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频谱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健康青年、中年两个年龄组两侧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旨在为各种与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40名健康青年、中年两组志愿者双侧海马行磁共振波谱(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计算双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健康成年人左、右两侧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青年组、与健康中年组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氢质子磁共振频谱和扩散加权成像测定的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值及ADC值为标准,为各种与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健康成年人 氢质子磁共振频谱 扩散加权成像 海马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常规视野扩散加权成像(full field-of-view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f-FOV DWI),探讨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educed field-of-view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r-FOV DWI)在宫颈癌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间行妇科盆腔磁共振检查的252例患者资料,将其中病检和磁共振检查双阳性的50例患者纳入宫颈癌组,另收集磁共振检查上宫颈未见异常且宫颈刮片阴性的40例患者纳入宫颈正常组。病人术前均行常规MRI、r-FOV DWI及f-FOV DWI扫描,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宫颈癌组50例病例的两组DWI图像的解剖细节显示、磁敏感伪影、几何变形、总体诊断信心进行主观评价,分别测量并计算宫颈癌组的两种DWI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arrier to noise ratio ,CNR)以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分析比较r-FOV DWI宫颈癌组和正常组的ADC值。结果2名诊断医师对宫颈癌组两种视野DWI图像的主观评分及客观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良好(均满足ICC值>0.7)。两种DWI图像在解剖细节显示、磁敏感伪影、几何变形及总体诊断信心四项主观评分上分别为:r-FOV DWI组2.82±0.85 ,2.88±0.75 ,2.86±0.78,2.82±0.83 ;f-FOV DWI组2.04±0.70,1.96±0.61 ,2.06±0.62 ,2.16±0.71。r-FOV DWI图像的各项主观评分均高于f-FOV DWI,且各项评分对比P值均满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DWI图像在SNR、CNR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r-FOV DWI测得的宫颈癌组ADC值为(117.05±20.43) ×10-5 mm/s2,正常组的ADC为(143.80±27.79)×10-5 mm/s2,宫颈癌组ADC值均低于正常组,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在宫颈癌DWI检查中,r-FOV DWI可以有效减少图像的变形、伪影以获得较常规f-FOV DWI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佳的病变显示效果,通过ADC值的测量可以更好地区分宫颈癌和正常宫颈。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子宫颈肿瘤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肝癌患者实施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的肝癌患者50例,磁共振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在磁共振基础上以DWI进行诊断结果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间检出率及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检出率分别为肝细胞癌32.00%、肝转移瘤28.00%、肝血管瘤16.00%、肝囊肿24.00%相比于对照组14.00%、14.00%、6.00%、10.00%有所好转,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80.00%相比于对照组58.00%有所好转,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进行检查后,检出率与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 标签: 诊断鉴别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肝脏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病人与15例正常对照病人的腹部的正常脏器,同时选取40例病人的60个病灶(其中转移瘤10例18个病灶;肝癌9例13个病灶;肝囊肿10例13个病灶以及海绵状血管瘤11例16个病灶)进行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并检测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正常的脏器,例如肾;肝;胆囊;胰腺;脾脏和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分别为1.74x10-3mm2/s;0.71x10-3mm2/s;0.76x10-3mm2/s;0.81x10-3mm2/s;2.87x10-3mm2/s;1.01x10-3mm2/s。转移瘤;肝癌;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为1.21x10-3mm2/s;0.98x10-3mm2/s;3.05x10-3mm2/s;2.87x10-3mm2/s。其中恶性肿瘤,肝囊肿和血管瘤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技术与表观扩散系数对于肝脏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成像 表观检测系数 肝肿瘤
  • 简介:目的探索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将我院已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共72例膀胱疾病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膀胱良性疾病组(n=23)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n=49),比较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术前的肿瘤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运算特性(ROC)方法确定最佳诊断Cut-off值.结果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前ADC值分别为(1.86±0.40)×10-3mm2/s和(0.93±0.11)×10-3mm2/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在肿瘤分级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DC值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ADC值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时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Cut-off值为1.32×10-3mm2/s,此Cut-off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2%和8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客观指标.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诊断 MR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腰骶丛神经影像诊断中扩散加权神经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5名接受腰骶部检查的病人进行研究,让病人分别接受MRIPROSET检查和DW MRN检查。结果:MRI PROSET对腰骶丛神经显示率为100%,在显示效果上明显强过DW MR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SET可清楚的展现腰骶神经根,神经根病变。DW MRN在腰骶丛神经受累增粗和信号增高方面具有显著的敏感性,通过MIP所构成的3D图像能够清除的展现腰骶丛节后神经。结论:采用DW MRN 能够全方位的展现腰骶丛神经和节后神经。PROSET联合DW MRN进行使用,可让腰骶丛神经病变在准确成像下直接进行诊断。

