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化疗,给予实验组化疗联合低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6、12个月时的胸水吸收情况、胸膜肥厚情况、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治疗1、2、6、12个月时胸水吸收率分别为36.0%、60.0%、72.0%、96.0%,对照组分别为20.0%、28.0%、48.0%、88.0%,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内胸水吸收率相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时,实验组轻度肥厚52.0%,中度肥厚28.0%,重度肥厚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0%、40.0%、3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低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能够加快胸水吸收,降低胸膜肥厚,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低频超声药物导入 包裹性胸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男性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2021年5月收治的1例EPC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1岁老年男性,乳腺彩色超声表现为左乳囊实性包块,行左乳房单纯切除术+左腋窝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肿物病理检查表现为切面呈囊腔的病灶,囊壁内可见浸润性癌灶,囊腔内可见乳头状结构,其周围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CK5/6阴性,P63肌上皮缺失,Calponin肌上皮缺失,Ki-67活跃期阳性指数约2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左腋窝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未见癌转移。术后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片10 mg,2次/d,随访6个月,未见肿物复发。结论男性EPC为罕见的惰性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特征无明显特异性,需完整切除肿物,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无论是否伴有浸润,其远期预后都相对较好。

  • 标签: 乳腺肿瘤,男性 包裹性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是一种少见肿瘤,同时具有包裹性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结构和大汗腺分化的上皮特点,由于此类肿瘤罕见,缺乏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及临床病理资料的积累,2019版WHO乳腺肿瘤分类暂时未将其明确列入分类。该文报道1例49岁女性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复习相关文献,总结临床病理特点,以建立针对此类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为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5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总结其诊断学特征。结果EP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4~70岁,均因乳房肿块首诊,其中1例乳头溢液,1例乳腺疼痛;肿块最大径1.0~4.0 cm,质地韧、偏硬,表面尚光滑,活动尚可,皮肤无红肿,无酒窝征及橘皮征,腋窝无淋巴结转移。乳腺超声提示肿块为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的囊实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肿块为边界清晰、囊性液体包裹的宽基底、形态不规则的高信号实性肿物。EPC病理学肉眼观察为质脆、类圆形突起的囊实性结节;镜下表现为一层厚纤维包膜围绕的乳头状增生病变,呈蓬乱分枝乳头状结构,管腔均未见肌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阳性,4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1例Her-2阳性,Ki-67%<5%,CK5/6及p63肌上皮染色呈阴性;5例均为Lunimal A型。4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乳腺癌保乳术,均无淋巴结转移。结论EPC好发于老年女性,多因乳房肿块首诊,镜下呈厚纤维包膜围绕的蓬乱分枝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病变周缘肌上皮明显减少甚至缺如,是该病重要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 标签: 乳腺肿瘤 包裹性乳头状癌 囊内乳头状癌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三氧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人采用三氧包裹疗法,局部消毒后用三氧盐水冲洗,使患处皮肤湿润,进气端连接三氧气体,排气口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治疗时间为10~30min。三氧浓度、流速及总量根据病情调整。结果20例病人均在3-10d痊愈,治愈率100%。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的皮肤红斑、水泡、坏死、溃疡均消失。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坏死溃疡均消失。结论三氧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放射性皮肤损伤 三氧疗法 治疗
  • 简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指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早期发生的并发症,其表现为结膜滤过泡局限性高隆起,表面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一类囊肿样改变。早期滤过泡囊壁对房水吸收功能下降致眼压升高,按摩后眼压不下降。该并发症不多见,但若处理不当,将导致手术失败。现将北京同仁医院1997年5月-2006年5月收治5例报告如下。

  • 标签: 青光眼 并发症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手术治疗
  • 简介:1994年9月~2002年9月我院采用去顶减压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治疗成人多囊肾21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疗效满意,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围术期护理措施包括:做好患者入院评估及各项辅助检查指导,为手术及术后复查提供依据;认真细致观察患者伴随的症状和体征,为医生提供正确的病情动态信息,确保手术成功.术后平卧2周,防止肾脏下垂;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防止术后并发症;详细做好出院指导,减少发病率.

  • 标签: 多囊肾 大网膜 外科学 多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胸腔镜手术切口治疗包裹性脓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包裹性脓胸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省延边医院收治的化脓性包裹性脓胸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3例.两组均采用胸腔镜下廓清+纤维板剥脱术,A组采用常规切口—腋前线第4肋间、腋中线/腋后线第7/8肋间(或加腋后线第8/9肋间)切口进行手术;B组采用脓腔中央位置切口、腋中线/腋后线第7/8肋间(或加腋后线第8/9肋间)切口进行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胸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4 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后漏气>5天发生率、切口感染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胸管拔除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VAS评分低;2组术后持续漏气、切口感染、心房纤颤和肺不张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常规手术切口手术相比较,选择脓腔中央切口手术,总体上,疗效好,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包裹性脓胸 胸腔镜手术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成药联合微波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丹黄祛瘀联合盆腔微波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丹黄祛瘀联合盆腔微波治疗该病效果显著。结论应用中成药联合物理治疗,费用较低,部分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损伤,减轻经济和心理负担。不失为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盆腔包裹性积液 中成药治疗 微波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超声引导下胸穿抽液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ONOLINEVersaPlus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阿洛卡SSD-1000型黑白超声诊断仪对39例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行41次超声引导下胸穿抽液术。重点观察穿刺点的选择、穿刺针在胸腔的位置及并发症。结果对于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超声引导下胸穿抽液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超声介入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超声引导 胸穿抽液 并发症 禁忌证
  • 简介:目的评价带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HA)无包裹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眼球摘除术后患者,采用带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作为眼窝植入物,无包裹直接植入.Ⅰ期植入21例.Ⅱ期植入8例.结果分别随访5-18月,4眼术后出现球结膜裂开,2眼术后轻度上睑下垂,1眼术后五月义眼座中度暴露,均经相应治疗后恢复.其他病例手术效果良好,无植入物脱出及移位,义眼座活动度良好.结论带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直接植入术,具有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羟基磷灰石(HA) 直接植入 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介入性超声诊断及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特点,提高包裹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采用 2D超声观察包裹性胸腔积液,并与 X线胸透、胸片、 CT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并在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性超声诊断及治疗。结果其中介入性超声诊断包裹性胸腔积液 46例,正确率为 100.0%。全部经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其中,治疗 1~ 2次包裹腔消失率为 28.6%, 3~ 4次为 34.7%, 4次以上为 26.0%,总有效率为 90.9%。结论 介入性超声诊断包裹性胸腔积液确诊率高,并且超声引导下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简便、准确、直观、经济、病人痛苦小、疗效好、无放射性损伤,可以动态监测治疗的全过程。

  • 标签: 包裹性胸腔积液 介入性超声诊断 介入性超声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引起的纤维性包裹结节的临床病理特点、形成原因、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4例宫内节育器引起的纤维性包裹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病理检查大体观及镜下特点、免疫组化结果、治疗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另12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例患者均为绝经后妇女,且有久置宫内节育器病史,有阴道流血或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1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另3例行宫腔镜结节摘除术。结节灰白色质硬,分层状,镜下多为层状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细胞结构不明显,可见钙化;有1例区域见星芒状或梭形成纤维细胞。4例免疫组化染色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论宫内节育器引起的纤维性包裹结节罕见,表现为宫腔内光滑的结节包裹着宫内节育器,切面分层状,镜下多为层状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绝经后妇女应适时取出宫内节育器,避免结节形成。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