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肌筋膜炎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的颈肩腰背部疼痛。我们根据多年的治疗经验研制成“通络搽剂”,自2003年4月起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通络搽剂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通络搽剂 肌筋膜炎 外治法
  • 简介:历代岭南针灸临床专家人材辈出,现代岭南有已故中国著名针灸学家司徒铃及其学生中国著名针灸临床家靳瑞等人。司徒铃是岭南首位针灸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的医学科学委员会针灸针麻专题委员、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等。他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60余年,他自行设计及制成的“电光针灸经穴模型”。此模型包含十四条经络及361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灯光显示,为电化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子而轰动整个医学界,并于1958年荣获卫生部授予银质奖章。

  • 标签: 司徒铃 靳瑞 腰椎病 针灸临床 治疗 高等医药院校
  • 简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立项研究“中医整脊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于2009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贵阳市召开专家论证会(左图为与会代表合影,右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政策法规司李钟军主任作标准化研究工作报告)。

  • 标签: 中医药标准化 中医整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9年 诊疗指南 论证会
  • 简介:序“现代的中医整脊学,是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的新理论为指导,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用正脊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四大无痛无创疗法,对脊柱骨关节和椎间盘伤病并发脊髓、脊神经、椎动脉损伤以及脊源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 标签: 脊柱手法 宗教 治疗原则 中医整脊学 脊源性疾病 椎动脉损伤
  • 简介:脊神经根受保护程度相对比较高,很难发生外因导致的损伤,因为其被椎骨包绕,但是,神经根拥有的保护性结缔组织鞘的量和排列方式外周神经不同,因此,脊神经根可能对由于脊柱内各种障碍引起的机械变形尤其敏感,诸如椎间盘突出或者脱出、椎管狭窄、退行性障碍和肿瘤。

  • 标签: 椎间盘突出 脊神经根 结缔组织鞘 外周神经 排列方式 椎管狭窄
  • 简介:壮医经筋针法是壮医特色针法之一。它根据《灵枢·经筋》篇最早提出的经筋针法,即“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结合壮族民间火针治疗痹症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种针法。“燔针”即“卒针”,汉朝张仲景《伤寒论》称“燔针”为“烧针”,明朝杨继州《针灸大成》称之为“火针”。今人多以“火针”应用,但多用之于治疗瘰疬、脓疡、疣赘等病。笔者多年来在从事壮医经筋疗法研究中采用“燔针劫刺”这一独特的针法治疗各种痹症,效果颇佳。传统针灸比照,具有出奇制胜之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提高。

  • 标签: 灵枢·经筋 火针治疗 壮医 临床研究 痹症 《针灸大成》
  • 简介:骨折作为目前临床外科常见的急重症,是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这类疾病的病情危急,疾病的治疗过程比较缓慢。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比较困难,长时间的治疗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给患者的自尊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 标签: 骨折;肿痛;针灸;艾灸
  • 简介:《中国骨伤〉2006年5月第19卷第5期黄仕荣等同志发表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的质疑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笔者有幸拜读后,有几个问题希望与其作者商榷,共同探求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真正机制。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病机制 商榷
  • 简介:儿童髋关节骨错缝。该病别称繁多“髋骨并胯骨错缝,髋骨掉环,髋骨里缝伤筋,外伤性髋关节半脱位,一过性滑膜炎”等。此病临床常见,反复损伤,治疗失误容易发展成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我们自2000-2004年共收治285例。经“?”式复位法治疗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髋关节骨错缝 治疗失误 儿童 外伤性髋关节半脱位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诊断
  • 简介: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原因。对不同情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求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分为:(1)外科手术治疗。(2)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正脊复位、推拿、针灸、牵引、理疗、封闭等。结果:现代外科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中重度患者的重要手段,疗效肯定。结论:弄清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原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及时治疗,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因学 推拿疗法 中医治疗 手法复位
  • 简介:目的:为了观察“长骨液”对骨延长区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家兔54只造成左胫骨中段骨延长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试验组于术后第二天开始喂含中药长骨液的颗粒饲料。对照组则喂普通饲料。定期取材,按常规做成光镜切片,光镜下观察。同时用抗骨形成蛋白(BMP)单抗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新骨形成及成熟较对照组提前。结论:长骨液能够明显地促进骨延长区BMP的合成分泌,加速新骨的形成成熟。

