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外交史是美国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0年代,美国外交史在美国史学研究中占有显著地位。美国外交史研究在经历了1980年代以来的衰落之后,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转变。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美国外交史研究最近30年来的进展,并对其主要学术思潮和研究方法、主要作者及其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性梳理,以方便国内学者和读者更详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

  • 标签: 美国外交史 意识形态 文化转向 跨国转向 文献述评
  • 简介:东汉杰出的外交家班超云帆西汉哀平二帝之际,西域由原来的36国分裂为50余国。中经王莽改制,贬易侯王,西域由此怨叛,北匈奴势力乘机而入,使中西友好往来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东汉政权建立初期,由于窘于应付内地叛乱和巩固政权,无暇西顾,匈奴上层统治集团更力口肆...

  • 标签: 班超 西域 龟兹人 北匈奴 外交家 疏勒
  • 简介: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崛起的态势,吸引越来越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中外异质文化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

  • 标签: 国际教育 中华文化 对外交流 互动性 适切性
  • 简介: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增多,从事对外交往事务的官员也随之大增,开始一般由政府官员兼任,进入民国时期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形成了一个以外交为终生职志的外交官群体,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和领导者也常常被称为外交家.外交家,顾名思义是指代表一个国家对外进行交涉,为本国的国家利益而活动的政治家.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声誉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时代机遇和本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也与他们本人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及外交能力相联系.

  • 标签: 代表 外交官 国家利益 政治地位 政府官员 人民
  • 简介:中共中央外事组于1948年4月迁至河北省平山县离西柏坡不远的柏里村一带。1949年1月离开西柏坡迁至天津、北平。在短短的9个多月的时间里,外事组在党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的直接领导下.艰苦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大蛩外事工作,为外交部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前身,新中国外交从这里开始。

  • 标签: 新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部 外事工作 1948年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 简介:1971年,中国通过开展“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使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和人民消除敌对,走向和解。30多年前,我作为日本共同通讯社报道中国情况的主要记者,有幸亲身经历并首先报道了中美开展“乒乓外交”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 标签: “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 外交事件 亲身经历 太平洋 通讯社
  • 简介:上海作为远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曾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交考验.日俄战争时期的上海外交表明,清政府的局外中立政策在上海虽然受到挑战,但最终还是得到了贯彻,从而维护了上海的和平与安定.清政府和上海地方当局在上海外交中的因应之道,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 标签: 日俄战争 局外中立 上海外交
  • 简介:五六十年代曾任驻瑞士大使的李清泉,如今早已离开外交界,并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外交官的工作是他从事时间最长的一项工作,从1950年到1966年,共17个年头。毫无疑问,在外交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结识过一些重要人物,可是,在笔者多次采访中,问及这段经历中有关的人和事,特别是一些他个人在其中起过作用和做出过贡献的往事,这位老大使常常答以"事隔已久,记不住了";但对周恩来、陈毅这两位新中国外交巨擘给予他的教育和关怀,却铭记在心,每每忆起,便情不自禁

  • 标签: 李清 周总理 陈毅 周恩来 五六十年代 外交家
  • 简介:实干中成长起来的外交总长他曾是中国政坛和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位显赫人物,但到后来却成了只身隐居异国的一名修士。他的前半生毁誉参半,后半生功德圆满。他的人生起伏不可谓不大,他就是陆徵祥。

  • 标签: 陆徵祥 中国 外交关系 历史
  • 简介:在1949-1976年期间,当代中国外交在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努力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打破了西方列强的封锁和包围,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且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牢牢站稳了脚跟,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 标签: 外交政策 当代中国 霸权主义 主权 国际社会 世界和平
  • 简介:众所周知,跃登于民国政坛的顾维钧(1888-1985),是一位资深望重的外交家。因此,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他无疑又是大家公认的富翁,但顾维钧1948年12月31日的日记里,却有一段颇堪玩味的文字:“至于说我的财产总额,过去三十年来,在欧洲、美国和中国都认为我是个富翁。不过假如我把实情告诉他们,他们定然感到吃惊和失望,因此我不想破灭他们的幻想。”在此显然有了一份难以启齿的苦涩。事实到底怎样呢?       一说到顾维钧的家族产业,当从乃父顾溶的经商发家叙起。始自19世纪60年代,因遭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作为嘉定城里仕宦首户的顾家,由本来富裕的家境,转眼间变成家破人亡的落难户。因世道变乱而家

