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100年前,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获得了首届诺贝尔文学奖,揭开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大奖的序幕,也给20世纪的法国文学开了个好头.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法国文学进入了文学史中所谓的'美好时代'.100年后,这个'美好时代'似乎并未结束.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艰辛,法国文学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在2001年划上句号的时候,盘点当年的法国文坛,可以发现,这一年的文学作品不但数量之众为历年之最,比20年前翻了一番,在质量上也有不俗的表现,而且,全年热点多多,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 标签: 文学概观 法国文学
  • 简介:一九九八年五月,一个德国交响乐团访华演出,节目表中有一项节目,奥地利十九世纪作曲家马勒的晚年作品《大地之歌》(DasLiedvonderErde),一首长约六十分钟的交响曲。这次演出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不仅因为这首乐曲第一次在中国演出,而且作曲家的灵感来自七首唐诗,选自德国诗人贝特格(HansBethge,1876-1946)一九○七年翻译的《中国之笛》(DiechinesischeFl(o|¨)te)。西洋音乐以

  • 标签: 大地之歌 西洋音乐 字林西报 马勒 加略利 十九世纪
  • 简介:脆弱暴风雨中的芙蓉,欢乐时刻的嘀嗒声,你十分脆弱,真怕将你弄破,我既然这么爱你,就要保护你的花冠免遭狂风的侵夺。我远离你,就只好踏上黄沙和冰封的征途,缚在惶恐的生锈别针上无法摆脱。我害怕周围的人,他们没有你这样的眼神、你这样柔曼的腰姿、你这样晶莹的肌体。你差一点就在我忠诚的手掌上逗留,在我的心田里行走。你是桔黄色的布娃娃、一只令人惊异的蜻蜓、一颗镶在幸福领带上的烟草黄色的珠子。当你睁开眼睛,脆弱便转换含义,而在

  • 标签: 布娃娃 我害怕 令人 上雨 毛蜘蛛 向太空
  • 简介:安德烈·德兰(AndreDetain,1880—1954),法国野兽派画家,生于巴黎附近的萨托。1895年开始学习绘画,1898年在卡米罗学习期间与马蒂斯和弗拉芒克相识,并受到马蒂斯色彩理论的影响。德兰喜欢用红、黄、蓝三原色画风景,色调鲜明响亮,具有明显的野兽派风格。

  • 标签: 国画家 色彩理论 野兽派 马蒂斯 安德烈 三原色
  • 简介:法国雕塑家马约尔荣生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法国雕塑家中,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Maillol,1861-1944)被认为是现代雕塑先驱之一。他的造型概括、轮廓清晰、谐调匀称的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雕像体现了人文主义内容。马约尔提倡人体比...

  • 标签: 女人体 雕塑家 马约 布朗基 《河流》 巴黎公社
  • 简介:法国20年代(1917--1928)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不同。前期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把光在观察事物和展示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做艺术的精髓,这与19世纪末绘画中印象主义的美学观很接近;1925年之后,对电影艺术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

  • 标签: 先锋派电影 印象派 超现实主义
  • 简介:法国男人爱穿花袜子,那就是法国男人的袜子,男人穿皮鞋应该配深色的袜子

  • 标签: 法国男人 爱穿 男人爱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中法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文学作品的译介。这种"文本的旅行"不仅可以更好地让法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是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郭沫若"两位作家在法国的不同境遇进行考证、比较和分析,以指明中国相当代文学"小说"与"诗歌"在法国译介的差别对待,并试图找到这种译介过程中文本偏爱的深层原因。

  • 标签: 郭沫若 中国现代诗歌 译介
  • 简介:中国进入法国民众的视野早在13、14世纪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在法国也从开明、富饶的中华文明演变为落后、野蛮的中华帝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当代的法国电影无视这些进步,依然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指导下将中国和华人的形象置于落后、野蛮的弱势层面。本文试分析几部当代的法国电影研究中国形象,并试图找到改善这一形象的方法。

  • 标签: 法国电影 中国形象 他者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法国文学中的政治意识流变,本文采用文学史与政治思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启蒙时代至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学作品。研究发现,启蒙思想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随着时代演变,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思想逐渐从对抗绝对王权转向探讨社会不公与革命情绪。法国大革命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作品中呈现出革命理念与现实的交织。这一研究认为,法国文学中政治意识的演变反映了文学与社会互动的紧密联系,彰显了文学作为社会思想表达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

