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炎症时相反应蛋白,属非特异性反应蛋白,而炎症与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RP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1].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大剂量辛伐他汀(舒降之-默沙东制药)治疗可降低CRP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硬化斑快.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C反应蛋白 舒降之 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protein
  • 简介: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SG)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高血压状态、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及其离体血管对胰岛素的反应性。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正常大鼠(WKY)对照组(幼年16只,成年15只)、未治疗的SHR组(幼年9只,成年9只)、RSG治疗的SHR组〔幼年6只,成年6只,3mg/(kg.d),口服,治疗2周〕。2周后,测量未治疗组和治疗组成年SHR的收缩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分离胸主动脉,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对比观察不同处理组离体主动脉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结果在成年SHR中,未治疗组和治疗组收缩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异〔(187±4)vs(181±5)mmHg,P〉0.05;(6.2±0.2)vs(5.3±0.3)mmol/L,P〉0.05;(23.8±3.7)vs(20.4±0.8)mU/L,P〉0.05〕。治疗组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与未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最大收缩率:(72±8)%vs(73±4)%,P〉0.05〕;在幼年SHR中,未治疗组和治疗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亦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较未治疗组显著增加〔(40±6)%vs(61±5)%,P〈0.01〕。结论短期RSG治疗可改善幼年SHR血管对胰岛素的反应性。

  • 标签: 罗格列酮 胰岛素 高血压 大鼠
  • 简介: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是祖国医学的一味重要的草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的功效。其免疫抑制的作用很早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早在1941年Science杂志就报道了雷公藤通过免疫抑制的作用起到的杀虫功效[1]。

  • 标签: 雷公藤 变态反应性疾病 Th2型免疫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发生过程中心脏组织病理改变、局部炎症细胞浸润,炎症通路及凋亡激活。方法60只5周龄Balb/c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心肌炎组。对照组腹腔注射DMEM,心肌炎组小鼠腹腔注射104TCID50CVB3病毒(柯萨奇3型病毒)后,选取4d、7d、10d、14d、40d五个时间点,行心脏超声及心导管检测后处死动物,留取心脏,行HE染色和CD68免疫组化。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TNF-alpha、IL-17A、IL-13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观察磷酸化IκBα、IκBα、P65、BCL-2、β-actin。结果病毒组小鼠体重下降显著,心肌炎组累积生存率60%,心脏超声结果示FS、EF值在第4天开始下降,于7、10、14天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导管示心肌炎组各时间点dp/dtmax及-dp/dtmin均降低。HE染色可见心肌炎组各时间点均有心肌肿胀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以第10、14天为甚。免疫组化示CD68阳性巨噬细胞于心肌炎组第7、10、14大量聚集于心肌间质。WesternBlotting示第7、10、14天磷酸化IκBα表达增高,BCL-2表达降低。结论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发生时心脏炎症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聚集,NF-κB通路及凋亡激活,大量炎症因子释放致使心功能受损。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细胞因子 炎症 NF-ΚB
  • 简介:转录因子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theearlygrowthresponsivegene-1,Egr-1)为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genes,IEGs)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可能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密切相关,该基因家族还包括FOS、JUN、和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2,3,4。缺氧和炎症刺激都可迅速激活Egr-1,活化的Egr-1与目的基因启动子上特异结合位点作用后诱导下游目的基因的表达.缺氧,炎症刺激如何调节细胞内Egr-1水平和转录活性,从而参与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至今尚无确切报道。下面就Egr-1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EGR-1 肺动脉高压形成 即刻早期基因 下游目的基因
  • 简介: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特点是较长时间的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在诊治过程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因此,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并注意观察结核病防治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同时应向病人说明注意事项,征得病人同意。

  • 标签: 并发症处理 不良反应 结核病防治 病人 严重 治疗特点
  • 简介:支架后再狭窄(ISR)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促进内膜增生、血栓形成和血管重构而发生再狭窄.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启动和发展,但是,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是否与ISR有相关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观点.本文就炎症反应及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与ISR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再狭窄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术后
  • 简介:<正>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对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抗HBe阴性患者HBVDNA拷贝数与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或HBeAg阴性/抗HBe阴性患者的拷贝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DNA拷贝数与肝实质损害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

  • 标签: 血清谷丙转氨酶 乙肝病毒 肝实质损害 拷贝数 肝炎患者血清 荧光探针技术
  • 简介:近年来关于急性胰腺炎(AP)发病时炎症性细胞因子,羽TNF—α、IL-1、IL-6和IL-8等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而临床上联合检测血清CPR、IL-10和IL-15来预则AP病情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尚不多见。为此,本研究测芒AP患者血清CRP、IL-10、IL-15水平,判断它们在AP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临床研究 C-反应蛋白 白介素-10 白介素-15 IL-15
  • 简介: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已经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汀类药物在骨骼肌、肝脏和肾脏的不良反应及其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开始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汇总有关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近研究结果和相关基础研究,总结其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为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策略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普拉克索在治疗帕金森病中对患者心脏瓣膜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ehraneDatabas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国内外2008年8月前已发表的普拉克索在治疗帕金森病中对心脏瓣膜不良反应的诊断试验,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49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普拉克索组与未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对照组左房室瓣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值(WMD):1.33,95%可信区间(CI):0.53~3.36],右房室瓣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95,95%CI:0.60~6.35),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I.04,95%CI:0.42~2.62)。结论: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心脏瓣膜的不良反应较小.但还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进一步证实。

