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正>骨纤维异常增殖好发于上颌骨,而发生于颞骨者甚少见,本科1984年至1998年共收治颌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27例,其中仅1例发生于颞骨,现予报道。病例报告:患者,男17岁。以自幼左耳后肿块渐进增大,加剧2年,左耳聋、耳鸣1年于1994年1月4日入院。耳鸣为低音调,无耳流脓史。查体:全身情况正常,颌面无畸形;左耳后乳突区明显隆起畸形,可触及8cm×6cm半球状骨性肿块,质硬,无压

  • 标签: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外耳道狭窄 病例报告 耳鸣 骨性 颞骨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0例48眼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术后2wk有44眼(92%)视力较术前提高;术中5眼(10%)计划外后囊破裂,6眼(13%)发生虹膜出血;术后第2d角膜水肿38眼(79%),前房渗出43眼(90%),5眼(10%)术后眼压增高,12眼(25%)瞳孔欠圆。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相对较复杂,并发较多,但整体效果良好。

  • 标签: 超声乳化吸出 并发性白内障 葡萄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前葡萄膜炎并发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确诊为并发性白色白内障患者15例24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虹膜后粘连范围广泛采用23G玻切环切虹膜缘瞳孔再造,每例均行前囊膜染色。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瞳孔对光反应、前房炎症反应、并发及葡萄膜炎复发情况。结果24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w后脱残率87.5%,6m脱残率92.7%。瞳孔恢复灵敏对光反应8眼,对光反应迟钝10眼,并发包括后发性白内障1眼(0.04%),轻微虹膜后粘连眼3眼(12.5%),一过性高眼压眼3眼(12.5%),术后未见葡萄膜炎复发。结论前葡萄膜炎并发白色白内障常常伴随虹膜粘连,晶体全白膨胀,手术复杂,但选好手术时机熟练掌握手术方法,超声乳化吸除术安全可靠,视力恢复好。

  • 标签: 前葡萄膜炎 并发性白色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囊膜染色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瞬目BUT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15例患者均排除全身疾患,检查角膜、结膜、屈光不正等,着重检查BUT,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治疗上停用含有防腐剂及激素类滴眼液,避免及纠正不良卫生及生活习惯,心理治疗,合理用眼,矫正屈光不正,给予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点眼,如3g/L艾丽滴眼液3次/d点眼,需用抗生素的给予可乐必妥滴眼液3~4次/d点眼,酌情给予抗病毒及维生素类药物。结果:215例患者BUT小于10s者197例(91.6%)326眼,其中5S以下123例224眼。本组215例病例中经过7~28d治疗,173例(80.5%)治愈,37例(17.2%)好转,5例(2.3%)无效,均未患眼部疾病,且不配合治疗,仍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2h以上。经治疗BUT正常者192例(89.3%),好转19例(8.8%)无效者4例(1.9%)。随访1~6mo,复发31例,均为长期看电视、玩电脑、习惯揉眼者,BUT检查再次异常者,重复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泪膜的保持并发挥其生理功能与瞬目动作休息相关,我们认为泪膜稳定性差是瞬目的另一重要因素,BUT检查在诊治儿童瞬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正确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使患者早日康复,而且简单易行,无痛苦,儿童易接受。我们建议BUT可作为儿童瞬目的常规检查。

  • 标签: BUT 儿童瞬目症 检查
  • 简介:<正>例1,女,9岁。发热,双侧耳下部肿大5天,右耳内堵塞感及听力减退1天,于1998年12月25日来我科就诊。检查:体温38.7℃,心肺正常。二侧以耳垂为中心腮腺肿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发亮紧胀,不红,按之有弹性感及压痛,腮腺管口红肿。咽粘膜弥漫性充血,腭弓、悬雍垂水肿,鼻咽部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鼻甲充血肿胀,总鼻道有清水样涕。

  • 标签: 流行性腮腺炎 分泌性中耳炎 腮腺肿大 悬雍垂水肿 粘液性 腮腺管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军人。因“右眼红胀疼痛、视物模糊4d”于2008-09-10入院。患者曾于2007-10在沈阳某医院行双眼LASIK手术,术后双眼视力稳定在1.2以上。入院时查远视力:右眼0.7,矫正不提高,左眼视力1.5;眼压:右眼11mmHg,左眼12mmHg。右眼睫状充血(++),角膜上皮完整,角膜瓣边缘痕迹可见、瓣下清洁,角膜基质透明,KP(++),房闪(+++),虹膜纹理欠清晰,眼后节未窥见异常。左眼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弥漫性角膜基质炎 迟发型 LASIK手术 并发 双眼视力
  •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8例38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38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月≥0.5者31眼(80.77%),0.3~0.4者3眼(7.69%),0.1~0.2者2眼(5.77%),〈0.1者2眼(5.77%)。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则术后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好。

  • 标签: 葡萄膜炎 白内障 并发性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特点、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39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其中对有硅油充填的23眼联合硅油取出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术后随访3~24(平均10)mo。结果:所有病例术中无严重并发发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37眼(95%)提高,2眼(5%)无改变,无视力下降者。1眼硅油取出后2wk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1mo玻璃体出血,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而治愈。无脉络膜出血、低眼压等并发。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眼内情况复杂,手术难度大,超声乳化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 白内障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的可能原因及相应治疗对策.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6例(6只眼)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患者的病史、相关检查和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其中2例发生角膜溃疡,分别为真菌性角膜炎和病毒性角膜炎所致;1例患者胬肉病灶切除位置烧灼引起巩膜变薄、溶解;1例患者术后发生巩膜病变,检查发现免疫指标升高;1例患者术后发生角膜脓肿,检查发现结膜囊G+杆菌阳性;1例患者有高血压,脑梗塞,术后发生角膜溃疡.结论单纯胬肉切除、术中烧灼过度、全身抵抗力下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不规范用药、术后护理不当,是翼状胬肉并发角巩膜病变的主要原因.注重全身因素影响、加强术后眼部卫生护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及时复查治疗可避免术后严重并发.

