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例56岁男性患者,因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给予苦黄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以30滴.min-1的速度静滴。用药15min后患者两侧腮腺肿大,BP150/110mmHg。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静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0mg静滴,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口服,后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缓慢滴注并观察,1h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消失。

  • 标签: 苦黄注射液 腮腺肿大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患者,女,30岁,因“孕325周,阴道流水3小时”入本院产房,入院后静滴硫酸镁抑制子宫收缩及促进胎儿神经生长发育同时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等综合治疗。第三天改为静滴盐酸利托君继续保胎,静滴5小时后出现双侧腮腺肿大、血淀粉酶急剧升高(危急值)。经多学科会诊,停滴利托君,对症观察治疗后,淀粉酶逐步下降至正常,双侧腮腺肿大减弱至消失。产后4天痊愈出院。

  • 标签: 盐酸利托君 腮腺肿大 淀粉酶升高
  • 简介:【摘要】患者,女, 30岁,因“孕 325周,阴道流水 3小时”入本院产房,入院后静滴硫酸镁抑制子宫收缩及促进胎儿神经生长发育同时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等综合治疗。第三天改为静滴盐酸利托君继续保胎,静滴 5小时后出现双侧腮腺肿大、血淀粉酶急剧升高(危急值)。经多学科会诊,停滴利托君,对症观察治疗后,淀粉酶逐步下降至正常,双侧腮腺肿大减弱至消失。产后 4天痊愈出院。

  • 标签: 盐酸利托君 腮腺肿大 淀粉酶升高
  • 简介:摘要肝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肝脏与脾脏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血液循环上联系,可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增大,但单独存在者亦常见到。目的讨论肝脾肿大儿科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新生儿期多见巨细胞肝炎、单纯疱疹性全身感染、先天性紫质病。婴儿期多见高雪病、严重半乳糖血症、勒-雪病。年龄较长儿童多见韩-薛-柯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班替综合征)及类风湿病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严重感染、某些血液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血小板增多可能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结节病及某些癌肿等。

  • 标签: 肝脾肿大 儿科 诊断
  • 简介:摘要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肿瘤,可累及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部位。骨髓穿刺活检多见,淋巴结为首次活检诊断极具挑战性。该文讨论肺癌术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病例,形态学上滤泡间区大量浆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支持B细胞和浆细胞,分子检测B细胞克隆性重排和MYD88突变。LPL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类似,给临床病理诊断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需提高警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腮腺美容切口治療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6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例)和对照组(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组采用V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美学效果、面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腮腺美容切口 治疗腮腺肿瘤 临床效果探讨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患者因患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2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均在次日出现双侧颌下腺明显肿大。查体发现患者局部皮肤颜色和温度无异常,无明显压痛,口腔内黏膜完整,颌下腺导管口未见红肿。超声检查示双侧颌下腺弥漫性肿大,可探及周围淋巴结及双侧颈部淋巴结。首次发生颌下腺肿大时,未意识到与药物有关,未给予停药及特殊处理,患者颌下腺肿大于2 d后自行消退。第2次住院用药后患者又出现双侧颌下腺肿大,因患者既往多次住院均使用过门冬氨酸鸟氨酸,未出现颌下腺肿大,故考虑患者的颌下腺肿大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关。停用该药,继续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1 d后患者颌下腺肿大完全消退。

  • 标签: 谷胱甘肽 颌下腺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朗格汉斯细胞的克隆性肿瘤性增殖。好发于儿童,老年人罕见。本文探讨1例发生于老年人的多发淋巴结肿大病例,形态学上肿瘤细胞簇状排列伴有噬血现象。免疫表型支持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子检测存在BRAF V600E突变。发生于老年人的LCH伴有噬血现象病例少见,病理诊断缺乏经验,容易误诊或漏诊。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黄妙玲 丁娜 林健 盛志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长沙 410011;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51810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阴蒂病变依据其病因可分为激素相关性与激素非相关性,起病可能是先天性,也可能是后天获得性。阴蒂肿大是临床上阴蒂病变最为重要的病变形式。激素相关性阴蒂肿大主要由高雄激素血症引起,激素非相关性阴蒂肿大的最常见病因为神经纤维瘤。涉及阴蒂的疾病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诊断困难,文献可见各种引起阴蒂肿大的散发病例报道,但缺乏对该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的系统阐述。本文通过对这类疾病进行分类与总结,为临床医生对疑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帮助,避免误诊与漏诊。

