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来研究表明,自噬可能成为卒中治疗过程中的新靶点,但是自噬在脑缺血过程中的激活是否提升神经元存活率一直存在争议,关于其对于脑缺血后神经元发挥的作用是保护还是加重损伤尚不明确。本文主要综述脑缺血后自噬在缺血服氧损伤中可能发挥的双重作用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

  • 标签: 自噬 神经元 脑缺血/低氧损伤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路径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促进病人顺利康复。方法将7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5人。观察组按健康教育路径表内容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短暂脑缺血发作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可治疗短暂脑缺血可减少该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并可提高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认可,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发作频率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85例已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TIA患者分为单次发作组与多次发作组(发作频率≥2),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临床特征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85例患者中73例(85.9%)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以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次发作TIA患者应尽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血管性病因及病变程度。

  • 标签: 颅内外血管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呲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106例短暂脑缺血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5年5月期间收治,将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实施氯呲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11%,其疾病复发率为3.7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15%,其疾病复发率为15.09%。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疾病复发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氯呲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显著,且疾病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氯呲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临床诊断中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准确。方法选择与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治疗确诊为短暂脑缺血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行磁共振成像,观察组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比较两组患者扫描结果。结果发作期和缓解期观察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发作期检出率高于缓解期,组内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暂脑缺血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应推广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

  • 标签: 磁共振弥散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 脑卒中
  • 简介:摘要叶黄素可以通过滤过蓝光与抗氧化损伤来对视网膜产生保护的效果,也可以清除单氧基团和过氧化自由基。且在多种的眼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均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有待于对其进行探索。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叶黄素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机制进行综述,主要对常见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和眼科相关细胞中的叶黄素等进行探究,现将综述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叶黄素 眼科疾病 作用和机制
  • 简介: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和实验根尖周炎进展过程中根尖周组织整合素β1表达的分布情况及规律,探讨其在根尖周组织炎症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取磨牙牙髓暴露不同时间(0、7、14、21、28d)的大鼠上颌骨行整合素β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根尖周组织中整合素β1表达部位与表达程度.结果整合素β1广泛表达于正常大鼠根尖周组织;牙髓暴露7~21d,根尖周结缔组织中整合素β1呈阳性至强阳性表达,炎细胞密集区可见深棕色颗粒集聚;牙髓暴露28d,根尖周结缔组织中整合素β1表达较弱.牙槽骨内的骨细胞、陷窝内血管、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牙骨质细胞中整合素β1在牙髓暴露0~14d呈强阳性表达,21d后表达减弱.结论整合素β1参与根尖周炎症的进展与根尖周肉芽组织形成炎症早期的骨吸收.

  • 标签: 根尖周炎 整合素Β1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性疾病射频调控颈部神经治疗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观察30例行射频调控颈部神经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的疗效。结果30例行射频调控颈部神经术后的患者,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颈源性脑缺血 介入射频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青州市人民医院86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治疗周期是7周。结果治疗后发作频率减少。比较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经治疗后有25例患者效果明显,总有效率为62.5%,观察组经治疗后,有36例患者效果明显,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短暂脑缺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使脑梗死发生概率降低,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临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脑缺血中风发作的38例患者进行MR扩散、常规T1、T2加权像,对于其中的随机18例患者同在此基础上进行Gd-DTPA血流灌注成像。结果在扩散加权像或T2加权像显示异常的区域,Gd-DTPA灌注14例患者梗死区较对侧相应区有不同程度的相对脑血容量及血流量下降,其中1例患者与对侧相同,2例较对侧升高。梗死中心区的造影剂通过时间较对侧延长。梗死灶位于顶叶及豆状核区的病例中外侧近皮层区脑血流下降程度较内侧及病灶中心为轻。MR扩散加权像能够在缺血发作后2小时显示缺血病灶。早期梗死灶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上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低于对照区。随发作与检查间隔延长,ADC比率上升,与时间呈明显相关。结论MR扩散与灌注成像可以发内心患者的缺血区血容量、血流量下降或恢复情况,并且扩散加权像与常规的T1、T2加权像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MR扩散与灌注成像 脑缺血 诊断依据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化合物BZ-1对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肺水肿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低氧模型组及BZ-1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d)]、阳性对照组[西地那非50mg/(kg·d)],每组8只。给药组灌胃BZ-1或西地那非,对照组及高原低氧模型组灌胃等体积溶媒,连续给药5d后,除平原对照组外,均放置于复合环境模拟实验舱内,模拟海拔6000m高度72h,出舱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右心导管法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放血处死。取肺叶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比值、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低氧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炎渗出、水肿,肺W/D值和mPAP明显升高(P〈0.05),组织匀浆中MDA升高(P〈0.05),SOD、T-AOC、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高原低氧模型组相比,BZ-1连续给药5d,能改善肺水肿的病理状况,明显提高大鼠肺组织SOD、T-AOC、NOS活性及血清中NOS活性,降低mPAP、MDA、W/D值(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Z-1能明显降低肺W/D值、mPAP、MDA含量,提高SOD、T-AOC、NOS活性,减轻大鼠在模拟高原低氧环境所致的肺水肿,BZ-1降低肺动脉压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NOS活性有关,BZ-1抗氧化性可能与其自身结构有关。

  • 标签: BZ-1 高原肺水肿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实验牙周炎大鼠外周血及炎症牙周组织中辅助T细胞17(Th17)和调节T细胞(Treg)的表达。方法采用丝线结扎并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液涂抹法建立SD大鼠牙周炎模型,采集外周血、龈沟液以及颌骨样本。体视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及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牙周组织中RORγt、Foxp3mRNA的表达。应用SPSS22.0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大鼠牙周组织病理改变符合牙周炎病理改变特征,牙槽骨吸收明显。实验组外周血Th17(F=30.88,P=0.00)、Treg细胞(F=147.03,P=0.00)比例以及Th17/Treg比率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F=219.53,P=0.00);实验组牙周组织中RORγt(F=35.61,P=0.04)和Foxp3mRNA(F=216.60,P=0.01)表达较对照组表达显著上升;RORγt/Foxp3mRNA比率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P=0.44);实验组外周血血清中IL-10浓度较对照组显著上升(F=6.41,P=0.02),而IL-17(F=0.08,P=0.78)、TGF-β(F=3.48,P=0.06)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龈沟液中IL-17(F=9.03,P=0.01)较对照组显著上升;IL-10(F=5.85,P=0.08)及TGF-β含量(F=9.28,P=0.06)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牙周炎大鼠外周血及牙周炎症组织中Th17与Treg表达均显著上调,可能与牙周炎症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相关全身系统性疾病存在相关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牙周炎 白细胞介素17 叉头状转录因子3
  • 简介: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果证

  • 标签: 信号影响 再灌注 后处理脑缺血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医药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症的特点,分析了近年中医药及现代医学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症的研究,归纳了其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治疗短暂脑缺血各有优势和不足,中医药可从多靶点,多种途径防治短暂脑缺血。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短暂脑缺血有大的优势及前景。

  • 标签: 短暂脑缺血综合症 研究进展 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