  • 标签: 并发症 翼状胬肉 切除
  • 简介:目的随访观察经巩膜固定结膜治疗结膜松弛的手术效果。方法手术治疗20例40眼,术后裂隙灯下脱察结膜松弛情况,并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术后临床治愈36眼(90%),BUT≥10秒者28眼(70%),泪河连续完整者38眼(95%),自觉症状治愈或改善者37眼(92.5%),随访6-12月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并发发生。结论经巩膜固定结膜治疗结膜松弛,效果良好稳定,操作简便,无并发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经巩膜固定结膜 疗效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切除结膜松弛的手术方法,评价结膜松弛定量定位切除术和新月形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01/2009-05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按照结膜松弛诊断标准入选手术治疗患者30例30眼按患者入选编号末位数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行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15例15眼;偶数组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手术15例15眼。手术后第2,4,8wk分别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症变化情况,测量泪河、BUT,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结膜松弛定量定位切除仪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术后4wk,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均为87%,无差异。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87%;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361)。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87%,BUT≥10s者,占73%,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53%。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73%(χ^2=0.833,P=0.361),BUT≥10s者,占67%(χ^2=0.159,P=0.690),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60%(χ^2=0.136,P=0.7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膜松弛定量定位切除术安全、简便、准确、有效,更适合手术经验不足的医师开展。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定量定位切除术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治疗结膜松弛的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结膜松弛患者15例(30眼)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术后第2、4、8周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切除程度、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手术并发评价、测量泪河、泪膜破裂时间及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术后4周国际眼表面疾病指数明显降低,术后8周趋于稳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3,P=0.000)。术后2、4、8周泪河明显改善,术后8周25眼泪河恢复正常。术后8周泪膜破裂时间≥10s有18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7,P=0.004)。术后8周,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率为46.6%(14/30)。松弛结膜残留积分术后2周10分,4周7分,8周6分。手术并发积分术后2周6分,4周12分,8周8分。结论球结膜新月形切除术治疗结膜松弛安全、有效,明显改善结膜松弛症状。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新月形切除术 疗效
  • 作者: 陈永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眼科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健康世界》2020年第10期
  • 机构: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通俗来说就是眼睛感染了病毒引起的炎症。病毒性角膜炎所引起的症状主要包括眼痛、流泪、眼睛发红、视力模糊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及时去医院看病,进行治疗。但是即使治愈了病毒性角膜炎,也有些人会面临后遗的问题。 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见的后遗是视力模糊和干眼症及角膜的瘢痕。角膜是眼睛的透明组织,是视觉的主要传导介质,如果受到损伤,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大多数情况下,角膜瘢痕会对视力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失明。下面将具体科普一下病毒性角膜炎后遗及具体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 标签: 病毒性角膜炎;后遗症
  • 简介: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对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57例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n=34)和小梁切除组(n=23),超声乳化手术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组给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d中央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并发发生率。结果术后7d超声乳化手术组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小梁切除组,降眼压效果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超声乳化手术组视力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手术组并发发生率为8.82%(3/34),小梁切除组并发发生率为4.35%(1/23),通过χ^2检验可知,两组并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05)。结论超声乳化可显著改善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提高患者视力,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白内障 视力
  • 简介:结膜松弛是老年人常见眼病,但一直为国内眼科医师所忽视,易造成误诊、漏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对结膜松弛的诊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已经形成规范的诊疗方案。特举办国家级Ⅰ类(6分)继续教育项目“结膜松弛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项目编号:20110702052)学习班,并系统演示结膜松弛手术治疗录像、现场观摩手术。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手术治疗 发病机制 学习班 上海中医药大学 继续教育项目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软壳技术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9例(29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改良软壳技术保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后囊膜,观察术中并发和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眼压及角膜情况。结果29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顺利;无瞳孔缩小、巩膜塌陷、后囊膜破裂、晶状体坠入玻璃体腔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发生;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22眼(78.9%),视力不变7眼(21.1%);术后1周内8眼(27.6%)出现一过性高眼压,5眼(17.3%)出现轻度角膜水肿;后囊膜混浊4眼(13.8%),行YAG激光治疗;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9.81±3.07)%。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改良的囊袋内软壳技术可有效保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后囊膜,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软壳技术 玻璃体切割术 并发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 简介:目的对马凡综合伴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两种手术方法的探讨和分析.方法对3例(3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术;对10例(11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及并发.结果随访3-24个月,13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葡萄膜炎等并发.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是进行马凡综合晶状体半脱位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临床应根据晶状体脱位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马凡综合症 晶状体半脱位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张力环植入 人工晶体悬吊
  • 简介: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10年5月期间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的23例(28眼)高度近视(眼轴〉26mm)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3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1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3d最佳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1眼(75%),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3眼(82%)。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中及术后并发少,术后视力恢复好,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是基层医院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理想术式。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高度近视 并发性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