  • 标签: 腰骶丛神经 磁共振成像 选择性激励技术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0.90×10-3 mm2/s及T2加权像(T2WI)低信号、瘤内分隔及瘤周侵犯征象四组相联合,对睾丸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最高。ADC值及囊变/坏死为鉴别非精原细胞瘤与精原细胞瘤、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ADC值及瘤内分隔为鉴别精原细胞瘤及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睾丸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评价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血管生成和分化程度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HCC 88例,术前行MR-DWI检查,并测定ADC值。计算ADC值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将其分为阴性组与阳性组,按分化程度不同分为高、中、低分化组,分别进行组间ADC值的比较,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ADC值判断VEGF表达情况及分化程度的性能。结果ADC值与MVD存在负相关性(rs=-0.726,P<0.05)。VEGF表达阳性组的ADC值明显小于阴性组(U=406.50,P<0.05),ADC值<1.291×10-3 mm2/s预测VEGF表达阳性的AUC值为0.790,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1.43%、78.26%。随着分化程度降低,EHCC的ADC值逐渐下降(χ2=72.51,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1.319×10-3 mm2/s预测高分化癌的AUC值为0.986,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6.77%、89.47%,ADC值<1.184×10-3 mm2/s预测低分化癌的AUC值为0.998,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0%、97.10%。结论EHCC的ADC值与MVD有关,并能一定程度地预测VEGF表达情况及分化程度。

  • 标签: 肝外胆管癌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血管生成 分化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扩散加权成像(synthetic DWI, sDWI)在高低级别胶质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一周行颅脑MRI(GE Signa Architect 3.0 T)检查的脑胶质瘤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72例患者病例(低级别胶质瘤30例,高级别胶质瘤42例),两名神经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在sDWI上对图像进行评估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对不同b值对应DWI图像信号强度进行分析并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析评估高低级别胶质瘤诊断效能。结果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方面,sDWI b值为500、800、1000、1200、1500、1800、2000、2200、2500 s/mm2对应的信号强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值为2500 s/mm2时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35,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87%。结论sDWI单次扫描可获得0~2500 s/mm2任意b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值,b值越高对胶质瘤分级的诊断效能越高。

  • 标签: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合成扩散加权成像 分级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名健康体检者纳入为对照组,将45名恶性肿瘤患者纳入为观察组,分别对纳入对象进行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及常规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成像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效率。结果健康体检者均无病灶检出,与恶性肿瘤患者相比信号特点具有显著差异;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诊断有效率为95.56%,远优于常规MRI检查的77.78%,P<0.05,探析价值明显。结论采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方式在肿瘤病变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可广泛使用。

  • 标签: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肿瘤病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乳腺良性与恶性疾病进行诊断时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方式,并对其临床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病变患者共计100例,共计有116个病灶,其中有52个为良性,64个为恶性,在临床的检查中应用Siemens1.5T磁共振仪,所有的均应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DWI,对于扩散敏感系数(b值)值分别选择0、400、600、800、1000s/mm2。当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95%可信区间的上界可认定为恶性与良性的界值,将所得到的结果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WI表明,48个病灶表现为良性病灶,占良性病灶总数的92.3%,62个病灶表现为恶性病灶,占恶性病灶总数的96.9%,检验的敏感性为94.8%,各b值的正常组、恶性组以及良性组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果在对乳腺疾病进行诊断时应用DWI具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在鉴别与诊断中,ADC值是十分重要的参数。当b值选择为1000s/mm2时,在临床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中有更加理想的价值,应用性较高。

