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正>潘:不知始于何时,中国文坛上的一部分人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玩”风,“玩文学”、“玩小说”、“玩一回评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在他们看来,文学的位置不再那么重要,更谈不上什么神圣,于是,从事文学事业也大可不必付出情感、社会责任、良知等沉重的代价,而只要写“油”了便可。

  • 标签: 文学艺术 社会责任感 批评家 对话 位置 作家
  • 简介:刚写完题目就觉得不对劲,太自私了。居然“独品”。现在提倡同甘共苦,君不见每逢节假日、喜庆日、剪彩日,不是都有官员来与民同乐么?那是为官之道。为民之道,在于知足,知足而能独品,也是一乐。冯志奇就懂得为民之道,独品之乐。所以她“独坐书斋”,独品独乐。我真的喜欢《独坐书斋》,尤其是这个“独坐”。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是“独坐”的功夫。现在有这样坐功的人是越来越难找了。有的人四两鸭头得把嘴,屁股没有二两肉。我佩服冯志奇的坐功,尤其是那份抗世违世情的“独坐”精神。冯志奇这个名字似乎就有的“独”。那是“文革”兴起改名风,我们同系很多人都改了名。中文

  • 标签: 冯志 书斋 毛泽东 与民同乐 中文系 劳动锻炼
  • 简介:美国文学虽然历史不算长,但不少经典人物,从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老人,都以鲜明的特色成为了许多读者的文化友伴。此外,美国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场景,如弗罗斯特那“未被选择的道路”。还有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郡”,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读者和作者启迪心灵和激发写作灵感的源泉之一。

  • 标签: 跨文化对话 美国文学 《老人与海》 辞典 中国读者 桑提亚哥
  • 简介:在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中,田壮壮应该是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一位。八十年代中后期,他那句“我的电影是拍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看的”著名的“宣言”,曾让当时的知识界和电影人瞠目结舌,至今仍“余音绕梁”;九十年代初,他又因《蓝风筝》的违规,受到有关部门的制裁;由他任艺术指导并主演的影片《长大成人》(原名《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险些被打入“冷宫”,几经周折才得以公映。

  • 标签: 田壮壮 中国电影 《小城之春》 艺术指导 主演 第五代导演
  • 简介:自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学界最显著的话题,有关全球化的研究和言论在汉语学界同样炙热。根据旅美学者刘康的观点,全球化是指冷战结束后跨国资本建立的所谓“世界新秩序”或“世界系统”,同时也指通讯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传播。更进一步,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把握其内涵。

  • 标签: 文化政治学 对话主义 21世纪 金惠敏 文化全球化 “信息高速公路”
  • 简介:《虚证》发表已一年有余了,据刘恒自己讲,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可惜除了几位评论家在综论里提到外,好象没人专门讨论。我是最近才读到的,读后震动很大。你有没有细想想,为什么会给你震动?这震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你是感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是主人公郭普云的死震动

  • 标签: 悲剧气氛 刘恒 白涡 给你 伏羲伏羲 综论
  • 简介:<正>问(李朝霞):范馆长,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许多人就认为是那种离奇古怪、让人看不懂的艺术,或认为是挑战人们审美和道德观念的艺术,这些年来,一些画廊、艺术机构多展出一些让大众无法认同的行为艺术、波普艺术、艳俗艺术等,这种情况造成大众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解。您作为一位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又在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展现给世界的中做了大量工作,您能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当代艺术作品的优劣?

  • 标签: 当代艺术展 当代艺术作品 艺术语言 美术馆馆长 美术史论家 策展人
  • 简介:虽然利奥塔在《话语,图形》(1971)一书中的语图(语言和绘画)观与梅洛一庞蒂有冲突,但该书发表15年后利奥塔仍强调自己在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方面是“梅洛一庞蒂的追随者”。大卫·卡罗尔指出:“自梅洛一庞蒂以来,可能没有哲学家像利奥塔那样用艺术提供对一般话语的批判性视角的方式关注绘画和批判性话语的联系和\或非一联系问题。”

  • 标签: 利奥塔 梅洛-庞蒂 对话 视域 批判性 理性主义
  • 简介: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超越,是时代赋予教育教学的使命,是对话精神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对话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对话 对话教学 和谐 时代特征
  • 简介:提起青年导演路学长,人们就会想到他那部曾封存3年、修改8次才获准公映的影片《长大成人》。他以其非常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被誉为“第六代”导的佼佼者。1999年,他又拍摄了电影《非常夏日》,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发行方面的问题)至今仍未能与广大观众见面。三年之后,他加盟曾经投资拍摄过《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天地英雄》、《寻枪》等影片的华谊兄

  • 标签: 路学长 青年导演 影片 《卡拉是条狗》 《没完没了》 《寻枪》
  • 简介: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体学家,巴赫金对文体的研究是独辟蹊径而又卓有成效的,特别是他对文体的研究贯彻了他一贯倡导的对话思想,同时把对文体的分析与对价值、意识形态、终极关怀的分析密切结合在一起,这在其他理论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探讨了巴赫金文体理论中,文体与对话和狂欢的内在联系,那就是追求人存在方式中的多元、平等与交流。本文同时驳斥了理论界普遍流行的巴赫金作为形式主义者,作为纯粹文体学家而存在的观点。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 狂欢 文体
  • 简介:晨起,早饭,工作,午饭,工作,晚饭,休息。一个标准的个人作息流程,一条默默被无数人所践行的准则。看到这里你或许会为自己的平淡而沮丧,或许会为自己的僵化而悲哀,但我在这里想说,这正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 标签: 人生幸福 圆周 休息 个人
  • 简介:一就徐刚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他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十分广泛,举凡电影和文学的评论研究均有涉及。纯文学之外,对于诸如科幻小说、青春文学、官场写作与武侠传奇等等类型文学也都有论述。总体上看,他的文章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繁复”二字。说其“繁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常不免反复而兼重复,他会围绕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前后左右、“不厌其烦”地加以辨析和梳理,直到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下他的观点为止。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学术表达上的迂回战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表达背后,是他朝向某个中心议题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出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徐刚 文本化 对话 历史 评论研究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即使在西方也是一门显学。本世纪20年代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肇端于前,后有几代新左派人士推波助澜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西方得到了別开生面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在学术性的文学评论中具有重大影响”,“几乎少有堪与匹敌者”,而又与以苏联为代表的那种泥守马列教义、强调党性原则的模式大异其趣的重要流派,被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称之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 文学批评理论 对话者 党性原则 非马克思主义
  •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读者反应批评.这些理论一反过去封闭的文本研究的方法,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之后,不少学者也试图用来分析和整理我国古代接受理论,在浩如烟海的接受资料中进行梳理,发掘我们自己的接受理论遗产.

  • 标签: 接受理论 诗学 文学阐释 文学理论 文学接受 文学活动