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在治疗Ⅰ、Ⅱ期乳癌中的优势及护理特点。方法对10例Ⅰ、Ⅱ期乳癌患者行保乳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饮食护理,术后加强负压引流及伤口护理、患肢及肩关节功能锻炼、综合治疗的护理及出院指导。

  • 标签: 乳腺肿瘤 保乳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选择69例接受非心血管病手术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分为缺血组(23例)和非缺血组(46例),于入院时、术晨和术后第1天晨进行12导联心电图、血压、心率、体温、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同时观察心肌缺血症状,术中监测心电图.结果缺血组19例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4例有症状;与非缺血组比较,缺血组患者术后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收缩压以毫米汞柱计算)、体温、AngⅡ、ET、cTnT、CK及CK-MB显著增高,而N0显著下降;缺血组患者术晨的RPP、AngⅡ显著高于入院时;术中RPP较术晨显著增加;术后RPP、体温、AngⅡ、ET、cTnT、CK及CK-MB显著高于术晨,而NO显著下降.结论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大部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相关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水平升高;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浆ET、AngⅡ增加,NO减少,上述异常可能为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心血管疾痛 心血管外科手术 手术期间 心肌缺血
  • 简介:编辑部医生:问:多年来我患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引起返流,每六个月做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最近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医生告知我的心脏在扩大,并且再三询问我在运动时是否会出现呼吸急促。我说确实会这样,运动时我觉得很累,但不像我静坐时的那种呼吸平稳。现在他想让我动手术置换主动脉瓣。我已经68岁了,还应该做这一手术吗?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手术 置换 超声心动图检查 呼吸急促 编辑部
  • 简介: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后患者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组53例患者,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CABG(0PCABG)38例.结果死亡2例,术后再发心绞痛1例,其余患者疗效满意.结论介入治疗后能造成冠脉血管内膜损伤;降低CABG动脉血管材料使用率;增加外科需血管化的靶血管数目.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脉搭桥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产后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分娩后严重出血产妇3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盆腔血管结扎、子宫压迫法、盆腔动脉栓塞及子宫切除术,统计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32例患者中,给予单用宫缩剂止血2例,宫腔填塞术治疗23例,6例子宫动脉栓塞术及1例子宫切除术,均成功止血。结论严重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应根据其个体差异选择治疗方法,综合患者生育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治疗方案。

  • 标签: 产后出血 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生育要求
  • 简介:如果您的身体各处都很健康.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同时兼有其他疾病.而且那些疾病.有时更是需要手术来治疗的疾病。这时候.如何在非心脏手术期间保护好心脏病患者有病的心脏尤显重要。例如.心脏病患者需做急性阑尾炎手术.如何保护其心脏使它能安全接受手术治疗.这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问题.

  • 标签: 心脏病患者 手术期间 保护 术前后 指南 手术治疗
  • 简介: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 标签: 心室起搏 波形正常化 心电图 室性融合波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intracranialvenousmalformation,I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层厚1.25mm,间隔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150mA。经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含量370mg/m1),注射速度为3.5~4.0ml/s,总量为80~100ml;动脉期延迟时间18~22S,静脉期延迟时间33~39S。分析10例IVM的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vessel)”法及电子切割法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容积重建及图像融合技术对IVM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0例IVM患者中,单发7例,多发3例。IVM位于小脑半球6例,其中3例5处引流至一侧横窦,2例3处分别引流至岩下窦及大脑大静脉,1例引流至直窦;IVM位于额叶和颞叶各1例,引流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和岩上窦;IVM位于基底核2例,引流静脉经大脑大静脉引入直窦及窦汇。CT平扫:2例患者表现为条状、点状的略高密度影,3例患者伴发小脑出血,5例患者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动脉期:8例IVM的髓静脉及“中央静脉”密度淡薄,2例几乎看不到病灶,10例的影像学结果均未显示IVM的引流静脉“海蛇头”特征。静脉期:2.例因引流静脉的走行和扫描平面关系,“海蛇头”征显示不明显,另8例不仅清晰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病灶的“海蛇头”特征。采用容积重建、图像融合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结论多排螺旋CT在诊断IVM中,脑静脉期血管成像优于动脉期,而静脉系统与病灶容积重建、图像的融合,是显示IVM的有效重建方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颅内静脉畸形
  • 简介:目的探讨双向Glenn手术在治疗儿童功能性单心室类型的复杂先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1月~2000年10月,共有15例患儿在我院接受双向Glenn手术,年龄1~13岁,平均(4.94±3.18)岁,体重10~29kg,平均(15.13±5.71)kg。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右心导管术及心血管造影术确诊,结合手术中探查确认不宜一期生理矫治。SVC-RPA端-侧吻合10例;SVC与MPA端-侧吻合2例;LSVC-LPA端-侧吻合2例;LSVC-LPA端-侧吻合及RSVC-RPA端-侧吻合1例。同期1例行ASD扩大、1例行PDA结扎、1例合并TAPVC者行肺静脉回流口扩大。结果有1例术后早期死于急性肺水肿,全组病死率为6.7%。术后SaO2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1例于术后6个半月死于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阻塞。结论双向Glenn手术效果良好,作为姑息手术为二期Fontan类手术创造条件;也可作为部分高危患儿的终结性姑息手术

