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美感、美的本质等部是学界一直争论的老问题。本期“论坛”栏,所刊发的文章,都是就这些老问题作出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新颖的见解。特别是成穷先生关于灵性与美感来源于灵性的论述,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董锋先生的论文虽然侧重于对历来美本质定义的否定。但肯定可能正孕育在否定之中。

  • 标签: 美感 灵性 性质 美的本质 本质定义 否定
  • 简介:人的学说是马克思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任何理论一样,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也是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的。在这一前进的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人学思想对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正是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中确立了实践人学理论。

  • 标签: 感性人学 实践人学 实践 意义
  • 简介: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中的呈现随眼动变化范式.对16名老年人和16名青年人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进行探测。结果发现:(1)老年人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2)在以汉字为呈现单元的条件下,老年人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汉字及注视汉字右侧2—3个汉字;(3)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更小。

  • 标签: 阅读知觉广度 老年人 眼动.
  • 简介:本研究以24名小学教师和98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与测验法探讨了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有着较高的准确性;(2)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水平随教龄和职称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3)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水平与其条件性知识掌握情况表现正相关;(4)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与其所教年级无关。

  • 标签: 小学教师 知觉准确性 学生注意问题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民族心理距离测量量表、阶层差异测量量表、刻板印象评价量表、文化依恋量表和民族本质论量表,以内蒙古自治区303名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外群体知觉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和阶层差异感知对民族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民族本质论在民族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民族心理距离和民族阶层差异感知可以预测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民族本质论在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的文化依恋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控制外群体知觉、改变个体本质论信念来改善族际关系,帮助个体跨文化适应。

  • 标签: 民族差异 刻板印象 文化依恋 民族本质论
  • 简介:采用工作记忆和时间判断的双任务范式,探讨了言语工作记忆的保持过程对时间知觉的影响。研究中操作记忆负荷和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ISI:记忆刺激消失到时间判断任务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发现,记忆负荷越大,知觉到的时间越短,韦伯比例越低,反应时间越长;ISI越短,知觉到的时间变短,反应时间越长,这表明知觉时间和反应决策是一致的,不存在累加时间和反应判断之间的trade-off。但是记忆负荷和ISI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记忆负荷和ISI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时间判断,言语工作记忆的保持和时间加工共享工作记忆资源。

  • 标签: 言语工作记忆 保持过程 时间知觉 工作记忆资源.
  • 简介:<正>知觉属于人的一种认识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加工的原则对于知觉有不少的解释和实验研究。(一)知觉的一般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通常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当人们说某人已经知觉了一物体或一事件时,就意味着这个人

  • 标签: 现代认知心理学 知觉理论 模式识别 特征分析法 实验研究 感觉登记
  • 简介:基于Berry等人提出的“移民适应理论”,考察了城市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城市适应策略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歧视知觉的关系.311名失地农民和461名农民工受邀填写城市适应策略问卷和歧视知觉问卷.结果发现:①中国城市农民(失地农民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策略主要由“分离策略”、“同化策略”、“角色认同混乱”和“混合策略”四种形态构成.②歧视知觉对城市农民的城市适应策略具有广泛而普遍的预测效力,歧视知觉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分离、同化策略或陷入角色认同混乱;歧视知觉负向预测混合策略.③歧视知觉对城市农民的城市适应策略的预测方向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调节.

  • 标签: 失地农民 农民工 城市适应策略 歧视知觉
  • 简介:使用Eyelink2000型眼动仪,采用经典的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24名被试在不同窗口条件下英文阅读的眼动指标进行记录和分析,以考察小学五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的知觉广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的知觉广度的右侧范围是注视点右侧5-8个字符空间。