  • 标签: 法国文学 政治意识 启蒙时代 法国大革命
  • 简介:出国前的手续很复杂,但这个过程总给人带来希望。因为每敲一个图章,似乎就意味着离法国又近一步了。大学的课我早已停了,每天晚上去中介公司组织的法语学习班上课。其中有个老师是法国人,不过基本上他用中文和我们沟通。他说他在法国的大学里教德文。在日本和中国教法文,

  • 标签: 法语学习 德文 大学 中文 意味 教法
  • 简介:电影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地道真实的语言,在为观众叙述故事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观众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不免需要对影片的内涵做出思考并给予理性的回应。

  • 标签: 电影赏析 文化移情 法国 生动形象 观众 影片
  • 简介:一、法语。我到法国普瓦提埃大学读预科后正式的测验已有两次。一次是法语。做了一张时态填空的练习卷。然后结合平时的表现打分。发给我们一张法语200小时的证书,20分我得了13分。评语是:学习认真,须加强口语。第二次是综合测验。45分我得了39分(36分算优秀)。应该说我对第二次的成绩还是满意的。这是我第一次做法国的练习卷。全是理解题。

  • 标签: 法语 时态 口语 预科 理解 大学
  • 简介:朱迪斯·巴特勒与谜样的性别操演理论朱迪斯·巴特勒,出生于1955年,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修辞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她是一位对理论要求苛刻的作家,她的写作风格较为晦涩,令她感到不悦的是,有时一些传统批评者会取笑她的作品。

  • 标签: 国学院明星 法国理论 理论国学院
  • 简介:<正>法国文学讨论会于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这次讨论会有来自全国四十二个单位的六十名法国文学工作者参加。讨论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西语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五个单位发起并由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法国文学工作者的首次盛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四十八篇,其中关于古典文学的论文约占44%,关于现代文学的论文约占56%。

  • 标签: 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 现代文学 西语系 中文系
  • 简介:<正>安托万·佩夫斯纳(Antoinepeusner,1886—1962),法国雕塑家,生于俄国。构成主义雕塑代表人物。十五岁立志要作一名艺术家。曾在基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一年。1911年去巴黎,看到了独立沙龙展出的首届立体派展览会,受到了很次的影响。回到俄国住了一年,1913年又前往巴黎。这一次在那里不仅同美国雕塑家阿希彭科和意大利画家红迪利阿尼,而且同

  • 标签: 法国 意大利 艺术家 巴黎 作品 雕塑家
  • 简介: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时髦的社会思潮,已经从西方流出,遍及世界.在那里,多年的争论和标新立异,使人们对它的认识感到困惑.然而,经过细致的梳理和辨析,我们发现,后现代思潮对以人为本的世界之认识,有其深刻的一面.后现代主义者面对人类的生存,考虑他们的痛苦,为他们设想合理的发泄方式和美好的处境,为他们构想人与人,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合理关系.一部分人试图用重构主义的观念面对解构主义的迷惘和失落,找回人类的意志.的作者通过他的散文,表现了他的文学创作观和为人处世的人生观.他的观念和主张似乎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西方思潮中悟出一些真谛.

  • 标签: 后现代精神 价值取向 生存 痛苦 重构 个人与环境
  • 简介:<正>由法国芭蕾舞大师罗兰·佩蒂指导、中央芭蕾舞团新排的经典之作《摇滚芭蕾》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这台演出全部采用世界著名摇滚组合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作品为伴奏音乐,让观众们兴奋不已。在摇滚音乐的伴奏下,演员们的表演不仅有芭蕾的技巧动作,还有街舞、霹雳舞、拉丁舞、现代舞以及中国功夫的影子。18段背景音乐,全部来自平克·弗洛伊德摇滚乐队,除了《迷墙》、《月缺》、《干涉》等专辑中收录的经典曲目外,还有很多该乐队以前专门为舞台演出创

  • 标签: 平克·弗洛伊德 技巧动作 中国功夫 迷墙 中央芭蕾舞团 经典曲目
  • 简介:<正>戴望舒是三十年代我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从1926年在同人刊物《璎珞》上发表处女作《凝泪出门》,到四十年代下半期出版第四本诗集《灾难的岁月》,留下的诗作不足100篇,作品并不算多;内容多为自己伤感、寂寞、愁怨等情怀的抒发,虽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与黑暗现实的矛盾,但具有革命倾向、进取精神的毕竟是少数。但在艺术上他却是个不倦的探索者,创造性地吸收、融化西方现代派尤其是法国象征派的艺术精神,给诗坛带来了生气与活力,乃致三十年带初一个现代

  • 标签: 进取精神 戴望舒 法国象征派 主观感觉 三十年代 西方现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