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中MAML2基因重排、相关融合形式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2017—2020年确诊的原发性PMEC 46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MAML2基因重排,进一步用靶向RNA高通量测序(RNAseq)法检测20例PMEC中的基因融合形式,并分析MAML2基因重排、融合形式及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原发性PM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1岁(范围15~71岁);男女比例约1.1∶1.0;组织病理学上多为低级别;临床分期以Ⅰ~Ⅱ期为主;FISH法检测MAML2基因重排,总体阳性率80.4%(37/46),在低级别PMEC中MAML2阳性率更高(91.7%,33/36);靶向RNAseq结果显示19例FISH阳性的病例均有基因融合,以CRTC1-MAML2融合基因为主(16/19),另外3例为CRTC3-MAML2融合基因(3/19),融合形式位置均为CRTC1/3(外显子1)-MAML2(外显子2);1例FISH阴性的患者未检测到基因融合;与MAML2 FISH阴性患者相比,携带CRTC1-MAML2融合基因的PMEC更常见于年龄≤40岁、肿瘤最大径≤2 cm、低级别和临床分期早(Ⅰ+Ⅱ期)的患者(均P<0.05);3例携带CRTC3-MAML2融合基因的PMEC患者均为女性、临床分期早(Ⅰ+Ⅱ期)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MAML2基因重排/融合、发病年龄≤40岁、肿瘤体积小、组织病理学分级低、临床分期早、确诊时肿瘤无转移及手术治疗均与患者总生存期延长显著相关(P<0.05),但Cox回归分析提示以上指标均不是影响原发性PMEC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MAML2基因重排在PMEC中发生率高提示其为重要的分子诊断指标。RNAseq检测证实CRTC1/3-MAML2是PMEC中主要基因融合形式,提示MAML2融合转录可能是PMEC发生中的重要驱动因素。MAML2基因重排/融合及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好密切相关。

  • 标签: 肺肿瘤 癌,黏液表皮样 原位杂交,荧光 基因重排 基因融合 MAML2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TV6基因重排鼻腔鼻窦低度恶性非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鼻腔鼻窦原发性上皮性恶性肿瘤病例,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筛选出ETV6基因重排鼻腔鼻窦低度恶性非肠型腺癌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鼻腔鼻窦原发性上皮性恶性肿瘤550例,腺癌82例,其中低度恶性非肠型腺癌29例,从中筛选出ETV6基因重排鼻腔鼻窦低度恶性非肠型腺癌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4岁(37~64岁)。临床表现为鼻腔狭窄、鼻塞、鼻出血。鼻内镜下见表面光滑新生物。影像学显示鼻腔鼻窦膨胀性肿块占位。大体肿瘤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地中等,最大径2~3 cm。镜下肿瘤无包膜,界限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瘤细胞体积较小、形态温和,立方状、矮柱状,排列呈规则的腺管状、小梁状。胞质嗜酸,细胞核位于基底,核仁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细胞角蛋白7(CK7)、SOX-10、DOG1、波形蛋白均弥漫阳性;S-100蛋白局灶阳性;GCDFP-15、Mammaglobin、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D56、CK20、NR4A3阴性;Ki-67阳性指数低(<5%)。3例FISH ETV6基因重排阳性,2例FISH NTRK3基因重排阳性。3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1例术后辅以放疗。3例随访12~2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ETV6 基因重排鼻腔鼻窦低度恶性非肠型腺癌是一种新命名的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与其他低度恶性鼻腔鼻窦腺癌及部分涎腺肿瘤有相似之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TV6基因检测可帮助明确诊断。

