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音乐史的著作不断增多.除大同小异的通史著作外,也有部分佳作在音乐史的研究视角、领域及方法上另辟蹊径,不仅仅局限于通史的叙述,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野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著名音乐理论家周畅先生,博稽文献、探赜索隐,本着打井不止,广、新、深、精的史学研究原则,著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一.

  • 标签: 周畅 《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 史料 研究视野 学术观点 审美体验
  • 简介:北宋陈旸所撰《乐》,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诏给笔札”、缮写进献,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首刊,元、明、清各朝曾多次刊刻。今有不同版本存世。本文主要是对目前已见的清代以前陈旸《乐》版本及其版本状况进行调查和梳理。版本状况的调查包括版印的风格特点、序跋内容和后人的题跋识语、藏书印记等。

  • 标签: 陈旸 《乐书》 版本
  • 简介:作为曹本冶教授的入门弟子,作者评述了“仪式音乐”概念提出的学术背景与意义;同时结合求学香港的亲身经历,评述了导师曹本冶教授为中国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 标签: 曹本冶 仪式音乐 民族音乐学
  • 简介:在文化璀璨的宋代面世的《玉海》,采辑丰富,记载了不少宋代乐。这些乐是研究宋代音乐及文化的重要史料,可惜多已亡佚。今对《玉海》存录佚文较多的三种宋代乐《太乐图义》《景祐广乐记》《庆元乐》进行辑佚,并对其成书、流传、佚文归属等方面略作考证和辨析,希望能为学界认识这些乐及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史料。

  • 标签: 《玉海》 《太乐图义》 《景祐广乐记》 《庆元乐书》 辑考
  • 简介:筠(1922-2011)是20世纪中后期京韵大鼓艺术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不久前,在她离世一周年之际,业界为她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她的艺术影响力,也从一个角度说明着她有值得历史记取的某些东西。

  • 标签: 京韵大鼓 20世纪中后期 创新 代表性人物 纪念活动 影响力
  • 简介: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艺术,从本期起我们开辟专栏,介绍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钧先生的新作《京韵大鼓音乐新论》。在这项成果中作者通过对新、老资料的分析,在京韵音乐的形式、风格、流派特征、和历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专栏版面有限虽不能全文刊出,但我们尽量将这项成果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介绍给读者。

  • 标签: 民族传统音乐 京韵大鼓 子弟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 艺术研究所
  • 简介:一香火神会的渊源和性质一、香火神会旧时广泛流行于江苏省北部地区(长江以北,唯徐州市及其属下各县未发现)及邻省安徽的天长、来安等县,并随船民、渔民流传到江南太湖流域。现在在南通和金湖地区农村尚有活动,在大部分地区已绝迹。

  • 标签: 书香火 戏提纲 江苏香火
  • 简介:文人画历来强调"书画同源、以入画",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他将书法的笔意通过线条和笔墨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对后世的书画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倪瓒诗、、画三绝,且绘画风格,成一代逸品。倪瓒绘画以"清、简"为审美形式,大量留白,重视笔墨形象自身的张力。这与倪瓒扎实的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他是如何"以入画",看似是对倪瓒书法的探讨,实则是倪瓒绘画精髓的深入挖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 标签: 文人画 倪瓒 “以书入画” 《容膝斋图》
  • 简介:<正>王若琳的出现实际上是填补了华语的一个空白,在华语爵士乐领域,要不就是没有一副天生沙哑的爵士嗓,要不就是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来真正诠释爵士音乐。王若琳的西洋背景加上不可多得的一副烟熏嗓子,可说是她在华语爵士一枝独大。有两年半没有发片的王若琳,现在积攒的能量连发两张。发行在华语圈的自选集是她不断重复自己的爵士音乐,而发行在日本的原创专辑则让大众

  • 标签: 爵士音乐 王若 自选集 巴洛克音乐 宗教音乐 叙事性
  • 简介: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的关系是中日音乐交流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古代史书、乐相关资料的考察,得出日本和乐是在唐代燕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论,然而由于日本平安朝的乐制改革与长期的历史演变,日本和乐已经完全日本化,成为独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音乐文化。既不能无视历史的变化把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由于这一变化而否定二者之间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

