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根据就诊顺序单双数分组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至本院就诊的5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单数为实验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2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根据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展开对比,分析两种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观察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43%,而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8.57%,两组对比实验组明显更优,同时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护理中,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更佳,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 应用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间收治的36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临床综合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对象经临床综合治疗后,治愈率为97.2%,1例口服中毒患者,病情严重,死亡,其余均治愈。结论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治疗,及时进行排毒和解毒,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性有机磷中毒 综合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该病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死亡。为加强临床中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在治疗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改善其预后。鉴于此,本文综述了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紧急护理、日常护理、药物护理等,现综述如下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护理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8例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与实验组34例(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4%,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为(32.2±4.1)mm,后凸角为(5.3±1.2)°;对照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为(21.4±3.7)mm,后凸角为(17.8±3.6)°;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33例(97.1%)腰背疼痛症状消失,1例(2.9%)残留腰背疼痛症状;对照组患者29例(85.3%)患者套被疼痛症状消失,5例(14.7%)残留腰背疼痛症状,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手术治疗中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术后脊柱融合率,并发症显著降低,明显改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缓解疼痛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胸腰椎 多节段脊柱骨折 手术治疗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痔疮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以及传统痔疮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96例痔疮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3例,实施传统痔疮切除术,研究组为43例,予以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比较两组手术各临床指标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统计数据并分析研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58%),同时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变化,均要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痔疮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治疗价值十分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 传统痔疮切除术 临床治疗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合并胸腰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合并胸腰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而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每组34例,采用ISS评分方法对患者损伤程度进行评定,并根据患者损伤程度分别采用一期肢体手术、四肢手术内固定;一期肢体手术,二期脊柱手术;先脊柱手术,二期肢体手术等;术后随访,采用ASIA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结果进行术前、术后评定。结果术后6周前路手术患者的伤锥高度、运动评分、Cobb角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46周,平均(18.22±2.30)周。结论对于合并胸腰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治疗方案的确定,应根据患者损伤程度和病情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能一味界定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多发骨折 胸腰椎 脊柱损伤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合并胸腰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合并胸腰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而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每组34例,采用ISS评分方法对患者损伤程度进行评定,并根据患者损伤程度分别采用一期肢体手术、四肢手术内固定;一期肢体手术,二期脊柱手术;先脊柱手术,二期肢体手术等;术后随访,采用ASIA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结果进行术前、术后评定。结果术后6周前路手术患者的伤锥高度、运动评分、Cobb角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46周,平均(18.22±2.30)周。结论对于合并胸腰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治疗方案的确定,应根据患者损伤程度和病情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能一味界定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多发骨折 胸腰椎 脊柱损伤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治疗外周型早期肺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0(42-81)岁。切口选择3孔法。肺血管使用Hemolock或直线型切割合器处理,肺支气管及间水平均使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处理。分析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成功施行了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无中转开胸,无中转肺叶切除,无围术期死亡,无围术期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23.0(90-240)min,平均出血量95(50-200)ml。术后平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6(2-7)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7(4-11)d。结论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以选择性应用于Ia期肺癌或者不易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

  • 标签: 胸腔镜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肺癌 肺转移瘤 肺良性疾病
  • 简介:摘要肺癌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危害最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近50年里持续升高,目前已居欧美国家和我国大城市的男性各种肿瘤的首位。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医务人员对采用肺切除治疗小肺癌的兴趣在不断增加,但其效果是否与标准的肺癌根治一样,本研究就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癌做一综述。

  • 标签: 肺癌 肺段切除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NSTE-ACS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早期组(n=30)、延迟组(n=30)。早期组患者于发病24~48h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延迟组患者于48h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DD)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前、术后30d,2组患者LVEF、LVDD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80d,早期组患者LVEF显著大于延迟组患者(P<0.05),LVDD显著小于延迟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延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与借鉴。

  • 标签: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2例老年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睡前口服辛伐他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UA临床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临床用药安全高。

  • 标签: 比索洛尔 辛伐他汀 老年 不稳型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术在胸腰脊柱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脊柱损伤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脊柱后突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并总结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脊柱后突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本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80~120min,平均时间95.29±7.18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平均出血量129.58±21.64mL,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术可有效提高胸腰脊柱损伤的治疗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段 脊柱损伤 椎弓根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多节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老年多节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中选取了21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行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手术后两周、末次随访同手术之前作对比,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两周同末次随访做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评价患者治疗效果,一般3例、良好9例,优质9例。结论老年多节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管狭窄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节脊髓型颈椎病(MCSM)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多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8例,按照所给予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颈前路组和颈后组,各49例,颈前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颈后组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NDI指数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颈前组术后6个月NDI指数显著优于颈后组,术后2年NDI指数显著劣于颈后组(P<0.05)。结论ACDF和PCL治疗MCSM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ACDF在初期颈椎功能改善方面要优于PCL,PCL在近期颈椎功能改善方面要优于ACDF。

  • 标签: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血管乳腺外科确诊为乳腺癌58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即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化疗期各项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差于实验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各数据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同时对化疗期不良事件风险率进行控制,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乳腺癌 化疗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心电图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84例患者为研究资料,给予所有患者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分析探究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情况。结果61.29%为有缺血性T波有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性T波有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37.74%(P<0.05)。在本研究84例患者中,无胸痛型29例,典型性心绞痛44例,非典型心绞痛11例。经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得出,76.19%合并心律失常,8.33%短阵性房速,7.14%房性早搏,9.52%房颤,23.81%室性早搏,5.95%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5.48%短阵性室速。结论给予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可在短时间内诊断出患者的情况,加之该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单等优势,可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临床体征的掌握,为后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图 急性ST段高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2017年10月诊治的68例脊柱胸腰骨折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和研究组(n=34,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和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骨折患者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临床效果佳。

  • 标签: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实时引导在肥胖患者腰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行腰硬膜外麻醉的肥胖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进针、阻力消失法等方法确定硬膜外间隙穿刺,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实时引导的方法穿刺。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腰痛的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为(1.16±0.38*)次,少于对照组患者的(3.13±1.12)次,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为(2.85±0.47)min,少于对照组患者的(7.36±1.22)min,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腰痛的几率为8.7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09%(P<0.05)。结论在肥胖患者行腰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通过超声实时引导的方式确定硬膜外间隙穿刺麻醉,能够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减少患者术后发生腰痛的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实时引导 肥胖患者 腰段硬膜外麻醉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CG)ST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ECG)显示ST抬高的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心电图演变过程,并统计患者ST抬高程度、动态、持续时间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采用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增强CT等相关性检查明确在非急性心肌梗死中导致心电图ST抬高的其他因素。结果本组5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变异性心绞痛14(26.4%)、心肌病11例(20.8%)、左室室壁瘤9例(17.0%)、左束支传导阻滞8例(15.1%)、急性心包炎8例(15.1%)肺栓塞3例(5.7%),在心电图方面随着疾病的不同出现各自的特征表现。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主要特征在于ST抬高,但导致此心电图征象的并不仅仅是急性心肌梗死唯一疾病因素,还包括变异性心绞痛、心肌病、左室室壁瘤、左室支传导阻滞、急性心包炎、肺栓塞等,此类非急性心肌梗死病因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电图ST抬高的演变。

  • 标签: 非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特征 ST段抬高 原因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压低的患者,根据患者ST压低程度,分为研究组(ST压低≧0.1mv)和对照组(ST压低<0.1mv)。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数据(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功能分级)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事件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2.61±8.54%,52.12±9.36%,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压低发生后,对预测不良心脏事件有临床价值,提示患者心功能越差。

  • 标签: 急性 前壁 心肌梗死 ST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