  • 标签: 鼻窦肿瘤 腺癌 诊断, 鉴别 预后
  • 简介:为探讨骨髓(BM)和外周血(PB)细胞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采用半巢式PCR,对治疗前B-NHL患者BM46例和PB38例及治疗缓解后的BM和PB10例进行了该标志的检测,对照组为非肿瘤或非细胞来源肿瘤患者的BM或PB共33例,结果显示:在B-NHL组,治疗前形态学有瘤细胞侵犯的3例BM及2例PB,克隆性IgHCDR3重排大大万籁;在形态学未见异常的BM和PB中克隆性IgH重排阳性率分别为65.1%及44.4%,与B-NHL分期及有无全身症状无关,10例病理组织克隆性IgH重排阳性的病人,7例缓解后BM和PB重排转为阴性,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2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BM或BNP重排持续阳性者复发;1例移植后10个月BGM克隆性IgH重排阳性仍处于完全缓解,对照组33例中仅1例克隆IgH重排阳性,本方法的特异性为97%。研究提示,PCR法能早期诊断BM及PB的瘤细胞浸润,临床缓解期BM或PB克隆笥IgH重排阳性预示可能有近期复发,阴性者可能持续缓解,个别IgH阳性者仍长期生存,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骨髓 外周血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
  • 简介:目的研究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DNA改变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选取14号染色体上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37例B细胞淋巴瘤中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结果37例B细胞淋巴瘤中,bcl-2/IgH基因重排频率为24.3%(9/37);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48.6%(18/37),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40.5%(15/37),其中D14S6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频率较高,分别为29.7%(11/37)和27%(10/37).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D14S6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有关(P<0.05),与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但D14S4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结论D14S65是B细胞淋巴瘤中敏感的检测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共同导致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 基因 BCL-2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子丢失 基因重排
  • 简介:目的探讨USP6基因重排检测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ABC)病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需要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的ABC病例(穿刺标本9例,切除标本11例),在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标本上,利用USP6基因双色分离探针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计数分离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比例>7%视为分离重排阳性。结果18例可判读荧光信号结果,2例切除标本检测失败。9例USP6基因分离重排阳性(阳性细胞比10%~70%),支持原发性ABC,其中2例为实性亚型;9例USP6基因分离重排阴性(阳性细胞<1%),其中4例经术后标本全面病理检查证实为继发性ABC,分别继发于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结构不良1例和骨母细胞瘤1例。USP6基因断裂重排诊断原发性ABC的敏感性为64%(9/14),特异性为100%(4/4),准确率72%(13/18)。结论利用FISH法检测USP6基因断裂重排对原发性ABC的病理确诊有重要辅助作用,特别有助于穿刺少量标本和临床病理学表现不典型病例的病理诊断。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 荧光原位杂交 USP6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伴11q23/MLL基因重排的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725例ALL患者资料,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及其伙伴基因,分析MLL基因重排ALL患者的实验室、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结果42例(5.8%)患者检出MLL基因重排,免疫分型以早B前体-ALL(pro-B-ALL)为主,MLL伙伴基因中,MLL/AF4发生率最高。MLL/AF4组起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计数高于非MLL/AF4组(P值均<0.05),两组1疗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1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LL/AF4组1年内复发率高于非MLL/AF4组,3年OS率低于非MLL/AF4组(P值均<0.05)。MLL重排ALL移植组患者的2年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高于未移植组(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1岁、MLL/AF4阳性、早期复发以及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llo-HSCT)(P值均<0.05)为影响11q23/MLL重排AL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伴11q23/MLL基因重排ALL中MLL/AF4是最常见的伙伴基因,该类型白血病以pro-B-ALL为主,常规化疗虽然缓解率可,但极易复发,预后很差,allo-HSCT可能改善其预后。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q23/MLL基因 MLL/AF4基因 移植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于婴儿心脏的恶性肿瘤极为罕见,该文报道1例发生于婴儿心脏的CIC重排肉瘤。患儿女,11个月,因纳差12 d,气短3 d、加重1 d入院。影像学检查示右心室占位、心包积液;手术大部分切除肿瘤。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片状分布,由圆形、卵圆形细胞及少量胖梭形细胞构成,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形不规则,部分核仁突出,核分裂象易见,伴地图状坏死;免疫组织化学CD99斑块状阳性,Fli1、WT1弥漫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CIC断裂重排,EWSR1未见重排

  • 标签:
  • 简介:染色体重排和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疾病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些动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分化的重要原因。随着近年来在二代测序技术基础上的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近缘物种间的染色体重排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评述总结了染色体重排产生的方式,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举例说明了染色体重排在物种分化和新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并介绍了染色体重排事件的研究方法和进展。通过这些信息,我们想为物种进化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染色体重排 物种分化 遗传学效应 细胞学效应
  • 简介:讨论收敛级数重排后所得新级数的敛散性及收敛速度问题.得到绝对收敛级数重排后仍是收敛级数;绝对收敛级数重排所得新级数的收敛速度与原级数的收敛速度不一定相同等结论.