  • 标签: 普拉克索 心脏瓣膜 帕金森病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A组)3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尿ACR、hs-CRP、IL-6、chemerin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A组54例,MA组66例,CA组6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CRP、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chemerin、hs-CRP、IL-6水平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组、MA组与NA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R与chemerin、hs-CRP、IL-6、HbA1c、HOMA-IR、TG、Cr、收缩压(SBP)、病程呈正相关(r=0.62、0.58、0.59、0.47、0.45、0.52、0.54、0.53、0.56)(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hs-CRP、IL-6、chemerin以及病程是影响ACR的主要因素。结论:血清chemerin、CRP、IL-6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并与ACR密切相关。chemerin、hs-CRP、IL-6可能通过调节脂肪细胞生成、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C反应蛋白 CHEMERIN 白介素6
  • 简介:乳腺癌保乳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女性特征损害较小的特点,在保留乳房外观美容的同时,兼顾了术后的功能恢复,目前在国内外乳腺癌的治疗中是个热点,而放疗是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放疗常引起患者一系列消极心理反应,进而影响放疗疗效和生活质量,故有效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 标签: 心理干预 乳腺癌 保乳术 生活质量
  • 简介:老年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具有某些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病的防治.现将解放军第181医院1970年6月至2002年5月间诊治的51例老年DM低血糖反应的临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糖尿病 低血糖反应 心脑血管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心病不同临床表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于阜外医院行支架植入术且有术后12-72h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其中2619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987例为稳定冠心病患者。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MAADP)大于47mm定义为血小板高反应性。以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进行分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稳定冠心病患者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的影响。结果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797(30.43%)例患者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无血小板高反应患者相较,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差别,分别为102(12.8%),206(11.3%),P=0.276。在稳定冠心病患者中,531(26.72%)例患者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高反应组与非高反应组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7(10.7%),166(11.4%),P=0.677,同样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还是稳定冠心病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所发现的血小板高反应性均不影响其临床预后。

  • 标签: 血小板高反应性 血栓弹力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ANP猪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1ml/kg体重制备猪ANP模型。造模后24h,18头猪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胃肠外营养组(PN)、肠内要素营养组(EN)和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组(EIN),分别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8d。造模前、造模后24h、营养支持1d、2d、4d、8d分别检测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1β、IL-6、IL-10及单核细胞NF—κB活性。8d时取胰腺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胰腺病理改变符合ANP。造模后24h,EIN组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1β、IL-6、IL-10和单核细胞NF-κB水平分别为(1.85±0.18)EU/L、(461.59±128.25)pg/ml、(185.49±58.81)pg/ml、(354.26±34.63)pg/ml、(110.32±25.18)pg/ml、(51.06±2.27)%,均较造模前明显增高(P〈0.01),但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营养支持8d后,EIN组血浆上述各项分别为(1.48±0.16)EU/L、(30.11±9.12)pg/ml、(20.17±7.04)pg/ml、(36.42±7.24)pg/ml、(89.46±13.54)pg/ml、(9.06±0.17)%,均较EN组、PN组明显下降(P〈0.05),且IL-10/IL-6比值为2.51±0.42,与制模前的2.28±0.19接近。结论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有效减轻内毒素血症,降低NF-κB活性及细胞因子浓度,维持促抗炎反应平衡。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肠道免疫微生态营养 内毒素类 细胞因子类 NF-κB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全程使用七氟烷对机体的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肓,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00例18岁以上于2010年1月-2011年11月于我院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分成七氟烷全程使用组(A组)(n=50)和全程静脉麻醉组(B组)(n=50)。全部患者监测桡动脉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PB开始时(T1)、鼻咽温降温至32℃(T2)、停止降温后15min(T3)、鼻咽温复温至32℃(T4)、CPB结束后15min(T5)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浓度(E)。结果两组患者MAP组间及组内在各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血浆NE、E的浓度在各时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浆NE、E的浓度在CPB开始时(T1)和鼻咽温降温至32℃(T2)时无照著性差异(P〉0.05);在停止降温后15min(T3)、鼻咽温复温至32℃(T4)和CPB结束后15rain(T5)时显著高于CPB开始时(T1)和鼻咽温降温至32℃(T2)(p〈0.01);鼻咽温复温至32℃(T4)显著高于停止降温后15min(T3)和CPB结束后15min(T5)(p〈0.01);CPB结束后15min(T5)显著高于停止降温后15min(T3)(p〈0.01)。结论体外循环全程应用七氟烷具有类似静脉麻醉药的抑制体外循环引起应激反应的作用。

  • 标签: 体外循环 七氟烷 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