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时间分布现状。方法研究者根据调查问卷进行访谈和观察,共收集50例急性心肌梗死且行PCI术救治的患者。结果本研究对象的求治延迟时间为39.14(32.00),转运延迟时间为59.62(19.45),院前延迟时间为98.11(37.30)。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延迟 时间 分布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制备时间对新鲜冰冻血浆内凝血因子Ⅷ含量的影响,为采供血机构制备高质量的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2袋血液,将其随机分成甲、乙、丙、丁四组,各8袋,分别于全血采集后的4h、7h、12h、17h将其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速冻后解冻测定并比较四组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另取4袋血液在全血采集后的7h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然后把每袋血浆都对半分成两袋,其中一袋直接速冻,另一袋在4℃冰箱中保存至采血后17h速冻,做配对比较。结果甲、乙、丙、丁四组凝血因子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并且甲、乙、丙三组凝血因子Ⅷ含量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丁组未能符合要求;配对比较中,7h与17h速冻的血浆凝血因子Ⅷ平均含量相差18.7%。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在全血采集后越快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越高;在12h内制备完成的新鲜冰冻血浆尚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因此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时间应控制在全血采集后12h内。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制备时间 凝血因子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总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不同分为四组。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总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桡动脉压迫器(Radid Arlery compressor) 血管并发症(Complicatio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首次口腔护理适宜时间。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11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150例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其中50例插管后6小时进行首次口腔护理,50例在8小时后进行首次口腔护理,50例在10小时后进行首次口腔护理,分别为组1、组2和组3,比较三组在口腔护理后2小时和4小时的牙菌斑评分。结果(1)组2在口腔护理后2小时牙菌斑评分优于组1和组3,P<0.05;而组1和组3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口腔护理后4小时,组1和组2患者牙菌斑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首次口腔护理适宜时间可考虑插管后8小时,可较好控制细菌生长。

  • 标签: 急诊气管插管患者 首次口腔护理 适宜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00份血糖标本,分成未分离血清、立即吸出血清、肝素抗凝,氟化钠抗凝四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及时、放置2小时、4小时分别进行连续检测。结果与及时检测相比,未分离血清管,标本放置两小时血糖明显下降(P<0.01),肝素抗凝管与氟化钠抗凝管放置4小时血糖也下降明显(P<0.01)但氟化钠比肝素钠抗凝的血糖下降的程度要缓慢一些;立即吸出血清保存4小时再检测,差别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糖结果影响很大,最好及时送检,即使不能立即检测,应先将血清分离出来单独保存再检测。

  • 标签: 血糖 标本放置时间 抗凝 分离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70例门诊患者(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70例门诊患者均进行静脉采血,并对其分离血清,分析比较放置不同时间段的生化检验结果。结果以采血1h的检验结果为基准,血液标本放置4h后,GLU的测定结果与1h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液标本放置8h后,ALT、AST、GLU、BUN、ALP、TP与1h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液标本在放置24h后,ALT、AST、GLU、BUN、ALP、TP、GGT、Ca、P与1h的检验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对生化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及时送检。

  • 标签: 血液标本 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临床护理中时间护理理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专科门诊收治入院12O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60例)和时间护理组(60例)。传统护理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时间护理组根据时间护理理论,在每天l6O0~17O0或l900~2000进行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时间护理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对护理工作的具体评价优于传统护理组。结论时间护理理论对提升抑郁症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接受药物治疗、控制复发等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时间护理理论 抑郁症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时间管理法在我院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我科室56名护士,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使用时间管理法安排工作时间,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支配时间。对比分析两组护士的工作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和记录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基础护理、新生儿护理及健康宣教的时间长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时间管理法应用于妇产科,能够提高护士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ABC时间管理法 妇产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环(PDCA)护理管理措施在规范使用抗生素给药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通过医院HIS系统回顾性查询2015年4月-6月份的抗生素使用间隔时间的数据为对照组,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使用抗生素后的数据为观察组。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PDCA 抗生素 给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下床活动对头晕/眩晕疾病谱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经我院诊断的68例头晕/眩晕疾病谱患者为代表(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经随机选择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取卧床休息)和研究组各34例(早期下床活动),对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6.7天,研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5.2天,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讨论针对患头晕/眩晕疾病病员采取早期下床活动,可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显著减少住院天数,该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下床活动 头晕/眩晕疾病谱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90例血液化验的患者,分别1小时内、4小时与8小时分别进行生化检验,分析不同时间段血液标本中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小时内与4小时的血糖、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化验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而1小时内与8小时内各指标,除甘油三酯外,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尿素氮、血清钾离子、甘油三酯外,4小时与8小时检查其他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在1小时内、4小时与8小时检验各点的检查结果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因此,合理安排检测顺序,降低高温与微生物对于标本的影响,尽快进行处理,以防影响检查结果。

