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25岁。2008-07-03经门诊以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恶变为诊断收入院。主诉:右侧颅面部膨隆并进行性加重20余年。病史:患者出生后1年出现右侧颅面部骨质膨隆,随生长进行性加重,2岁时曾于我院就诊并诊断为右侧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但未手术治疗。18岁时左侧股骨

  • 标签: 纤维结构不良 下颌骨 纤维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综合急诊科收治的36例RAU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3组,其中A组(轻型溃疡)19例、B组(疱疹样溃疡)11例、C组(重型溃疡)6例。再选择5例口腔黏膜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对象口腔黏膜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MMP-2、TIMP-2在各组对象口腔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的强度不同。MMP-2、TIMP-2在溃疡中的表达比正常黏膜显著增高(P〈0.05)。MMP-2在重型溃疡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轻型和疱疹样溃疡(P〈0.05);轻型和疱疹样溃疡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2在轻型、疱疹样、重型溃疡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和TIMP-2在RAU中均表达增强,其二者的失衡可能参与发病过程且与病损的深度有关。

  • 标签: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
  • 简介:发性坏死性黏液腺周围炎是复发性口疮的最重型,溃疡疼痛剧烈,病程常迁延数月或更久,病变有由口腔前份向后发展的倾向,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最终诊断常需根据溃疡好发部位、溃疡的特点、有无复发性、全身情况及活检与特异性溃疡和肿瘤相鉴别。

  • 标签: 复发性坏死性黏液腺周围炎 瘢痕 下唇 颊黏膜.
  • 简介:目的探讨转移因子(TF)口服治疗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门诊100例RA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转移因子口服治疗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维生素C片剂和维生素B2,地塞米松粉剂涂搽溃疡处。两组分别观察1、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2周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个疗程治疗后2周治疗组的有效率(81.67%)高于对照组(55.0%)(P〈0.05);2个疗程后2周治疗组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47.5%)(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转移因子口服治疗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RAU有良好的短期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能够明显的提高治疗RAU的有效率。

  • 标签: 转移因子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半导体激光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硫氰酸盐离子(SCN-)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发病机制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0名(男28,女32)确诊为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老年患者和同期来我院体检的60名(男性30名,女性30名)同龄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发病期(A_1组)和无症状期(A_2组)收集5ml空腹静脉血和3ml非刺激性唾液,以健康人为对照组(B组)。采用吡啶-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检测SCN-浓度。结果:A_1、A_2组唾液SCN-浓度分别为0.61±0.29mmol/L、0.64±0.31mmol/L,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5)。而A_2组SCN-血清浓度(24.06±10.31μmol/L)显著高于A_1组(20.39±8.85μmol/L;P=0.000〈0.05)。B组的唾液和血清SCN-浓度分别为1.05±0.61mmol/L、36.60±14.81μmol/L,均显著高于A_1、A_2组(P=0.000〈0.05)。结论:作为一种机体非酶类抗氧化剂,SCN-可能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存在着某种相关性。

  • 标签: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硫氰酸盐离子 氧化应激 分光光度法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牙合]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 标签: 板治疗 特发性髁突吸收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正颌手术 复发率
  • 简介:一、病史患者,女,19岁。就诊日期:2009年2月。主诉:嘴突,牙不齐求治。现病史:患者2008年曾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关节科就诊,诊断“颞下颌骨关节病”,未能开始正畸治疗。现观察一年,欲解决牙齿前突及脸型问题。左下后牙2005年外院根管、充填治疗。

  • 标签: 骨关节病 正畸治疗 颞下颌 磨牙 特发性 青春期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CT引导下按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并结合神经电生理测试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损毁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并对中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156例患者在CT引导下均可成功精确穿刺卵圆孔,结合电生理定位可精确做到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损毁.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P<0.05).随访12个月有效率高达94.9%.6个月时复发5例,12个月时复发8例.结论CT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试验能够精确定位卵圆孔及神经分支,射频热凝术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标签: 神经电生理测试 卵圆孔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程序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龈沟液(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蛋白(OPG)系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海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合并继发性咬合创伤患者21例纳入研究,分层区组随机分为A、B两组。研究结束时1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A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9颗前牙及9颗前磨牙;B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7颗前牙及11颗前磨牙。基线时,A组先实施全口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SRP)治疗,B组实施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第28天,A组接受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B组接受全口SRP治疗。其中,咬合调整治疗在T-ScanⅢ型咬合分析系统指导下完成。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基线、第28天和第56天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两组组内SRP治疗前后、咬合调整前后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变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在第28、56天时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结果SRP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降低,RANKL/OPG比值升高,与SRP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调整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RANKL/OPG比值降低,与咬合调整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调整治疗可降低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及RANKL/OPG比值,提示咬合调整治疗可能有助于抑制牙周骨组织破坏。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咬合创伤 白细胞介素-1β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蛋白
  • 简介:前伸再定位(牙合)垫(anteriorrepositioningsplint,ARS)是目前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discdisplacementwithreduction,ADDwR)最有效的、且可以复位前移位关节盘的非手术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ARS治疗ADDwR的相关内容,包括:复位关节盘的作用机制;复位关节盘同时可促进髁突良好的骨改建;治疗关节盘移位中存在的问题;与稳定型(牙合)垫(stabilizationsplint,SS)的比较.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盘前移位 (牙合)垫 前伸再定位(牙合)垫 髁突骨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