  • 标签: 阴蒂肿大 激素依赖 激素非依赖 诊断 治疗
  • 简介:1病例报告女,3岁,出生后1周时发现右腮腺区花生米大小肿物,渐进性增大,第一次术后3个月复发并且快速生长,因“右腮腺肿瘤术后复发6个月”入院。查体: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腮腺区可及5.0cm×4.5cm大小肿物,质中偏硬,无明显压痛。口腔黏膜及咽扁桃体无明显异常,腮腺导管口未见异常分泌物。无家族性疾病史。全麻下行右腮腺区肿物扩大切除术。

  • 标签: 腮腺 成涎细胞瘤 涎腺肿瘤
  • 简介:【摘要】 肝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肝脏与脾脏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血液循环上联系,可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增大,但单独存在者亦常见到。目的  讨论肝脾肿大儿科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  新生儿期多见巨细胞肝炎、单纯疱疹性全身感染、先天性紫质病。婴儿期多见高雪病、严重半乳糖血症、勒 - 雪病。年龄较长儿童多见韩 - 薛 - 柯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 班替综合征 ) 及类风湿病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严重感染、某些血液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血小板增多可能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结节病及某些癌肿等。 【关键词】肝脾肿大  儿科  诊断          肝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肝脏与脾脏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血液循环上联系,可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增大,但单独存在者亦常见到。          正常小儿肝脏容易触到,在右锁骨中线触诊, 1 岁内婴儿下缘可触及右肋下 2 ~ 3cm , 3 ~ 4 岁时 1cm , 7 ~ 8 岁以上不能触及。脾脏除新生儿期外不应触到。肝脾肿大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质地分为 I , II 、 III 级。         [ 病因 ]          小儿时期免疫力低,感染不易局限,全身症状较重,故感染时易引起肝脾肿大;另外小儿心肺功能代偿差,易充血发生心力衰弱而引起肝脾肿大。贮积性和肿瘤都可致肝脾肿大。         1 .肝脏肿大或肝大为主的疾病         (1) 感染性肝肿大         1) 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丙型及其他类型传染性肝炎、巨细胞病毒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疱疹病毒肝炎等。         2) 细菌感染  胆囊炎、肝脓肿、败血症、肝结核、布氏杆菌病、伤寒。         3) 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肝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肝包虫病、弓形属病。         4) 霉菌感染  组织胞浆菌病、放线菌病。         5) 螺旋体感染  先天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2) 瘀血性肝肿大  心力衰竭、心包炎、肝静脉阻塞、婴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急性肾炎合并左心衰竭。         (3) 贮积性疾病  胆汁郁积症、铁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肝脂肪变性、脑病 (Reye 综合征 ) 、肝淀粉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病 ) 、肝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         (4) 肝肿瘤和囊肿  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肝错构瘤、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癌。         (5) 其他  肝硬变、结缔组织病。         2 .脾肿大或以脾大为主的疾病         (1) 感染性脾肿大         1) 病毒和细菌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登革热、单纯疱疹全身性感染、伤寒、副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脾脓肿、布氏杆菌病。         2) 螺旋体、寄生虫和霉菌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先天性梅毒、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弓形体病、组织胞浆菌病。         (2) 瘀血性脾肿大  班替综合征、肝硬化、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3) 血液病  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婴儿假性白血病贫血,反应性或恶性组织细胞病,骨石化及骨髓增殖性疾病。         (4) 代谢性疾病  高雪病、尼曼 - 匹克病、范可尼综合征、胱氨酸血症、承氏病。         (5) 肿瘤及囊肿  脾血管瘤、淋巴管瘤、脾转移瘤、脾脏囊肿、恶性淋巴瘤。         (6) 其他  营养不良、佝偻病、结缔组织病。         3 .肝脾同时增大         (1) 结缔组织病  如类风湿病、变应性亚败血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等。         (2) 代谢性疾病  尼曼 - 匹克病、高雪病、黏多糖病 1 型等。         (3) 肿瘤  如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韩 - 薛 - 柯综合征等。         [ 诊断 ]         1 .临床表现         (1) 病史  询问肝炎接触史、输血史、有无化学药物接触及中毒史,有无肝肿大家族史。注意患儿是否来自于寄生虫病流行区;肝吸虫病有否食生鱼史;肺吸虫病有否食生螃蟹或刺蛄史;注意有无与牲口、家畜接触史。         (2) 年龄  新生儿期多见巨细胞肝炎、单纯疱疹性全身感染、先天性紫质病。婴儿期多见高雪病、严重半乳糖血症、勒 - 雪病。年龄较长儿童多见韩 - 薛 - 柯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 班替综合征 ) 及类风湿病等。         (3) 伴有症状         1) 发热  可能有感染存在,但某些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及肿瘤等亦可发热。疟疾、黑热病、回归热以及霍奇金病等常有特殊热型,能助诊断。         2) 腹痛  肝组织和肝包膜炎、肝细胞坏死常引起肝区疼痛;脾周围及脾血管栓塞可致脾区疼痛;溶血性贫血危象期肝、脾均能出现显著疼痛。         (4) 肝、脾增大程度         1) 肝脏增大  肝脏向上增大如阿米巴脓肿;向下轻度增大 ( 肝右肋下 <3cm) ,如传染性肝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脂肪肝、白血病及多种传染病;中度增大 ( 肝右肋下 >3cm 至脐水平 ) 如血吸虫病 ( 右叶大为主 ) 、肝癌、肝脓肿、黑热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重度肝大超过脐水平,如糖原累积病、承瘤氏病、包虫病等。         2) 脾脏增大  脾脏轻度增大扪诊时刚可触及或在左肋缘下 <3cm ,如全身感染中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沙门菌属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         (5) 肝、脾质地         1) 肝脏  质地较软者多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全身感染性疾病、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阻塞性黄疸。质地硬者多见于肝硬化、肝肿瘤等。         2) 脾脏  与病情长短、病变性质有关。柔软者如急性感染性疾病 ( 如伤寒、黑热病等 ) 。质硬者如慢性疟疾、充血性脾肿大等。         2 .辅助检查         (1) 血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  如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严重感染、某些血液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血小板增多可能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结节病及某些癌肿等。         (2) 外周血寻找异常细胞  如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弥漫性红斑狼疮、黏多糖病 I 型 ( 承瘤氏病 ) ;还可发现疟原虫、螺旋体 ( 回归热 ) 等病原体。         (3) 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  可确定某种病原体感染。         (4) 骨髓、肝、脾、淋巴结和皮肤病灶穿刺液及活组织检查能发现异常细胞及病原体。         (5) 血清免疫学检查  对某种细胞、立克次体、弓形属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类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助。         (6) 血生化检查  对肝功能的检查尤为重要。对一些代谢病需做特殊酶学检查。         (7) 组织活检、肝、脾、淋巴活检。         (8) 影像学检查  对肝、脾、腹腔及心脏的超声波检查;对肺、膈的 X 线检查及食管吞钡检查; CT 检查对确定肝、脾、肿物有一定帮助。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1例淋巴结病理提示Castleman病且有相对丰富临床表现的病例,梳理了多中心型Castleman病诊疗的流程,并最终以单克隆丙种球蛋白(M蛋白)为突破口,确诊POEMS综合征。

  • 标签: POEMS综合征 腹水 Castleman病理改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6例良性腮腺肿瘤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5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使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总体有效情况96.23%高于对照组84.9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面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和涎瘘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和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手术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显著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比较组间生物学指标发现,两组治疗前后HSP70、P27、CyclinD1、C-MYC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发现试验组病人HSP7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27、CyclinD1、C-MYC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少。

  • 标签: 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 良性腮腺肿瘤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腮腺肿瘤选择改良腮腺切除术和传统腮腺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中筛选35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接受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纳入对照组,选择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纳入观察者,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腮腺切除术,腮腺肿瘤选择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可降低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尽快康复出院,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并应用于疾病临床治疗中。

  • 标签: 腮腺肿瘤 改良腮腺切除术 传统腮腺切除术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