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实地调查、试验,依据研究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和评价在福建省内陆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对当地及周边农业资源的影响。

  • 标签: 丘陵山区 高速公路建设 水土保持效益
  • 简介:锥栗树本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树种,但若在经营管护中措施不当,则会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早期退化和减产减收。建瓯市对治理锥栗山的水土流失防治模式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 标签: 锥栗山 水土流失 防治模式
  • 简介: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717.74万、1573.03万、3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重点国有林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东北 内蒙古
  • 简介: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的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量及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量分别为13.17亿t/a和8203.72万t/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2.36亿t/a和1738.23万t/a;2)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价值分别为905.29和2408.92亿元/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455.44和699.69亿元/a;3)桦木林和阔叶混交林固土效益突出,而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固土效益不显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保肥效益均最好,樟子松林保肥效益较差;4)对森林实施保护,能有效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保育土壤生态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研究为评估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东北和内蒙古 重点国有林区 保育土壤 生态效益
  • 简介:江苏省平原沙土区的土壤沙性大、颗粒细、粘结力小,其抗冲性和抗蚀性低,该地区降雨量丰沛、降雨强度大,因而在植被覆盖率低的河、沟、渠等堤坡坡面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为河坡的毁坏和河道的淤积。经多年实践,总结积累了一套较为成功的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是采取工程、植物和管理并举的综合防治体系。平原沙土区水土保持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径流含沙量、减少淤积河道泥沙、防止河坡坍塌,科学开发利用河堤堤防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等。

  • 标签: 平原沙土区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效益
  • 简介:在我国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与损失分类的基础上,构建系列评估模型方法,对1990年和2000年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类与分区评估。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西南和西北地区;2000年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均较1990年有所降低,但经济损失却增加了34.8%。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 标签: 水土流失 经济影响 损失评估 中国
  • 简介:根据对阳新县洋港河小流域自然、社会、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了水土保持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为今后实施小流域治理提供科技支持。

  • 标签: 洋港河小流域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效益分析
  • 简介: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建立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经济和环境两大子系统的主成分,得出经济与环境系统综合得分X、Y,利用协调度公式计算1996-2009年厦门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结果表明这一时期厦门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分为四个阶段:①1996-1999年属于环境主导型基本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环境和经济系统都在不断的发展,两者的协调关系在发展过程中调整;②2000-2002年属于环境主导型初级较协调阶段,尽管环境系统得分有所波动,但是环境和经济系统协调度快速提高,厦门经济发展与环境进入较协调阶段;③2003-2005年属于环境主导型较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得到不断优化提升;④2006-2009年属于环境一经济转换型较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经济系统得分保持上升,环境系统得分却出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经济发展逐渐转换为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的主要动力。

  • 标签: 协调度 环境 经济发展 厦门
  • 简介:通过收集长江三峡库区22个区(县)30个退耕还林样地的调查数据,参考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对其中6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涵养水源与保育土壤效益及其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6种主要退耕模式总调节水量(即涵养水源量)达到11.6791亿t/a;调节水量的价值为68.37亿元/a,净化水质价值约为24.42亿元/a,涵养水源总价值约为92.79亿元/a;2)保育土壤总价值为0.9036亿元/a,其中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竹林、板栗林、柑橘林和茶林保育土壤的价值分别为1531万、2251万、1031万、2815万、1157万和251万元/a;3)三峡库区不同退耕模式取得的涵养水源效益和保育土壤效益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不能只从总体上进行评价,还应该考虑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益,以便更好地评价和指导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4)评价一种退耕模式的好坏,还要综合考虑多种生态效益

  • 标签: 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退耕还林工程 价值评估 三峡库区
  • 简介:贵州织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93万人88万农民,农业人口占97.8%,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村穷农民苦农业难表现得最为深刻。经过近几年反复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一个具有科学性、循环性、增值性,围绕着有机种植、绿色养殖、沼气建设、循环利用等展开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并很快在13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试点。试点工作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召力。本文阐述了该县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做了一定的反思。

  • 标签: 循环经济 模式 贵州织金县 试点
  • 简介:为了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百姓富、生态美”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和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的优势,在解决保护生态与农民增收这一对矛盾中,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改变了林农“要致富,先砍树”的传统观念,有效解决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农增收致富之间的冲突,既开辟了山区农民增收渠道,又保护了森林资源。本文从福建的省情、林情出发,阐述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以及今后采取措施。

  • 标签: 林下经济 发展条件 现状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为探索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模式,在分析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定量诊断评价。选择3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选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指标量化,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各级诊断模型,诊断评判出小流域系统健康水平;引进“障碍度”“优势度”等概念进行病理障碍和优势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和优势提出了小流域健康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健康诊断 指标体系 障碍度 优势度 东北低山丘陵区 小流域
  • 简介:本文在论述低碳经济的涵义、背景及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加强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 标签: 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对策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开发建设和生产建设活动的加剧,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预防和治理开发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且非常紧迫的任务。泉州市积极探索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入手,推进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路子,已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其经验值得借鉴。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经济转型提升 成功经验
  • 简介:根据脱钩理论的基本内涵,利用2005~2015年水资源利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到2005~2015年云南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弹性系数D,并根据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2015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脱钩状态类型组成减少,云南各地州脱钩状态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性呈现缩小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数量组成看,云南省各地州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态势总体呈现弱脱钩态势,其总体上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使用量均在增加,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增长率;从脱钩弹性系数D值看,云南省各地州总体上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呈现脱钩态势,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滇西等地区主要呈现强脱钩态势,协调性良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滇中、滇东等地区,主要呈现弱脱钩态势。

  • 标签: 水资源 经济发展 脱钩状态 空间格局 云南省
  • 简介: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 标签: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安全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简介:基于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的直接经济总损失为1亿6901万元,占同期当地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0.01%,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林地和坡耕地;其次,根据环境经济济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得出治理土壤侵蚀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初步探索并建立治理土壤侵蚀过程中所得收益与不利产物的宏观总量的离散差分方程,进而导出优化模型。对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及土壤侵蚀治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初步探讨,可评估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并对引进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管趣手段,建立直接管制和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促进当地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提供科学指导。

  • 标签: 土壤侵蚀 经济损失 优化模型 最优控制
  • 简介:雅安市雨城区“长治”工程从1997~2005年实施了3期,共治理小流域5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7.81km^2,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就雅安市雨城区“长治”工程实施的效果及经验作一总结,以期能为华西雨屏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华西雨屏区 “长治”工程 生态经济
  • 简介: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对县南沟和燕沟2条小流域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但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的多元化.针对退耕负面效应,提出了解决思路.

  • 标签: 农村社会经济 生态退耕 大规模 家庭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