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美籍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选集。这是迄今为止收集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最多的一部选集,其中包括纳博的代表作《玛申卡》、《防守》、《斩首的邀请》等。纳博(1899—1977)生于俄国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母前往英国,后又旅居

  • 标签: 纳博科夫 苏联 俄罗斯侨民 贵族家庭 作家 代表作
  • 简介:与纳博研究的炙手可热相比,《绝望》一书在学界长期受到冷遇,其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其中西方学者多从主题研究、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三个方面着手,相关论文的质量较高;而中国学者则主要从小说内容、虚构性、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四个方面切入,论文的质量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学者们对该书的外部研究已比较成熟,对小说自身内容和语言的研究则有待进一步发掘。

  • 标签: 纳博科夫 《绝望》 文化研究 叙事学
  • 简介:《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关注点放在这个可笑又可恨的主人公——别里身上,传统的解读大致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他封闭而守旧,胆小而多疑,仇视并阻挠新事物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绊脚石。如果只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来表现专制统治对自由和人性的控制和扼杀,那这篇小说是否显得太过单薄?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小说原文进行了一番细读。

  • 标签: 别里科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 短篇小说 专制统治 社会变革 代表作
  • 简介:鲍里斯·瓦连京诺维奇·谢尔巴(БорисВалентиновичЩербаков,1916-1995)是当代俄罗斯老一辈优秀画家,少年时就迷恋静物画,艺术创作受17世纪荷兰绘画影响巨大。他说,“我力求追寻先辈的足迹,为此收集了一系列荷兰传统静物画,旨在弄清这些画家运用什么方法获得了几乎不可能取得的成就,为什么他们的画作直至今日仍魅力不减……”

  • 标签: 《水果》 绘画影响 17世纪 艺术创作 静物画 俄罗斯
  • 简介:1.玫瑰街银器店盛夏时节,向来是波兰南方美丽古城克拉的旅游旺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而至,古城随处可见肤色迥异语言不同的外来者。这天,一辆载着中国旅游团的大巴士缓缓驶入

  • 标签: 奥斯威辛集中营 银器 贝尔 犹太人 克拉 德国人
  • 简介:会议正在开会呢!时而是嗡嗡声,时而寂静,众所周知的发言,滔滔不绝的话语。我常常觉得,整个国家都耗磨在各种会议里。职务在身的人们匆匆去开会,飞机飞,火车跑,在那儿大发议论呵,是造怎样的房,是割怎样的草l外科医生坐在那儿整周地开会,可某地的手术室关门大吉,砖瓦匠整周坐在会上打盹儿,可某处闲撂着尚未砌完的墙壁。牧羊人整周坐着开会啊,把羊群留给群狼去猎取。报刊上没有地方登诗篇啊,尽是报导这种那种会议。灾难临头:民房起了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可消防队长正在会场的烟雾里大讲警惕:慷慨激昂地发言,就象水流滔滔。首长办公室的门口,候见人一大早就在排队,然而主任们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副主任给他们把发言稿准备

  • 标签: 手术室 办公室 副主任 开会 话语 火车
  • 简介:纳博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正>老作家雷巴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发表以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是从它发表的时刻开始的:读者阅读、讨论并给作者写信,等等.但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命运却有点特殊:小说未发表以前,作者就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这种情况是没有先例的.《星火》杂志刊登了一部分这些来信,同时在按语中指出,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读过了小说的手稿,当时小说是否能出版还悬而未决.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活动家 文学作品 友谊 手稿
  • 简介:为了上好人教版高二第四册《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节课,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别里的基本性格特征,但学生预习之后,都觉得这位主人公“很搞笑”。我觉得这是契人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就抓住“很搞笑”这一稍纵即逝的课堂教学契机,围绕别里的“套子”、别里的婚姻、别里的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进入别里的内心世界,去欣赏那别样的文学风景!

  • 标签: 别里科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契机 性格特征 内心世界 第四册
  • 简介:俄格冲突后,俄当局明显加快军队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裁减军官员额、优化指挥体系、更新武器装备等。本文从军事学的角度对这些特点鲜明的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 标签: 俄罗斯 军事改革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自译在纳博的文学翻译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在自译和他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在自译中所采取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追求。他在翻译中所表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文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性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亦成为自译研究的重要对象。

  • 标签: 自译 自译方法 互文性 对话 风格
  • 简介:1998年9月,在俄面临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的危难之际,众望所归的普里马走马上任俄政府总理。在执政的半年多时间里,普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驾驭时局的能力,其政绩逐渐获得政治上层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政治上,使政局保持了相对稳定。普组建了“中左联合政府”,杜马中主要反对派党团代表入阁,团结了国内多数党派,赢得了杜马支持,使杜马和政府间磨擦减少。普协调各党派立场,缓解相互间矛盾,他在社会各政治力量之间起到“平衡器”作用,使政局暂时得到稳定。普的上任化解了政治危机,使总统与杜马的矛盾有所缓和,他既得到

  • 标签: 普里马科夫 政府 俄美关系 经济危机 经济政策 政治力量
  • 简介:<正>普希金的生平是艺术家表现不尽的题材。一百多年来,很多雕刻家都为这位俄罗斯伟大诗人创作了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雕像,可是今天仍然有不少苏联雕刻家继续对这个主题进行开凿。他们以新的手法揭示诗人的深邃的精神世界。奥列格·就是这类出色的雕刻家中的一位,他在很多人走过

  • 标签: 普希金 俄罗斯 苏联人 纪念碑 创作 雕像
  • 简介:“这里是国王和传奇之城,它充满了建筑美和历史感,文化当然是最最要的一部分,人们称这里为波兰的文化之都。”

  • 标签: 巴洛克 历史感 建筑美 文化
  • 简介:从开始学习绘画和接触素描,从几何形体到大卫,从肖像到人体,学习的素描方法、内容以及了解的素描是以苏派契斯恰素描体系为主流的。随着以后西方美术作品大量涌入国内,对苏派教育便开始怀疑,“85思潮”后似乎苏派教学已成了保守、僵化的同义词,一提苏派素描,一片嗤之以鼻,自己也曾迷惘。

  • 标签: 契斯恰科夫 画家 素描艺术 绘画艺术 苏派素描 艺术观念
  • 简介:伊利亚·卡巴向他的妻子艾米莉亚抱怨,“他们就像间谍,无处不在,什么都拍摄。”他开玩笑地鄙视了一下这个无处不在的影片摄制组。当然这不是多少年前克格勃在他莫斯科工作室的屋顶上窃听的那种情况。艾米莉亚脸上闪出一丝会意的微笑,然后按了一下她的手机按键。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解决,这是他们要参展2008年俄罗斯在多个地点举办的艺术家庆典活动的情形。

  • 标签: 艾米莉 伊利 乌托邦 逃避 荒唐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