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降低面部除皱手术伤口张力并辅助悬吊上提重定位后的皮肤达到减轻瘢痕、预防秃发、维持长期提升效果的方法。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33例要求面部除皱术女性患者,年龄36~61岁,平均46岁。在额部或颞部开放切口除皱术后,在切口前方发际线与皮肤交界处,用2-0可吸收缝线穿过皮内,之后用翻转缝针,从缝线于皮肤出入口两个点分别垂直穿过皮瓣;缝固在颞深筋膜或帽状腱膜打结固定,使切口主要锚着点闭合张力降低,并辅助悬吊皮瓣的作用。结果33例患者术后早期发际线周围皮肤因缝线牵拉产生轻度堆积外观,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消失。随访3~18个月,除2例患者出现切口附近脱发,毛发密度降低外,31例患者均无明显切口瘢痕增生和秃发,无长时间皮肤皱褶堆积等并发症出现,面部年轻化效果好,患者满意率高。结论皮内减张联合悬吊缝合技术使张力重新分布,明显减轻切口处的瘢痕增生和秃发。缝线起到了辅助悬吊的作用,增加面部组织上提的稳定度和持久性。

  • 标签: 面部 减张 悬吊 秃发 面部除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简单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新鲜闭合跟腱断裂采用跟腱后侧正中内侧入路,间断缝合缝合跟腱,术后在手术医生及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27例随访8月~2年,平均14月,依据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22例,良5例。随访期间无跟腱再断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绝大部分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均需行手术治疗,采用跟腱内侧切口入路,间断缝合跟腱,术后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行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闭合性跟腱断裂 间断缝合法
  • 简介:治疗组和对照组切口裂开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为腹部纵行手术切口,从表1可见治疗组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临床应用 切口缝合 剖宫产腹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阑尾切口缝合的临床疗效价值;方法总结82例阑尾切口改良缝合与切口常规缝合疗效分析.结果82例阑尾术后均采用改良抽线法缝合,无一例切口感染,切口疝及哆开发生;结论改良切口缝合不受体型胖瘦、年龄、感染程度、其它消耗性疾病限制。更适合切口长度小与7cm.。显著降低切口感染。

  • 标签: 阑尾切口 改良缝合 抽线缝合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会阴侧切缝合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即均分为调查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缝合,调查组患者实施改良版会阴侧切缝合,对比两组的缝合所需时间,出血量以及母体产后满意度。结果:调查组的缝合所需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改良皮内缝合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强生3-0可吸收线行皮内缝合,在切口愈合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具有切口美观,愈合良好,无丝线压痕,无需拆线,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 标签: 关节置换 皮内缝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缝合预防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穿孔性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缝合,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常规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行阑尾切除手术过程中采用缝合处理切口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切除术 切口感染 全层缝合法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连续缝合外科打结法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72眼分三组分别采用连续缝合加外科打结法、单纯连续缝合间断缝合进行显微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采用泪膜破裂时间(BUT)及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评价术后1w、2w、4w时泪膜稳定性。结果:连续缝合外科打结组、单纯连续缝合组及间断缝合组术后1w、2w、4w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3、6.89、=5.04;P0.05),前两组与间断缝合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4w上皮细胞Neson分级及结膜细胞密度组间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07、=5.41、=6.54、=4.82;P

  • 标签: 翼状胬肉 连续缝合外科打结 泪膜破裂时间(BUT) 结膜印记细胞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横切口皮下脂肪缝合的最佳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385例剖宫产横切口分别采用皮下脂肪缝合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4.78P<0.05)。结论采用Z—OPGA带针缝合线三针缝合皮下脂肪的方法优于改良传统(未经碘伏消毒)丝线常规间断缝合脂肪方法。

  • 标签: 剖宫产切口 皮下脂肪层 缝合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腹部切口与分层缝合的术后恢复愈合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05月-2012年11月腹部中大手术直切口176例。患者随机分2组,各88例,分、分层缝合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3个月。分层缝合有3例切口裂开,重新缝合2例,1例长期换药愈合。缝合未发生裂开。分层缝合有2例切口疝形成,缝合无。分层缝合有5例切口感染,缝合无切口感染。结论腹部在长切口采用缝合技术是一种安全、节时可行的方法,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扩大应用。

  • 标签: 不吸收丝线 腹部大长切口 切口裂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腹部横切口可吸收线皮下缝合的方法、优点。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可吸收线皮下缝合的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100例设为观察组。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皮内缝合的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15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进行切口愈合情况、皮肤缝合时间及住院天数的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切口愈合均美观,呈线型,未发生脂肪液化,但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住院天数多。结论观察组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皮肤缝合时间,减少了住院天数,提高了床位周转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 标签: 可吸收线皮下缝合法 下腹部横切口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会阴缝合改良连续缝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7月-2024年2月间,本院内产后需会阴缝合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分娩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分对照组(单号日期分娩,250例)、观察组(双号日期分娩,25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间断缝合技术,观察组应用改良连续缝合技术。比较两组产后会阴疼痛评分、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会阴伤口线结反应、产后性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产后会阴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伤口愈合甲级率、会阴伤口线结0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性生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会阴缝合中,改良连续缝合技术可有效减少会阴线结反应,减轻产后会阴疼痛感,促进会阴伤口愈合,还可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会阴缝合 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 会阴疼痛 伤口愈合 伤口线结反应 产后性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会阴侧切改良皮内缝合的临床价值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阴道分娩需要行会阴侧切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皮内缝合)与参考组(传统缝合),各为45例,观察两组患者切口缝合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效果、患者疼痛程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会阴侧切改良皮内缝合相较传统缝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恢复良好,疼痛程度较轻等优势,有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会阴侧切 改良皮内缝合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缝合用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2次缝合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16例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产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缝合,每组各8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缝合技术,观察组采用缝合技术,观察缝合时间、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采用会缝合技术与对照组比较,缝合时间缩短,切口愈合快、炎性反应小、疼痛小,可减少阴道壁肉芽形成。结论会阴切口愈合不良使用缝合,方法简单,时间短、效果好、减轻产妇痛苦,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 标签: 全层缝合 会阴切口 2次缝合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改良双线Kessler连续缝合在端对端肌腱修复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其他常用缝合技术进行比较。方法:选取40只成年白猪后足共40束肌腱,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应用不同的肌腱修复技术,分别为:改良双线Kessler连续缝合改良双线Kessler法、Tsuge法和Tang法。评价指标包括2毫米裂隙抗张强度、断裂抗张强度和肌腱韧度。结果:改良双线Kessler连续缝合在断裂抗张强度(150.25 ± 10.50 N)、2毫米裂隙抗张强度(100.30 ± 8.20 N)以及肌腱韧度(12.55 ± 1.25 N/mm)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种缝合。结论:改良双线Kessler连续缝合在肌腱抗张力和韧度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潜力,尤其适合于需要早期肌腱活动的患者。

  • 标签: 肌腱修复,改良双线Kessler缝合法,生物力学研究,肌腱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