  • 标签: 英语阅读知觉广度 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 小学五年级学生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性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 标签: 隐含物体颜色 知觉模拟 颜色诊断性 语言理解
  • 简介:采用消失文本范式,通过两项实验考察中文阅读中词n-1、词n、词n+1和词n+2的视觉信息提取过程。除正常呈现句子的控制条件外,两项实验都还包含4种消失条件(词n-1消失、词n消失、词n+1消失和词n+2消失)。实验一将各消失条件的延迟时间设为0ms,结果发现词n-1消失、词n消失和词n+1消失都影响词汇加工和阅读理解;词n+2消失则只影响眼动过程。实验二将各消失条件的延迟时间设为50ms,结果发现词n-1消失、词n消失和词n+1消失都不再影响词汇加工和阅读理解;相对于实验一词n+2消失条件对眼动过程的影响模式发生变化。综合两项实验结果可知:中文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包含3个双字词词汇(词n-1、词n和词n+1),对这些词汇进行识别所需的呈现时间没有差异;中文读者不能识别词n+2,但其视觉信息能够引导眼跳过程。

  • 标签: 中文阅读 知觉广度 词汇 视觉编码 眼动
  • 简介:以品牌敏感为指标,探究大学生品牌消费心理与自尊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3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普遍存在较强的品牌意识。(2)内隐自尊与质量感知因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隐自尊强的大学生注重产品功能性价值。外显自尊与名牌包装心理、参照群体和品牌敏感因素有显著正相关,外显自尊强的学生对品牌更敏感,关注品牌延伸功能。(3)安全高自尊组大学生既关注名牌产品的内在品质也注重品牌的社会功能。脆弱高自尊组大学生对质量感知最低,品牌消费受参照群体影响大,注重品牌社会功能。

  • 标签: 大学生 品牌敏感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
  • 简介:刘利(化名),男,28岁,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服刑期间,因一次竞选省级服刑人员改造积极分子落选,而感到什么都没有意思,心情烦躁、经诊断为人际关系紧张,属一般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此求助者的咨询个案的的具体分析,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与解释,并以相关技术帮助求助者识别并改正认知错误,矫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功能,使其人际交往功能得到恢复,减轻了人际关系敏感症状,使求助者服刑改造自信心增强,逐渐形成了健康的思维方式,对监管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人际关系 认知行为疗法 人际关系敏感症 心理咨询
  • 简介:中国医学的经络理论几乎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提起中医针灸经络,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我们的美容师们也是每日循环往复地按照传统的经络理论进行按摩,为顾客提供服务.

  • 标签: 人体敏感点 敏感点驻颜 驻颜系统工程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是由长期习得语言范畴还是即时分类颜色引起的。实验1让被试先将深绿、浅绿、浅蓝和深蓝四种颜色分为四种范畴,再接受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视觉搜索任务中出现了与颜色分类相应的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且这一效应在任务的早段就表现出来,提示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并非由分类颜色所引起。实验2让被试将四种渐进的蓝色分为两种范畴,并在之前与后接受视觉搜索任务。结果表明,分类后的视觉搜索中并未出现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先前研究表明,习得语言范畴使四种颜色为两种范畴后,颜色辨别会出现右视野范畴效应。因此,这一结果提示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并非由分类颜色,而是由习得语言范畴所引起的。总体上,本研究提示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是由长期习得语言范畴,而非即时分类颜色引起的,进一步揭示了语言与颜色知觉的关系。

  • 标签: 沃尔夫假设 颜色范畴知觉 语言范畴 范畴学习 颜色分类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是概念的?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的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的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的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是包含概念的.他的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是概念的;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对麦克道威尔的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的概念论是一种存在问题的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的“似真之看”是不可能的,从而使C1被证明是不成立的.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的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是一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的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的主张是不一致的,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本文旨在剖析老庄及道教对于感官知觉之限制的认识,其所采取超越感官知觉限制的种种方法,以及其独特的智性直观认识论主张。

  • 标签: 感官限制 工夫论 智性直观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和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167名初中生做焦虑自评,以判断各个年级的初中生的焦虑发展水平。得到结论,初一到初三焦虑状况总体上呈现显著差异。初二与初一存在显著差异,初三与初一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初中生 焦虑 SAS焦虑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