  • 标签: MR扩散加权成像 乳腺良恶性疾病 扩散敏感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MR检查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学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总结乳腺癌的MRI特征及其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结果12例乳腺癌中,10例边缘毛刺征、2例边缘光滑;10例不均匀强化、2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8例为III型、4例为II型;1例ADC值为1.45X10-3mm2/s、其余11例均低于1.29X10-3mm2/s。结论综合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在腰骶丛神经影像诊断时可应用PROSET技术以及DW-MRN技术,为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扩散加权磁共振神经成像以及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具有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目标选择在我院进行腰骶部检查的受检者,纳入其中的30例进行研究。结果 针对受检者的腰丛神经显示效果进行分析,PROSET的显示率明显比DW-MRN好很多,产生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同时对骶神经以及腰骶干的显示效果进行分析,比DW-MRN优秀很多(P<0.05)。受检者的根鞘和腰骶神经根可以通过PROSET清晰的显示出来,同时腰骶丛神经信号增高和受累增粗则DW-MRN较为敏感,受检者的腰骶丛节后神经可以通过MIP重组的3D图像有效的显示出来。结论 受检者腰骶节后神经和腰骶丛神经节可以通过DW-MRN直观的显示,通过和PROSET进行联合应用,可以更加直观的诊断腰骶丛神经病变。

  • 标签: 腰骶丛神经 扩散加权成像 临床应用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肿瘤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的50例肝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种诊断方式应用于良性与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差异性。结果当b值取0s/mm2时,良性与恶性肝脏肿瘤之间ADC值接近均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脏灌注之间ADC值对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取1000s/mm2时,上述两组对比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肝脏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癌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判断患者进行磁共振平扫结合扩散加权像和磁共振平扫结合增强成像确定术前分期的差异。结果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为81.1%,Ⅱ期为95.0%,相比磁共振平扫结合增强成像,其诊断的准确率明显升高;子宫内膜癌的ADC值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ADC值(P<0.05),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癌3.0TMRI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6例乳腺癌的3.0TMRI影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结果乳腺癌MRI表现:平扫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肿块形状不规则,部分呈深浅不同程度分叶状,边界模糊,并见毛刺征。DWI像: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ADC值为(0.97±0.22)×10-3mm2/s。动态增强示:不均匀强化,多呈斑点状、条片状或团状,部分病灶周围血管影增多;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流出型(Ⅲ型)曲线29例(80.6%);平台型(Ⅱ型)型曲线5例(13.9%);流入型(Ⅰ型)曲线2例(5.5%)。36例中34例诊断为乳腺癌,2例误诊为纤维腺瘤,诊断符合率为94.4%。结论乳腺癌具有一定MRI表现特征,结合3.0TMRI动态增强及DWI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HIE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35例HIE新生儿(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经MRI检查结果正常的新生儿35例(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进行DW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新生儿经过检查后,观察组HIE新生儿的灶状病变以及弥漫病变ADC值分别为(0.63±0.11)×10-3mm2/s和(0.62±0.09)×10-3mm2/s,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中,采取(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能够对新生儿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早期诊断,为患儿后期的治疗机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扩散加权成像 新生儿 HIE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方法以肝癌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扩散加权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5年-2020年期间选择来我院治疗的18例腰骶丛神经损伤对其使用DW-MRN技术对腰骶部位行加权扫描,观察腰骶丛神经损伤的影像特点。结果 DW-MRN原始轴位图像中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腰骶丛神经根及跟梢清晰可见,神经节及节后纤维素等细微结构均显示良好。经MIP技术重组得到的冠状位影像资料可清晰的观察到患者腰骶丛节后神经的形态和走形;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DW-MRN影像学资料显示腰骶丛神经呈均匀高信号,神经节信号更高。结论 DWMRN应用在腰骶丛神经对腰骶丛神经成像中意义重大,与现有诊断技术联合可提高腰骶丛神经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扩散加权神经成像 腰骶丛神经影像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