  • 标签: 绝对收敛 级数的重排 收敛速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重氮氨基苯可以发生重排反应,生成对氨基偶氮苯,对此重排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找到了最佳反应条件.

  • 标签: 重氮氨基苯 重排条件 温度 酸度
  • 简介:本文通过使用变量重排的方法,改变了多项式环中理想的Groebner基的计算过程,得到不同的过程的计算效率也不同,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应该能够找出减少计算Groebner基时间的方法.

  • 标签: Groebner基、重排、项序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治疗协作组(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MLL基因重排阳性的ALL初诊患儿(MLL^+组),以我院CCLGALL-2008方案治疗且时间相近、同性别的MLL阴性的初诊ALL患儿为配对条件(MLL^-组)。MLL^+组依据骨髓细胞中是否有嗜天青颗粒、核仁、空泡和伪足分为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考察MLL^+和MLL^-组形态特征差异;比较MLL^+组形态学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临床表现和无事件生存率(EFS),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骨髓细胞不典型形态特征对患儿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共收治MLL^+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0.4~13岁,18例处于完全长期缓解状态,5例骨髓复发,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MLL^-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0.8~14岁。MLL^+组骨髓细胞形态与ML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原染色阳性率和赋分值均低于MLL^-组。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核仁、嗜天青颗粒、空泡、伪足的形态特征与初诊时外周血WBC、性别、年龄无相关;6例MLL-AF4融合基因阳性者全部发现具有核仁,其他MLL重排者具有核仁的比例显著低于MLL-AF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无伪足患儿第33天MRD≥10^-4的比例高于有伪足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有、无核仁的患儿3年EFS[(55.0±15.0)%vs.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有、无嗜天青颗粒的患儿3年EFS[(41.7±22.2)%vs.(83.9±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核仁和颗粒对MLL^+组预后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能力优于分别预测(AUC分别为0.833、0.786和0.705),P值分别为0.023、0.051和0.162。结论MLL基因重排阳性ALL患儿骨髓白血病细胞具有独特的�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骨髓细胞形态 MLL基因重排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未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的病例28例,采用FISH检测CIC基因断裂及BCOR基因断裂情况,从中筛选出CRS或BCS,部分BCS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筛选出CRS 5例,BCS 6例,各占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17.9%(5/28)和21.4%(6/28),两者总占比为39.3%(11/28)。CRS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5~65岁。其中4例发生于软组织,1例发生于骨组织。肿瘤细胞稍大,泡状核,核仁明显,呈弥漫片状、分叶状或血管周生长,间质可见纤维间隔,部分黏液变。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99,部分病例表达Fli-1、TLE1、DUX4、WT-1、Calretinin。5例CRS患者随访7~22个月,2例死亡,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BCS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8~20岁。其中4例发生于骨组织,2例发生于软组织。肿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排列成实性或束状生长,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间或有细胞稀疏区伴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表达TLE1、CCNB3,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Fli-1。3例经RT-PCR验证为BCOR-CCNB3基因融合。6例BCS患者随访1~68个月,1例死亡,5例无瘤生存。结论39.3%的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为CRS或BCS肉瘤,分子检测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 标签: 肉瘤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原位杂交,荧光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淋巴瘤基因克隆重排毛细管电泳法判读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组织学确诊为淋巴瘤且经毛细管电泳重排检测查见低扩增峰造成判读困难的病例,使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对比二者结果。结果IgH克隆性重排检测24例,二代测序检出15例(62.5%,15/24),毛细管电泳检出3例(12.5%,3/24);IgK克隆性重排检测22例,二代测序检出13例(59.1%,13/22),毛细管电泳检出10例(45.5%,10/22);TRG克隆性重排检测27例,二代测序检出14例(51.9%,14/27),毛细管电泳检出6例(22.2%,6/27)。结论毛细管电泳和二代测序都可有效分析基因克隆性重排,当毛细管电泳检测低水平克隆病例判断困难时,可采用二代测序分析具体重排序列占比,进一步明确基因重排克隆的情况,为淋巴瘤病理诊断提供更多佐证。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8-18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8期
  • 机构: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圣裘德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婴儿机体中除了影响MLL基因的染色体重排外或许携带其它基因突变较少,相关研究或可以帮助染色体重排来改善患儿的生存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