  • 标签: 长骨液 骨延长 骨形态发生蛋白 实验研究
  • 简介:云蔘(PanaxnotoginsengorPNG)是人蔘和花旗蔘之同系亲属同类植物,自古就被用来当伤科药物使用,但未有深入研究数据,现就云蔘对年轻成人之需氧量、运动持久耐力和皮肤血液流动之影响加以探讨。本实验的目的是在探讨云蔘(PNG)对未受体能训练之20-35岁成人的需氧量、心呼吸功能、皮肤血液流动(SkBF)、和血液化学概况等影响。试验对象被随机分配至试验组(EXP,n=14)和对照组(CON,n=17)。试验方法:用双盲法,给与试验组(EXP)每人每次450mg的云蔘(PNG)胶囊,控制组(CON)每人每次450mg的淀粉胶囊,每天服用二次共服用30天。在最高运转运动测试(MXT)下取得试验对象之吸氧(VO2)峰、心跳速(HR)和血压(BP)。在固定负载量(75-80%VO2peak)运转耐久力测试下取得运动至疲惫时间(Tmax)、二头肌皮肤血液流动(SkBFb)、四头肌皮肤血液流动(SkBFq)以及二头肌和四头肌之皮肤温度(Ts),还有HR、BP、平均动脉压(MAP)、和每分换气时间(VE)等数值。所有参与实验者均给予书信通知。本实验采用2x2(x组实验)ANOVA和post-hoct-test统计法来分析所收集的数值并设统计值于p<0.05。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EXP)的Tmax(30.6±12.8minvs34.6±12.7min,p<0.05)有明显进步并且在第24分锺耐久力测试下的VO2、VE以及SkBFb(p<0.05)等数值有明显降低。对VO2峰、SkBF、Ts、HR和血脂等并未达统计值的影响,但可从图表看出不同。在所有测试中,控制组在试验前、后并无显著的改变。碱性磷酸指数(143.2±28.4vs55.9u/1±16.9u/1.p<0.05)在服用云蔘(PNG)30天后有降低。结论:我们从实验得知每天服用1,350mg云蔘(PNG)能使未受体能训练之健康成人,在适度耐久力运动下之平均动脉压和需氧量减少,延长运动至疲惫时间,其可能是对血液血管功能改善的影响。(本实验由庄氏基金会赞助)

  • 标签: 云蔘 骨伤科 植物药 需氧量 体能训练 皮肤血液流动
  • 简介: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对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脾主四肢、肌肉理论在治疗严重创伤中软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大鼠模型,然后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组、活血化瘀组。并在治疗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于创面中心区取材,采用组织固定切片后行CD31和PCNA染色,运用多功能显微镜(ZEISSAxioskop2)观察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肉芽组织中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d、10d、15d健脾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同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速度和胶原化的速度都比模型组和活血化瘀组快。结论:健脾益气法能有效地促进严重创伤后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且比传统的创伤早期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好。

  • 标签: 健脾益气法 创伤 软组织修复
  • 简介:早在晋代《华佗神方》中就有用自然铜治疗骨伤的记载(FeS2,含铜、镍、砷、锌等杂质),晋末外科专家龚庆宣在《刘涓子鬼遗方》中也用磁石(Fe3O4)、滑石(Mg2Si4010H)、无名异(MnO2,含铁、钴、镍)作过治疗骨伤科的方剂。这说明我们的前人早就有了用矿物质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宝贵经验。

  • 标签: 骨伤科疾病 伤科应用 微量元素 外科专家 治疗 自然铜
  • 简介:软组织损伤称“伤筋”,伤筋不仅有“瘀”“有热”,而还有“未破皮”“破皮”之分,前者多属瘀血凝滞,后者除瘀血外,常有风毒之邪乘隙内侵,毒瘀互结,日久壅而发热,内腐血败,从而出现受伤部位的红肿热痛。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骨髓炎 治疗 伤科 瘀血凝滞 软组织损伤
  • 简介:腰椎间盘内压变化椎曲论腰椎间盘内压的形成除了众多躯干肌群的张力有关外,更腰椎的屈伸运动(即腰椎曲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一幅被广泛引用的腰椎间盘内压在不同体位时的变化图中,为什么在所有腰椎前屈位时腰椎间盘内压都增高?最为合理的解释是:当腰椎前屈时,原来由腰段脊柱前部结构(椎体和椎间盘)和后部结构(主要是小关节)共同承担的压缩载荷(重力负荷十肌肉张力负荷)转移到了脊柱前部结构上,也就是说,

  • 标签: 腰椎疾病 椎曲论 生物力学 椎间盘内压 后部结构 重力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