  • 标签: 顾维钧 外交家 农垦企业 国民政府 玉门油矿 袁世凯
  • 简介:她从不咄咄逼人,也不照本宣科,有的只是前所未有的坦率、和风细雨的讲述、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傅莹充分发挥感性的、细腻的一面,以柔性外交手段,无数次化干戈为玉帛。

  • 标签: 邓小平 外交官 英国 翻译工作 人情味 外交部
  • 简介:经济外交是认识和理解冷战历史的重要研究角度。经济外交与对外经济战略、对外经济关系、私人企业对外交往活动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与区别。对外援助是经济外交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美国相关解密外交档案的启示作用,一是帮助澄清了经济外交是美国实现冷战目标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二是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是其遏制苏联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经济外交 冷战史 经济援助 经济制裁
  • 简介:<正>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是中国最初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外交上的接触与冲突,是处于社会转轨关键时期的清政府遇到来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首次冲击.然而,封闭的外交体制和自我陶醉的文化心态使清政府既无法体察中英两国国势的急剧变迁,又不能对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严峻挑战作出敏锐的反应.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标志着天朝传统外交政策的结束,而且定下了近代中国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外交格局;清朝落后的外交机制以及险恶的国际环境严重地阻滞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 标签: 外交体制 早期近代化 清政府 早期外交 中英外交 外交观念
  • 简介:1969年9月28日晚,周恩来总理会见刚果共和国[以下简称刚果(布)]国务委员会主席拉乌尔少校一行,由我担任翻译。双方从晚上11点谈到次日清晨5点,这是我印象中给总理当翻译以来最长的一次。

  • 标签: 大国外交 刚果共和国 委员会 周恩来 总理 翻译
  • 简介:镂-罗杰斯远征是美国与朝鲜的第一次官方接触,由此引发的1871年美朝战争是关朝政府间的第一次军事冲突,史称“辛未洋扰”。镂-罗杰斯远征作为美国“炮舰外交”的体现,其实质是希望通过武力威慑逼迫朝鲜开国。远征团对朝鲜国情和朝鲜“锁国”政策认识不足成为“炮舰外交”失败的直接原因,镂斐迪的个人因素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镂-罗杰斯远征是美国打开朝鲜国门的第一次尝试,尽管未能成功,却为美国最终敲开朝鲜国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西方条约体系对东方华夷体系的又一次冲击。对美国、朝鲜及东亚格局产生了多重影响。

  • 标签: 镂-罗杰斯远征 美国 朝鲜 “炮舰外交”
  • 简介: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长官,他已在日本投降的翌日即接到盟军统帅部发出的第一号命令:“蒋介石总司令阁下:鉴于日本已决定无条件投降之事实,盟军统帅部命令,台湾及北纬度16度以北法属

  • 标签: 宋美龄 蒋介石政府 罗斯福总统 丘吉尔 宋子文 香港问题
  • 简介:<正>本书约34万字,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边疆史地丛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译者陈春华。全书收俄国外交文书360余件,分别译自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于三十年代出版的沙俄政府与临时政府档案文件汇编《帝国主义时期国际关系》第二、三

  • 标签: 外交文书 边疆史地 三十年代 蒙古 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历史上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件。史学界对于这次和平外交的认识以论述史实及评价产生的作用为主,而对其产生的原因谈得不多。分析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寻找该事件具有和平性质的起因,既有利于澄清认识,证明史实,又可以推动中外友好历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和平外交 原因 中外历史 历史事件 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