  • 标签: 双向腔肺分流术 功能性单心室 姑息手术 Glenn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医源性乳糜胸的可能机制和预防经验,以减少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4320例心脏外科手术中出现的37例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6个月至75岁,平均年龄22.3岁。患者在禁食基础上采用胸导管结扎术,胸腔闭式引流术,静脉高营养,强心、利尿,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使胸膜固定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结果住院时间10-150d,胸腔引流4-35d。全组死亡2例,其中因肺部感染再次插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右心功能不全合并DIC死亡1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1-8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乳糜胸复发。结论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乳糜胸可能与手术时损伤较小的淋巴侧支有关,采用禁食,胸腔闭式引流,胸导管结扎术,静脉高营养,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胸膜固定等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脏外科 医源性 乳糜胸
  • 简介:大面积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传统内科治疗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否需同时行颅内减压术,切除前颞叶或坏死脑组织方面尚有争议.作者总结25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形成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手术治疗 并发 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减压术 致残率高
  • 简介:《纽约时报》报道,在线发表在《外科年鉴》上的观察性研究显示,“虽然手术患者他们的身体状况整体较差”,但心脏疾病患者在心脏手术之前服用阿司匹林时将会在术后获得“情况更好些”,“他们患肾衰竭的风险将会降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缩短,主要心脏疾病风险降低,以及手术后一个月内死亡风险明显降低”。研究者指出阿司匹林的抗感染作用可能与获得效果良好有关。但由于出血风险增加,目前的指南推荐患者手术前一星期不要服用阿司匹林。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脏手术 手术效果 重症监护病房 疾病风险 抗感染作用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镜下手指血管吻合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至2016年60例手指血管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观察组患者借助显微镜设备对患者的手指血管进行吻合手术,同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吻合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与术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借助显微镜并进行严格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3%;两组患者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结论在手指血管吻合手术中进行严格的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康复率,降低患者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指血管 吻合手术 护理
  • 简介:象鼻技术是一种治疗广泛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方法。Borst最早于1983年报道将该技术用于临床,一期手术死亡率达8%~20%。该手术难度大,国内报道甚少。象鼻手术主要适应症是升主动脉及弓部病变合并降主动脉病变的动脉瘤,以及DeBakey

  • 标签: 象鼻技术 I型夹层动脉瘤 手术治疗 临床应用 手术方法
  • 简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代,CABG治疗冠心病的实践已经改变。PCI侵入性小,具有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使用,使CABG的手术指征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与CABG相比,PCI的长期治疗效果,尤其在治疗多支血管病变方面的效果,仍是临床重要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重要领域的现状进行介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比较
  • 简介:复合手术室为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影像学检查的融合提供了平台,使得高质量影像引导的显微外科手术成为了可能。近年来,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的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血管疾病的实践,包括巨大、梭形、宽颈等复杂颅内动脉瘤,高级别(Spetzler-Martin分级Ⅳ~Ⅴ级)等复杂动静脉畸形,传统治疗方式不能治疗或治疗失败的复杂动静脉瘘,颈动脉分叉和弓上动脉(颈总动脉和头臂干)多处狭窄。在实时评估手术有效性的同时简化了手术流程,为复杂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复合手术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再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49例,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减容术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例.人工瓣膜急性失功9例中,术后菌落样赘生物和心内膜炎2例,左室腔内残留腱索卡住碟片2例,破裂的左心室后壁卡住后瓣叶1例,碟片边缘缺损1例,碟瓣瓣钩断裂1例,陈旧及机化血栓形成2例,均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4例急症手术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术后瓣周漏2例,限期手术,采用带垫片直接褥式缝合修补.生物瓣衰败39例中,二尖瓣位19只猪瓣及18只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术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4例,晚期死亡1例.47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换瓣术后病人多是处于心功能已损害至严重程度或急症时期,手术死亡率高,掌握好再次换瓣手术指征、时机及方法,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心脏瓣膜 人工瓣膜 再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