  • 标签: 血标本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 准确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减少儿科输液等候时间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减少儿科输液等候时间”为主题。通过调查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出影响患儿输液等候时间的主要原因穿刺慢、加药慢、接药慢等。并针对要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实施后,患儿输液等候时间由原来的18分钟降低到12.1分钟。圈员综合素质得分优于活动前。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规范了儿科输液的操作流程,减少了患儿输液等候时间,提高了本科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

  • 标签: 品管圈 儿科输液 等候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时间护理干预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管理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50例选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至2016年期间收治,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为25例,分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对照组)与时间护理(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心理状况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SAS评分及SDS评分较对照组优异,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时间护理干预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效果可观。

  • 标签: 时间护理干预 开胸手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期待时间对产褥感染的影响情况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540例胎膜糟粕产妇结合其自然破膜至胎盘的娩出时间分为三组,其中甲组为时间不足12h,乙组为时间在12~24h,丙组为超过24h,对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产妇感染情况和分娩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对护理内容进行归纳。结果三组产妇其年龄、产次以及分娩孕周基础资料均无数据差异,而三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和产褥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比中可见甲组阴道分娩率最高,同时其产妇感染的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在胎膜早破期待时间与产妇感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时间越短,其自然分娩率越高,同时产妇感染的发生率越低,实施有效护理措施能够尽可能降低产褥感染发生率。

  • 标签: 胎膜早破期待时间 产褥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吸痰刺激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建立三个组别,4s组、6s组和8s组。将观察对象编号,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每天都对患者的组别进行分配。每组患者的每次吸痰刺激时间分别为4s、6s、8s。结果吸痰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增加值、血压增加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痰鸣音改善、每日吸痰次数以及两次吸痰间隔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鸣音改善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量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总次数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每日吸痰总次数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吸痰间隔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两次吸痰间隔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刺激时间持续6s与8s的效果好,在相同效果下,推荐选用刺激时间为6s。

  • 标签: 吸痰 刺激时间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雷火灸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恶露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01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顺产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雷火灸对曲泉穴、三阴交穴施灸,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血性恶露量及恶露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血性恶露量为200~300ml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性恶露量为300~500ml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雷火灸排除恶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用于缩短顺产产妇恶露持续时间有明显效果,而且副作用小,对身体无伤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自然分娩 血性恶露持续时间 雷火灸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试剂放置时间对心肌酶谱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40例需进行心肌酶检查的患者,同期选择10例进行健康体检者,均进行心肌酶谱检查,均在0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测量心肌酶。结果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酸激酶在各时间点的检查结果与0小时的检查结果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剂放置时间不超24小时对于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酸激酶的检查未见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可将试剂累积放置24小时。

  • 标签: 试剂放置时间 心肌酶谱 测定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干燥方式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器械干燥时间及灭菌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柜干燥方法与常规干燥方法,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管腔器械和显微器械进行干燥,对比低温真空干燥组与常规干燥组所用的干燥时间和灭菌合格率。结果对于管腔器械,低温真空干燥组所用干燥时间比常规干燥组所用时间,平均节省了约909.67秒;对于显微器械,低温真空干燥组所用干燥时间比常规干燥组所用时间,平均节省了约847.10秒,对于管腔器械和显微器械,低温真空干燥组比高温干燥组节约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真空干燥组的器械灭菌器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干燥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器械,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柜干燥比常规干燥更省时,且灭菌合格率更高。

  • 标签: 干燥方式 干燥时间 灭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使用医院现有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对收集后放置1h、3h、6h以及24h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分析不同时间下GLU、AST、ALT、BUN等生化指标结果。结果标本放置3h后GLU指标对比1h存在明显差异;放置6H后GLU、BUN等出现较大的变化;放置24h之后的GLU、AST、ALT、BUN、K+、CL+等指标均产生较大的变化,对比放置1h的标本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液标本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对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也逐渐增加,考虑到这样的影响,血糖检测标本应当在3h内完成;电解质在6h内完成,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不同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