001)。结论UDCA对于胆囊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溶石效果,并且可以减轻患者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胆囊结石病程长、胆囊壁粗糙和结石直径>5 mm是UDCA溶石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胆囊结石 胆固醇性结石 溶石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胆总管结石所致良性梗阻性黄疸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 Raphy, ERCP)治疗后联合胆酸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 1月 ~2019年 6月期间 160例胆总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将其分为 2组,对照组单纯性 ERCP治疗,研究组采用 ERCP联合胆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 ALT、 AST、 TBIL、 DBIL、 AKP、 γ-GT)水平以及随访复发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ERCP术,无结石残留,研究组术后发热消退、腹痛缓解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 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0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酸(优思弗)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60例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的住院患者,按是否应用优思弗将患者分为两组优思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无显著差异。二组在治疗前后ALT、AST、TBil对比均存在差异,两组间治疗后肝功能比较,ALT、AST、TBil存在差异。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TBil、GGT、ALP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治疗前后ALT、AST存在统计学差异。优思弗组治疗后16例患者显效,12例患者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对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胆酸可以改善各型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且其不良反应少,是目前治疗药物性肝损的重要选择。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药物性肝损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通过胆酸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行治疗的效果,及患者肝功能的改善。 方法: 研究于 2015 年 6 月至 2017 年 6 月期间在我院收集 78 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参与研究,以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肝硬化组( 25 例)及非肝硬化组( 53 例),两组均给予胆酸治疗,若有急性发作情况则在胆酸基础上结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 IgG 、 γ 球蛋白及复发率等指标进行记录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 IgG 、 γ 球蛋白指标差异显著,治疗后改善明显( P < 0.05 ),而非肝硬化患者的 IgG 、 γ 球蛋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肝硬化患者( P < 0.05 )。 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采取胆酸疗效理想,其中以非肝硬化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因此该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熊去氧胆酸 肝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联合胆酸(UDCA)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入我院的56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依据患者药物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GSH组),实验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胆酸治疗(GSH+UDCA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应用GSH联合UDCA治疗4周后,患者肝酶学和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下降,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明显缓解,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SH联合UDCA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还原谷胱甘肽 熊去氧胆酸 胆汁淤积性肝病
  • 简介:目的:研究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至我科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6例,随机分成观察、对照两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开展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案,观察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的胆酸治疗方案;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体重、血压和腰围变化,及肝功、血糖、空腹2h血糖、胰岛素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情况、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ALT、GGT、三酰甘油,餐后2h胰岛素、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酸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酶学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其疗效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熊去氧胆酸 临床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进行胆酸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胆酸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剖宫产几率减少,胎儿窘迫发生几率显著减少,产后出血量减少,新生儿评分较高,疗效显著。结论:针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而言,胆酸治疗可以改善产后出血状况,减少胎儿死亡几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胆汁淤积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脂肪性肝病患者选取胆酸与还原型谷胱肝肽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46例脂肪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就诊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随机分组,单药胆酸治疗为对照组,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为观察组。结果:脂肪性肝病患者采取联合给药治疗效果显著提升,P<0.05;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性肝病患者选取胆酸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脂肪性肝病 熊去氧胆酸 还原型谷胱甘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酸胶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给予常规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组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胆酸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治疗后的谷丙转氨酶(43.12±0.48)u/L、谷草转氨酶(42.63±0.27)u/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50.36±1.4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胆酸胶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熊去氧胆酸胶囊 异甘草酸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牛磺胆酸原料药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ThermoSyncronis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02M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磷酸调pH=4.0)甲醇=3565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10nm,进样量10μl,柱温35℃。结果牛磺胆酸在0.0459mg/ml~1.3767m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中间精密度良好,RSD=0.65%(n=12);加样回收率为100.66%,RSD=0.30%(n=9)。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牛磺胆酸原料药含量,该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

  • 标签: 牛磺熊去氧胆酸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酸对于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能够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于2004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炎综合征新生儿患者选取为实验对象,2004年11月到2011年7月的新生儿患者为对照组,该组仅接受了常规的对症治疗。2011年8月至2017年5月的新生儿患者为观察组,该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了胆酸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的病历资料,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Bil、DBil、TBA、ALT、GGT各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TNF-ɑ、IL-6水平也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胆酸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肝部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新生儿 肝炎综合征
  • 简介:建立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熊胆口服液中牛磺胆酸的测定方法。通过不同检测条件的改变,制定复方制剂的熊胆口服液中牛磺胆酸高效液相法的检测条件,保证该药物的疗效。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牛磺熊去氧胆酸 熊胆口服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酸胶囊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胆酸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区不适、腹胀、乏力、黄疸等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缓解,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胆酸胶囊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熊去氧胆酸胶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内淤积的疗效。方法64例慢性乙型肝炎胆汁淤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给于综合保肝和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于胆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茵栀黄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连续治疗4周时,胆酸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下降降幅较茵栀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酸组治疗乙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疗效优于茵栀黄组,可能与其改善胆道损伤、解除於胆、保护肝细胞功能有关。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胆汁淤积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传统的胆酸进行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臌胀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29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5%;对照组29例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结论临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疾病采用中药臌胀片联合胆酸效果显著,推荐临床使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原发性胆汁肝硬化 临床疗效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胆酸胶囊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行治疗,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对我院该病病患进行选取,选取的总数量为40人,选取的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4月。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将全体40名病患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命名为对比组,另外一个小组命名为研究组。在对这两个小组的病患展开治疗时,给予对比组常规的治疗方案,研究组则在对比组的基础上,治疗时给予胆酸胶囊。结果通过对两个小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展开对比后可以看出,两个小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ALT、AST、PTA均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小组之间展开对比后能够发现,治疗后研究组的ALT、AST、PTA要明显优于对比组,两个小组之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案中加入胆酸胶囊来对该病展开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病患各项指标均有好转,肝功能得到恢复,应予以推广。

  • 标签: 熊去氧胆酸胶囊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建立牛磺胆酸原料药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 Thermo Syncronis C18色谱柱( 250mm*4.6mm, 5μm),流动相为 0.02M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磷酸调 pH=4.0):甲醇 =35:65流速 1.0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 210nm,进样量 10μl,柱温 35℃。结果 牛磺胆酸在 0.0459mg/ml~ 1.3767m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9);中间精密度良好, RSD=0.65%( n=12);加样回收率为 100.66%, RSD=0.30% (n=9)。结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牛磺胆酸原料药含量,该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

  • 标签: 牛磺熊去氧胆酸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诊断为PBC的病人分为老年组40例,中年组2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抗线粒体抗体:AMA)。两组病例均给予口服胆酸(UDCA:优思弗)治疗,服药8W后比较疗效。结果90%病人因体检发现ALP、GGT升高就诊,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P、GGT升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特异性皮肤瘙痒是老年PBC患者的主要表现,中年组患者中88.5%无症状,明显高于老年组的37.5%;口服优思弗8W后,两组ALP、GGT均较治疗前明显程度降低(P〈0.05)。老年组中3例肝硬化患者服用优思弗后,其症状、体征及ALP、GGT均无改善,2例死亡。服药后两组患者乏力、皮肤瘙痒症状均无改善,影像学也无变化。结论:(1)PBC早期缺乏特异症状;(2)AMA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ALP、GGT的升高早于黄疸、肝肿大出现。(3)应重视体检中无法解释的ALP、GGT异常升高。(4)UDCA对早期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疗效满意。(5)老龄可能是影响PBC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

  • 标签: 老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