  • 标签: 日本雅乐 唐代燕乐 乐制改革
  • 简介:天华自1915年秋至1922年问,在母校任音乐教师达7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对自己的进修与提高亦分秒必争,持之以恒。从1917年至1920年(20—25岁),天华对一些主要的民族乐器都进行了系统而卓有成效的学习。他拜师求艺主要是利用假期来进行的。在平时,他忙着教学,又要省吃俭用地积下一点钱,准备请到老师后交学费。因此每到寒、暑假他都要紧张地突击学习一两件民族乐器,从不会到会,仅仅在一两个月内就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 标签: 民族乐器 音乐生涯 刘天华 勤学 音乐教师 持之以恒
  • 简介:是陈铭道先生于2003年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为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学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写作的情况,时间跨度从音乐学产生之初直到20世纪.此书可谓是对西方音乐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它的出版弥补了时下此类著述的不足.阅读此书,使笔者仿佛在一夜之间了解了西方音乐学几百年的发展概况,在丰富自身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兼习了与此相关的外文,可以说一举多得、受益良多.

  • 标签: 陈铭道 《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史料 结构 学术观点 语言特点
  • 简介:周喜俊新作《当家的男人》是一部读来让人震撼、发人深省的作品。故事发生的时间段,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至当下;故事描绘的环境,是我们熟悉的河北农村;故事里的人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同事和朋友;故事情节生动鲜活,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联系主人公几次三番遭遇的误解和不公,纵然是石头心肠,也须动容掉泪。

  • 标签: 男人 故事情节 人物命运 九十年代 主人公 石头
  • 简介:“音乐作品的生命在于作品的演奏、演唱”(阿萨菲耶夫《音调》第57页)。二度创作的演奏使音乐传存、演进、传播,使音乐丰富、发展、深化,让作品的生命形式在表演中注入主体的特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无穷魅力。从美学的高度来揭示音乐表演的规律,使表演真正具有再创造的美学价值,这

  • 标签: 音乐表演 面结合 西方美学 音乐表演艺术 阿萨菲耶夫 中国古代美学
  • 简介:粤剧音乐中的“线”,是一个含有多义性的传统术语,沿用至今。我院陆仲任教授在《广东音乐音阶调式探讨》及《广东音乐旋法探讨》(见《学报》总第一期及二、四期)、黄锦培教授在《“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学报》总第十一期)以及美国匹兹堡大学荣鸿曾教授的《粤剧板腔的同一性结构成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3年第二期)中都有所论及。陆、荣两教授更多的是与西洋音乐理论作对比来谈,黄教授又更从“粤乐”的“线”的固有含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些文章,对我们全面探讨“线”的含义,都很有帮助。我想,彻底弄清了“线”的含义,对探索粤剧音乐(也包括广东音乐)的特点及其发展,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吧。

  • 标签: 旋法 黄教授 美国匹兹堡大学 短调 五度 反线
  • 简介:<正>在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原始乐器中,鼓的突出地位不容忽视,见于先秦典籍的鼓类名称,竟多达几十种。如大鼓有县鼓、麻、(?)、(?)等;小鼓有鼙、(?)、料、(?),不一而足,鼍鼓是其中的佼佼者,有史以来一直扮演着一位威严而神秘的角色。

  • 标签: 先秦典籍 突出地位 小鼓 乐器 类名 祖先
  • 简介:一、相位的释义1.相位的一般概念“相位”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不属于常见词。笔者将各类版本的工具书中关于“相位”(亦可称“位相”)一词的解释进行了归纳,多集中于以下方面:一般意义的“阶段。方面。某个时间段。”;物理学意义的“某一物理量随时间(或空间位置)作正弦变化时,决定该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的数值。”;天文学意义的“月相(指弦月,半月,凸月,满月等)。”等。

  • 标签: 水稻 核心种质 选育 五山丝苗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二十八调”、“六十调”、“八十四调”乃至“一百八十调”,既不是单纯的“调高”,也不是单纯的“调式”,更不是单纯的“调头”,而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在中国传统乐学理论中,宫音所在的律高位置即调高。“中国乐理”中的“调高”与“西洋乐理”中的“调高”并无本质区别,基本原理和属性都是一样的,其调高都是十二种。

  • 标签: 调高
  • 简介:音色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然而音色是什么?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明确的认识,本语文从物理、生理、心理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音色概念的内涵,并通过与音质、发音等相关概念的比较,界定了音乐概念的外延,从而获得了对音色概念的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正确思维的起点。

  • 标签: 音色概念 内涵 多维分析 外涵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