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0月26日至29日,由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环境哲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协办的“生态文明:国际视野与中国行动——第二届中国环境伦理学国际研讨会暨2012中国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年会”在黄山召开。

  • 标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环境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环境哲学 年会综述 国际视野
  • 简介:江苏省委宣传部近日对江苏15家省直社科理论期刊及9个社科期刊专栏进行了表彰,我校文科学报“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获“优秀栏目”殊荣,并得到栏目建设的项目资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从创刊起就坚持“环境与发展”内容特色,依托学校学科发展的支持,学报编委会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全体成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之国内外环境哲学研究领域学者的真诚信任,是获得该殊荣的关键.

  • 标签: 环境哲学 栏目建设 理学研究 宣传部 江苏 表彰
  • 简介:环境美德伦理学是近年来在环境伦理学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理论形态和研究热点,它在摆脱或规避传统环境伦理学理论局限和困境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向质疑和批评.概括起来,这些质疑和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环境美德在环境保护的实践层面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性;其二,环境美德在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效力上的局限性;其三,环境美德伦理学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环境美德伦理学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求对这些质疑和批评予以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积极充分的回应.首先,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重心和使命在于为环境保护提供伦理依据和道德理由,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为环境保护提供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指导已经超出其能力范围.其次,环境美德伦理学对于人类环境美德的关注和重视是从根本上抓住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对于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最后,环境美德伦理学从根本上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它是将环境保护纳入人类对自身德性的至善追求之中,而并非将其视为某种利益的实现途径.而且“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划分方式本身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的产物,是应当被摒弃的.环境美德伦理学突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中心主义”理论立场,是实现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统一的理论表达和尝试,它与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无关.

  • 标签: 环境美德伦理学 美德 道德理由 人类中心主义
  • 简介:从道德的角度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确定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环境伦理原则的构建应以生态科学揭示的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公共利益"作为其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持续生存作为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对人与自然生存关系的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倡导代际公平、实行代内平等是持续生存原则的基本要求.

  • 标签: 环境伦理 持续生存原则
  • 简介:维吾尔族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如下基本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具有自发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所倡导发展观具有适度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践履模式具有庭院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构建基础具有宗教性特征,生存环境使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民族性特征。

  • 标签: 维吾尔族 生态伦理思想 宗教性 民族性
  • 简介:河流伦理是从伦理的视角看人与河流的关系,它强调人对河流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种面向河流实践的责任伦理,它要求人们用前瞻性的眼光来对待这种新型关系,同时也能为现实的河流管理实践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

  • 标签: 河流伦理 内在价值 权利 河流管理
  • 简介: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历史及西方自然美学的变化风景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的例子,说明西方环境伦理观在特定文化下只有通过内化的方式才能被当地文化所接受.西方环境伦理学存在着三个最富争议的问题,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内在价值的理念及自然权力的概念;非西方国家在通过内化西方环境伦理学时应避免陷入对以上问题的争议.西方环境伦理学对东方只具有相对的借鉴意义,要想在特定文化下创造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新的环境伦理,除了对西方环境伦理的吸收、消化外,还需创造出适应当地人及文化的环境伦理话语;东西方应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各自的环境伦理学.

  • 标签: 东西方 环境伦理 内化 话语
  • 简介: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它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需要从多学科综合视角来把握的复杂问题。其中,从伦理维度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就形成了一个新近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气候伦理研究。笔者对当代的气候伦理研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从不同角度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概括表述和简单分析。希望通过对这些领域内伦理维度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气候伦理研究中。

  • 标签: 气候变化 不确定性 成本—收益分析 历史责任原则 平等主义原则 功利主义原则
  • 简介:造成当今世界性森林问题的因素很多,从伦理的视角透视森林问题反映出的人与森林的关系,可能是解决森林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下几个方面是造成森林问题的伦理根源:人类重视森林的经济效益,忽视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把森林只看作是木材资源;人类通常更少关心诸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之类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而更多地关心自己近期的需要,例如更关心森林生产木材的经济利益;人类常常从个人、小团体、地区的“私利”出发,导致对森林的掠夺性开发和入侵;人们在并没有损人利己的动机下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集合起来却会造成森林减少,从而破坏环境

  • 标签: 森林问题 资源观 利益观 伦理根源
  • 简介:河流生命的伦理是对河流观念的一场革命,适应了环境革命发展的时代需要,以及河流世界观、价值观转变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进行综合研究的河流生命学,其伦理难题在于新的生命的定位和界定及其伦理的本质问题。

  • 标签: 河流生命 环境伦理学 河流科学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本文通过对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概括了佛、道戒律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这些戒律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道戒律与儒家礼教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 标签: 佛教戒律 道教戒律 儒家礼教 社会伦理
  • 简介: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靳凤林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资助项目“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一书201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历次改革中屡屡被推迟的最为棘手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然成为制约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在21世纪的基本走向,甚至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世纪初前30年我们对这一问题所做的思考、选择和作为。

  • 标签: 人民出版社 中国政治 转型研究 伦理结构 官员道德 制度伦理
  • 简介: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2013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年会于201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沈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会议历时两天,来自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各地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环境哲学 社会主义
  • 简介: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宣扬伦理道德,以新的价值观———生态伦理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并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唤醒人们自觉呵护河流、关爱河流的意识;实施河流伦理的主要原则、水利工程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提高我们水利水电工作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这对于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 标签: 生态文明 河流伦理 水利生态工程伦理
  • 简介: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一次比一次突显了人在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中的主体性,同时也强化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当代人与自然这一伦理关系之所以被人们所意识,是由于人们面对了一次次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向度、非协同发展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多向度的协同发展.

  • 标签: 科技革命 人与自然 伦理关系
  • 简介:随着景观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但是,设计行为本身包含着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因此,设计人员在关注目前的功能和形式的同时,也更应该考虑社会的综合性因素及其伦理性。

  • 标签: 伦理学 生态伦理 人文精神 景观设计
  • 简介: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 标签: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环境伦理 主客统一
  • 简介:规范与诱导人类行为的传统社会伦理隐含的结构与水平性缺陷,催化生态危机;须对传统社会伦理原有两个价值取向(获取资源能力取向、分配资源公平取向)维度的规则进行生态化“洗礼”,使社会伦理结构增加生态价值取向维度,作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整体性生态化之变。

  • 标签: 生态危机 伦理缺陷 伦理生态化
  • 简介: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阶段,面对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工业社会,亨利·梭罗(HenryDavidThoreau)以超前的眼光预见到了工业社会精神失落的后果,并毅然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为期两年的“与禽兽相伴,与飞鸟为邻”的农耕生活.《瓦尔登湖》(Walden)一书便蕴藏着梭罗批判现实社会、回归自然的渴望和探索内心的呼吁.他强烈反对以牺牲自然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以及用物质享受来代替精神进步的做法,深切地希望像守住瓦尔登湖那样守住人类的精神家园.梭罗呼吁人们勤劳节俭,褪去华丽的装饰,过质朴的生活,找回人类最本真的东西.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梭罗认为改变人类心灵深处的价值倾向,可以提升社会风气,最后实现社会整体道德品质的升华,从而使人类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他呼吁人类减少对欲望的过度关注,将疲于奔命的时间用在思考人类应当如何正确发展,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减少一些自己给自己的束缚,让肉体和精神共同回归自由.这种深刻的人性复归的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可以使我们从物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做大自然的旅居者而不是占有者,放慢脚步去探索内心深处的瓦尔登湖.

  • 标签: 《瓦尔登湖》 生态思想 精神家园 简单生活 人性复归
  • 简介: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人道主义的生态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生态道德信念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生存论 生态伦理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